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民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您当前的位置:-> 致富信息 -> 农产加工 -> 平凉红牛:从牛到肉的跨越返回首页
详细信息
平凉红牛:从牛到肉的跨越
企业名称:
联 系 人: 电   话:
手    机: 传   真:
邮    箱: 邮   编:
地    址:
项目介绍
  
加盟详情
  

 

    平凉红牛:从牛到肉的跨越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近日,甘肃省在平凉市召开了“平凉红牛优质高档牛肉育肥鉴定会”,会上,国家肉牛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曹兵海,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会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副理事长许尚忠等十多位国内外肉牛专家,对经过300天谷饲科学配比配方育肥的平凉红牛肉质进行了鉴定,认为平凉红牛杂交类群早熟性好、脂肪沉积效率高,具有生产以沉积脂肪为特点的高档牛肉的潜质;在高强度谷物育肥条件下,平凉红牛杂交类群所产牛肉在大理石花纹、肉色、脂肪颜色及风味口感上,已达到了生产优质雪花牛肉的质量要求。“这意味着平凉红牛目前已具备了在国内外优质高档牛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资格。”曹兵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平凉是我国著名的黄牛主产区之一。唐朝至明朝,以马、牛为主的畜牧业久盛不衰。之后,随着种植业的发展,以役用为主的养牛业快速发展,牛的数量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平凉养牛业开始从役用向肉用方向转型,建立了甘肃省第一个肉牛生产基地。他们以平凉当地黄牛为基础,先后引进秦川、利木辛、南德温等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选育,经过几十年的改良繁育,形成了体形较大、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优异、商品性状良好的红色肉牛新类群,定名为“平凉红牛”。平凉市历届党委、政府把肉牛产业作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来抓,2011年底,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6.2万头,出栏商品牛39.36万头,均居甘肃省农区第一位。全市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5.1亿元,以牛为主的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23%左右。

    “平凉红牛具有产出类似日本和牛那样优质牛肉的禀赋。”平凉市农牧局总经济师、牛办主任陈富国说,为此,他们引进日本和牛谷饲育肥技术对平凉红牛进行360天强度育肥。他们选择2岁龄~3岁龄的架子牛,按照科学配比饲以焙干、压片、炒香后的玉米、大麦、黑豆和优质牧草、青贮饲料等,并附以适当“散步”、听音乐等养殖方式。300多天的强度育肥,肉牛活重达到了590公斤,24月龄时屠宰,胴体重370.30公斤,平均屠宰率62.8%,净肉率52.9%,眼肌面积85.84平方厘米,牛肉剪切值≤3.62公斤的出现率为80%,牛肉大理石花纹一、二等级达到88%,达到了优质高档牛肉生产标准。“如果选用6个月大的架子牛进行育肥效果应该会更好。”在考察育肥场、屠宰厂及查验和品尝了肉品后,许尚忠教授说。

    曹兵海告诉记者,平凉红牛的个头要比日本的“和牛”、韩国的“韩牛”大,尤其是前躯更大,而肉牛的前躯是产生精细优质高档牛肉的主要部位,所以在相同喂养情况下,平凉红牛所产生的精细优质牛肉要多。“如果在国际市场上相遇,平凉红牛不会输给和牛、韩牛。”

    据了解,目前国内牛肉市场供求矛盾突出,缺口很大。“今年的牛肉市场缺口约为170万吨,而优质高档牛肉的缺口约为20万吨。”在这种背景下,平凉红牛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专家建议,对平凉红牛杂交类群应加强选育提高,进一步提升精细化饲养管理水平。曹兵海认为,“平凉红牛产业发展,应该扶持大的龙头企业,整合现有资源,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农民繁育犊牛的经济效益,保护好基础母牛种群,同时走差异化、品牌化、市场化道路。”

    甘肃省农牧厅党组成员、省兽医局局长周邦贵说,平凉作为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肉牛优势产区和西北重要的优质畜产品加工贸易中心,是甘肃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平凉实施的扩量提质增效和适宜养殖区全覆盖战略,在规模扩张、秸秆饲料开发、龙头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部分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提高平凉红牛的影响力,必将有力地带动全省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



图片展示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