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新村改造领导小组会议。
资料图
记者杨瑞雪蒋欣然
4000年前,这里是夏朝12个诸侯国之一,古斟灌国。斗转星移,这座位于山东省寿光市最东端的古城,因位置偏僻在岁月中被遗忘,成为一个落后偏远、无产业支撑的纯农业村,只有村南残存的一段汉代古城墙代表着它曾经的辉煌印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古村落,却用另一种智慧在新时代续写了“斟灌之治”的新传奇。如今的东斟灌村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彩椒之乡”,还创新实施党支部领导下的“三自”管理,即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并以“三社”带领村级发展,以“三权”推进基层民主,以“三制”规范村务运行,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与治理有效互融共促的斟灌之路。
东斟灌村治理的秘诀何在?夏日的雨后,一排排现代化大棚如银浪翻涌,衬得村庄格外宁静和美。记者来到东斟灌村,探秘这儿连续20年无信访上访事件、无刑事案件,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先进村、学习村背后的故事。
自我服务——三个合作社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曾经的东斟灌村由于地处寿光市的边缘地带,一度“土里刨食,靠天吃饭”。虽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可种的都是黄瓜、西红柿等“大路菜”,农民辛苦一年却难见效益。
怎么能让村民致富?1998年李新生担任斟灌村党支部书记后,听说种植以色列彩椒收入可观,便认定这是条致富的好路子。“彩椒一定要种,但村民怕承担风险,那就先让党员干部带头,我们先给全村老少爷们趼贰!庇谑抢钚律4名党员就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没想到第一年种植彩椒就大获成功,当年彩椒的售价是黄瓜的3倍。因此,村民也纷纷改种彩椒,只七八年的工夫,东斟灌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彩椒之乡”,很多客商慕名来此收购。
东斟灌的彩椒色泽鲜艳、品相艳丽,闻起来清香味十足,可村民的日子却未如彩椒般红火。彩椒虽不愁卖,但总有菜商压价,克扣菜款,甚至打“白条”,发生欠款跑路的事情。村民抱怨不断,可又没什么解决办法,单门独户的菜农只能被菜贩子牵着鼻子走,村民致富又成了问题。
“百姓生产中遇到哪些难题,我们就解决哪些难题。”李新生在1998年当选为村支书的时候,就一直跟“两委”成员们约定,“当村干部就是为村民办事的,要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为群众搞好服务。”
说到做到。为了解决群众“卖菜难、要账难、维权难,丰产不丰收”的问题,2008年10月,村党支部围绕彩椒产业,领办斟都果菜合作社,实行“合作社中介、买卖分离、购销钱款集体负责”的办法,实现抱团发展、多方共赢,户均增收2.2万元。
彩椒市场越做越大,村里的菜农越来越多,群众规模化种植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但村里土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时不时就有菜农要为土地“吵上一架”。李新生意识到“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彩椒的产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经过多方考察,2012年,村“两委”又领办成立了东斟灌村土地股份合作社。2073名村民人均1亩地,以土地承包权入股,1亩地为1股,其余2000多亩土地作为集体土地统一入股,收益按集体60%、社员40%的比例分红,实现了土地的“资本化”,不仅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的经营,也把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了集体、村民双受益。
过去受困于土地规模不大,一个占地三四亩的大棚,一年纯收入也就五六万元。可现在占地七八亩的大棚随处可见,好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回到村里找寻致富机会。1989年出生的李万青就是返乡年轻人中的一员。李万青夫妇两人承包了两个大棚种五彩椒,一个棚长达370米,另一个长达200米,一年收入达30多万元。
随着土地流转后,群众规模经营程度的大幅提升,资金又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2013年10月份,村“两委”在寿光市金融办的指导下,创新领办了资金互助合作社,服务对象只针对本村村民,服务内容也仅限于农业生产经营,不吸收“外钱”。通过组建合作社,不仅盘活了村民手中的“闲钱”,还解决了规模发展的资金难题,一举两得。
村民李炳辉承包了100多亩地,过去找银行办贷款,一折腾要好几个月,就算钱到手了,可种菜的好时节又过去了。现在他只需要写好贷款申请书,找两个合作社成员担保,理事长签了字,就可以到会计那里拿到钱了。
“三个合作社就像带动东斟灌村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把产业、土地、资金三者连了起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财力能为群众踏踏实实搞服务,让村民鼓足‘钱袋子’。”村主任、资金互助合作社理事长李春祥说。
自主议事——三项权利让群众心里“亮起来”
