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晚报记者袁晓岚) 昨日本报《正规经营户为啥跑到马路上摆摊》的报道,引起许多读者关注。又有一些安置房小区的居民向本报反映“买菜难”的问题,盼着农贸市场能与居民们同步“回迁”到位。
“搬进安置房小区后,买菜就成了一件烦心事!”说起买菜难,家住周新苑的市民周女士有一肚子的气。家住大箕山家园的钱先生也希望小区附近早日能有一个现代化的农贸市场,方便小区居民买菜。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太湖新城人气渐旺,不少安置房小区入住率提高,然而农贸市场配套却跟不上。
“小区附近建不建农贸市场,主要是物权方说了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所谓物权方,对于商品房来说就是开发商,对于安置房来说就是所属的街道。“配套农贸市场肯定会提前进行规划审批,留出一定的配套用房。但实际操作中,一般来说物权方都会从商业利益的驱动来考虑,主要考虑是否会赢利,比如是造农贸市场还是引进超市,最终决定权都在物权方手上。”他说,尽管无锡有个市场指导委员会,但是该委员会也只有论证权。
随后,记者先后联系了市商务局和太湖新城所属辖区的滨湖区商务局。滨湖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计划中,勤新市场、小桃园集贸市场、瑞星农贸市场等5个农贸市场都在其列,像瑞星农贸市场就是为附近的安置房小区瑞星家园配套的。目前该农贸市场已经开业,但是还在进一步的改造之中。他还透露,周新苑也在考虑之中,目前大通路上可用于农贸市场配套的商业用房已经造好。为解决大箕山家园居民买菜难问题,附近也正考虑进行配套,目前商业用房已经建好。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按照全市农贸市场总体布局规划,到“十二五”期间将在市区范围内规划发展农贸市场172个,其中崇安区9个,南长区15个(新建5个),北塘区13个,锡山区36个(新建22个),惠山区40个(新建23个),滨湖区29个(新建3个),新区29个(新建9个)。按每2—2.5万人口、1公里左右间距配置1个农贸市场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按照商务部农贸市场建设标准。每个农贸市场设蔬菜区、肉类区、水产区、水果区、卤菜区和农民自产自销区。每个片区的规模布局也有所侧重。据悉,以利民、惠民和便民为原则,5年内将建设完成以国资投入为主导的“东南西北”四个龙头型农贸市场。在太湖新城、惠山新城、锡东新城将适度扶植中小型农副产品综合市场,新建大型住宅区则合理配置农贸市场、生鲜连锁市场或综合性农贸市场。
全市今年纳入改造和新建计划的农贸市场有25家,其中16家为新建农贸市场。到上月底,已完成改造提升等待考核验收的有2家;正在建设施工中的有界泾桥菜场、山北市场、小桃园农贸市场等4家;进入阶段的有2家;试营业的有1家;摊位招租的有1家;等待安装肉菜追溯系统的有东亭柏庄集贸市场、甘露市场、八士农贸市场、阳山农贸市场、鑫雅农贸市场、金岸农贸市场等10家;还有5家正在制定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