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关系扩大内需方针的实施,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近年来各地都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我国农业还较为落后,农民增收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任务十分艰巨。在当前形势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要立足当前,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挖掘农业内部就业增收的潜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创业,也要放眼长远,针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性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一是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益。首先,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要从各地资源禀赋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特而专、精而奇的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并让农民分享到产后环节的利润,促进农民增收。要围绕农产品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发展运输、营销等相关行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其次,要健全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稳定农民务农收入。要把稳定农产品价格作为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重要目标,切实采取措施逐步理顺农产品价格,使之保持在合理水平。要在完善现有水稻、小麦等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基础上,可考虑将玉米、大豆、棉花、油菜子、蔗糖、生猪、奶粉的临时收储政策制度化,并加以完善,健全重要农产品的市场调控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种粮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立足产业发展抓好农业科技创新,立足农民需求抓好农业技术推广,立足创新实践抓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要积极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生产性服务。要认真组织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强化农业科技上中下游贯通,推动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技推广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和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重点围绕农田基础设施、种养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领域,通过工程措施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