输入身份证号,登录手机或服务大厅的“网上阳光村庄监督平台”,东斟灌村的财务收支情况、户口迁入迁出情况、集体资产承租情况等等一目了然,村民可随时随地在网上查看,拆除了村民与村干部的“隔心墙”,实现了村民与村务的“零距离”。
“村里的事情不能捂着盖着,村民搞不清楚现状,就容易与村委产生隔阂,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李春祥说,自主议事首先就要让村里的大小事情都得让村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亮堂堂的。涉及到村民利益的热点问题,就以召开村民大会、明白纸、干部到户走访等形式,征求村民意见,使群众真正“耳聪目明”。
知情权是东斟灌村自主议事中的一项。“群众的事情群众办,让村民做主,就得让村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让群众知情、说话、定事,体现村民的共同意志,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李新生说。
7月10号上午,在东斟灌村的党员活动室里,几位村民代表们正就村里的拆迁补偿费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
“俺们村的大事都得经过大家开会、讨论、投票,村里的事就得村里人说了算。在别的村,拆迁动地是大难事,搞不好就有人上访,有人闹,俺们村可从来没听说这种事。”村民代表李宝先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参加几场这样的讨论会。
可印象最深的要数2012年,村里为了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就先后召开4次全体村民会议、14次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从穿棉袄一直开到穿背心。李春祥记得更清楚,历时7个月时间的征求意见,2012年8月31号这天终于取得全面胜利,最终方案获得全体村民100%同意。
“群众了解村委的工作,知道是有利于他们的,自然会大力支持,双方一条心,怎愁工作干不好。”李春祥说。虽然过程艰辛繁琐,但让群众充分参与进来,化解群众心里的“疙瘩”,打消群众心里的“嘀咕”,这让村“两委”班子觉得这7个月花的“值”!并且,这样形成决定后,工作阻力明显减少,村民们也心悦诚服。
但并非村“两委”的每个提议都会得到村民认可。前几年整修村内部分主干道路时,村“两委”计划在路两侧实行彩砖硬化,而多数村民代表认为,村庄近期将进行改造建设,若投入过多建设可能造成浪费。最后,村民代表将村“两委”的提议否决了。
问计于民,从群众中获得治理智慧。提议被否决,这看着“丢面子”的事,不仅没让村干部不高兴,反而了解到了村民参与治理本村的积极性那么高,大家的干劲更足了。村民李振亭说:“以前,村里大事小事办完了我们才知道,怎么办的不知道,对干部信不过。现在,村里不论办什么事都让大家参与,我们心里透亮得很,对干部更放心了。”
自治管理——三项制度让自治规矩“树起来”
村干部办事有三宝,“一靠辈份大、二靠嗓门大,三靠脾气大”,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基层乡村治理上的困境。可在东斟灌村,“三项制度”给乡村治理设定了一把“标尺”。
东斟灌村的“三项制度”,即重大事项票决制度、重点工程招标制、重要事务全程监督制。用“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式,去规范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凝聚村民智慧和力量去解决村级发展与治理难题。
立制是基础,遵章是关键。在东斟灌村的每位村民家里,几乎都会看到一本《村级事务制度汇编》,囊括了村务监督、党员管理、矛盾调处、治安防范等28项制度,每一项都有具体操作办法,规矩定得明明白白。“村民称之为‘村规民约大全’,家家都有,是村民说话办事的尺子。”村民李占江说。
李新生介绍,东斟灌村为了防止“一言堂”,实现让群众决策,在村务决策上推行重大事项票决制,按照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决议四个步骤,真正实现行权于民。
从1999年实行“票决制”以来,村级重大事务、重大开支、重大决策全部纳入群众视野,从根本上杜绝了暗箱操作、违规操作等现象。涉及村集体资金使用管理、村级公益事业、村集体土地出让等30余项重大事项,全部纳入票决制范围。
在票决制度上,“哪怕搬一块砖也让群众说了算”,而在招标制度上,“村里给70岁以上老人逢年过节免费提供的鸡蛋,也得招标,这是老规矩。”村监督委员会委员李长江告诉记者,村里要干的事,从议事开始,村监委会就介入,主持招投标等全过程。
烈日炎炎,东斟灌村部分房屋拆迁工作和公寓楼建设也正进行如火如荼。但作为村支书的李新生却表现很“超脱”,“村内建设的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由村民代表和监督委员会的成员进行监督和运作,我们不参与、不插手,只负责最后签字把关。”他说。
党支部只负责签字把关,因此相对而言,监督委员会责任更为重大,凡村务工程,从招标、投标,到施工、建设,监委会全程监督。“上次有车不合格砂石料,我们就不验收签字,不让它入工地。他们去找李书记也没用,最后那车砂石还是拉出去了。村民推选我当代表,我就得替村民把好关。”李长江说。
除了监委会,村民在阳光村务信息平台上同样可以对每个过程进行监督,“一件事为什么要办,该怎么办,花多少钱办,办的好不好,每个过程村民都可以参与。”李新生介绍,现在东斟灌村已建立以村监委监督为主导、以党员监督为辅助、以群众监督为重点的多元化、立体式监督体系,将村监委事后听通报、群众事后监督变为村务事、事中、事后全程监督,确保了村务阳光操作、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