当前位置: 农民网 > 农业生产 > 农业资讯 > 鳊鱼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返回首页

鳊鱼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时间:2021-09-02 23:17来源: 徐州市农业农村局作者:佚名收藏

  由于鳊鱼易患肠炎、出血病,养殖者为预防疾病,大量使用药物,破坏了鱼体的免疫系统,导致鱼病越来越难控制,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还对水产品的安全构成威胁。为了保障鳊鱼的健康安全,必须在整个养殖生产环节中科学管理、健康养殖、绿色防病。现将鳊鱼的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一、清塘施肥

  干塘清除塘底过多淤泥,经太阳暴晒数周。放养鳊鱼苗种前10天,用漂***20千克/亩稀释全池泼洒,杀灭塘中细菌、病原体及野杂鱼。一周后,加注新水至0.6-1.0米深,进水时用80目纱窗过滤,防敌害、虫卵进入池塘,影响鱼种成活率。

  苗种下塘前,池塘中施生物有机肥(主要成分:肥水菌群、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10-15千克/亩,以培育浮游生物。在养殖过程中,每半个月施一次氨基酸肥水素(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动植物蛋白、多种微量元素等)1千克/亩,以保证水中浮游生物的良性繁殖。

  二、科学放养

  为提高鱼种成活率,要选择品种纯正、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鱼种。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十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病原体和寄生虫,防止带入塘中。遵循低密度放养和混养原则,有利于水质调节,降低发病率,提高成鱼规格。主养鳊鱼亩放养1200尾,鲫鱼亩放养200尾,放养3两以上的花白鲢分别为100尾和50尾,花白鲢的合理搭配,有利于后期的水质调节,降低出血病发病率。不宜搭配抢食能力较强的鲤鱼和草鱼,以免影响鳊鱼摄食。

  三、投饵管理

  在整个鳊鱼养殖过程中,选用专用颗粒料,根据个体大小和营养需求,选择相应粒径的配合饲料投饲。养殖初期,投喂鱼种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5%,养殖中后期投喂成鱼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日投喂3次,投喂时要掌握好“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期间每月用EM菌拌饲料,每10千克饲料混合1千克EM菌,发酵三小时后投喂,连投一周,这样处理过的饲料可强化鱼种肠胃,提高饲料转化率,部分残余饲料被有机分解,从而降低池塘污染。日投喂量还要根据水温、天气、鱼的摄食强度灵活调整。

  四、科学调水

  每15天泼洒一次EM菌,用量0.2-0.25千克/亩,以减少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不良藻类。每月泼洒一次底改活菌颗粒,用量1千克/亩,以修复池塘底质环境。科学使用增氧机,坚持“三开、两不开”原则,即晴天中午开、阴天早上开、雨天半夜开,晴天傍晚不开、阴雨天中午不开。定期换注新水,每10-15天注新水20厘米左右,保持水质透明度不低于30厘米。

  五、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根据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定期检查水温、透明度、溶氧、酸碱度和氨氮含量等,如发现水质变差,应及时采取改良调优措施,保持池水嫩绿或茶绿色。注意检查增氧机、投饵机、抽水机的运行情况,若发现故障,应及时抢修或更换。平时做好塘口记录,记录天气、水温、水质、鱼种放养、投饲、施药、捕捞和销售等情况,以便总结养殖经验,提高养殖水平。

  六、病害防控

  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严格控制鱼病的发生和蔓延。主要采取生态、药物、免疫综合防治措施。生态预防:做好彻底清塘、水质调控、合理投放饲料与肥料。药物防治:养殖期间每半个月对投饲区泼洒一次二氧化氯,用量为0.3-0.5克/立方米,防止细菌的大量滋生。5-8月份,每月使用一次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寄生虫病,用量为90%敌百虫晶体0.2~0.5克/立方米。6-9月份,每月投喂一次0.03%大蒜素配制成的药饵防治肠炎病,连投4-5天。

  注意事项:用药过程中要以“高效低毒、低残留”为原则,严禁使用国家禁用鱼药,确保鳊鱼质量安全。严格按照休药期规定时限上市,以下几种鳊鱼常用药的休药期为:漂***5天以上,二氧化氯10天以上,敌百虫10天以上,恩诺沙星(水产用)500度日,阿维菌素500度日(度日即温度乘以天数)。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j.xz.gov.cn/zt/012006/20210831/22addc7a-7e4a-4662-a32e-8a26d1e3c70c.html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