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合作社 > 合作社服务 > 武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论略 返回首页

武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论略

时间:2012-08-23 15:06来源: 作者:收藏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成立的以农机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机”为特征、以“合作”为形式、以“利益”为纽带、以“服务”为宗旨,遵循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为合作社成员和其他个人或团体提供服务的组织。 
 
    一、农机化的重要性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毛泽东同志上世纪五十年代对农业机械化作用的的肯定,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保障。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的现代产业。
 
    (一)农机化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力代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决定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农业生产中农机化是农业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代表,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次超过50%{《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60%以上}。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原来用锄除草,现在用中耕机),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从镰刀割麦-割晒机-联合收获)、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实现了三个“解放”,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二)农机化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增收。我国地大物不博,人口确实多,特别是在人口日趋增多、有效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趋势日渐明显的情况下,如何在有效的耕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首先保证人的吃饭问题才是重中之重,毕竟人以食为天。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机械作业使农业生产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能使粮食亩单产增加,节约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投入。据专家测算,目前农业机械化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
 
    (三)农机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加速,农业青壮年劳动力逐年锐减,农业整体行业效益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大多数农民不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可以吸纳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实现农业内部的再就业。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的整体效益能够赶上或接近社会平均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整体收入,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农机合作社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主要作物重点环节机械化开始,进一步实现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再进一步向农业全面机械化进军。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单产有了几倍十几倍的提高,一个农业劳动力向社会提供的农畜产品除了满足家庭的需要外,还可满足社会几十人的生活需要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工业原料,但是农业劳力只占全国总劳力的2%—8%,农业生产大部分以农场或者合作社为生产单元,单台套或单户农机根本无法完成全程机械化和全面机械化作业。
 
    (一)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1987年美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达到了55300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一是美国一直有着“以农立国”的传统,历来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一直将农业视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二是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小型农场(销售额小于25万美元)的数量超过90%,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左右。三是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形成了著名的生产带:东北部是牧草和乳牛带、中北部玉米带、大平原小麦带、南部棉花带。四是农业产销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在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 %。
 
    (二)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以合作社为主要农业生产单元。一是规模经营小且兼业农户比重增大,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农户经营组织形式多样化,平均每个经营体的耕地是农户的19倍。二是公司和团体参与农业生产,农业法人不断增加,农户开始成立公司、组合、农协等团体,无论是插秧割稻卖粮,还是农民生老病死,单位农协一揽子全包。三是国家、地方、基层三级农协联起手来,开展生产资料订购业务。农产品的销售,通常采取竞买的办法,只有那些出价高、信誉好的批发商,才能拿到出货单(价格肯定高)。

    (三)我国农机化情况。我国把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初级阶段是指农业机械化已在某些作物、某些环节开始应用,但农业生产方式总体上还是人畜力作业为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还低于40%的发展阶段。中级阶段是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处于40%-70%,机械作业领域大为拓宽,农业机械已在种植业、养殖业主要生产环节广泛应用,主要作物生产过程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当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于70%以后,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高级阶段。2010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2.3%,要想实现达到甚至超过70%的目标,只凭一家一户的农业作业单元根本不可能实现。
 
    三、农机合作社是农业发展的必须产物
 
    农业问题的主要焦点就是庞大的并且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食物供给安全问题,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将促进行政性农业管理模式向市场性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利益”为纽带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一)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素质不高和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以武城为例,户均耕地不到十亩,十亩耕地又分成三四块儿,部分地块宽度不到两米(小麦免耕播种机宽度在2米以上);一家一户种植品种繁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辣椒、油葵等,更不用说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了。
 
    二是农产品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粮油生产几乎无利可图。成本偏高,将会直接削弱价格竞争优势。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几大粮食作物的国内市场价格持续上升,都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较大幅度。
 
    三是农产品质量不时出现问题(严重一点就是“易粪相食”),比如奶粉出现“三氯氰胺”、猪肉出现“瘦肉精”、蔬菜出现“久效磷”等等,虽是个别现象但后果严重。由于出现了对食物安全的关注,绿色和有机食品成为了人们的渴望。
 
    四是农业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农业生产技术只能在承包地里展现;农机具保有量大,但使用率低,资源浪费;能种地的、会种地的耕地不多,出门打工不愿种地的地不少。
 
    (二)农机合作社的作用。自1978年开始,根据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民的愿望,实行了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劳力、耕畜、农具以分散使用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今天成立农机合作社绝不是“走回头路”,更不是要“吃大锅饭”,这是适应今天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更好发展的新型农民自愿组织,它是农村行政机构以外的民间农业生产互助组织,这仍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生产关系形式。
 
    一是组团发展,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俗话说“一根筷子轻轻易折断、一把筷子难上难”,小农经济时期农业利润小风险低,随着农业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涵盖生资供销(种子、化肥、柴油和农药等)、生产过程、信息掌握和销售环节等。在农业利润逐步增加的同时,农业风险也逐步加大。农机合作社集合了生资的使用量,能够降低生资价格;集合了农产品销售量,提高了销售价格;形成了社员之间的劳动分工,能够及时掌握农业信息,减少了农业种植的盲目性。
 
    二是农机合作社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合理组合农村有效农业生产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会种地、愿意种地的,能够多种地,充分发挥会种地的特长,减少了土地粗放经营、产出效益低的现象;操作农业机械比较熟练的,能够多拉快跑、专职农机作业,提高机具使用效率;能组织善管理的,能够发挥其组织才能,降低人力资源的浪费;合作社内部能够根据生产需要集合资金,主动、合理地购买和配置农业机械,相对集中调剂使用农机具,减少了资金浪费。
 
    三是弥补了各级行政机关对农业管理的不足。将农民的土地流转给村委会,农民就会产生抵住情绪,担心分到的责任田流出去就流不回来了,农机合作社就避免了这个问题;上级号召改推广新型农机技术、机具,很容易被农民认为和村委会大喇叭上卖化肥的一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农机合作社先行先试号召力强;农机合作社减少了千家万户式的农业单位数量,减轻了各级分管农业的行政机关工作量,增强了对农村工作的管理效果;通过农机管理机关对农机合作社的管理,使他们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提高了政府管理人员的形象。
 
    四是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建设幸福德州、幸福武城做出贡献。农机合作社实行机械化生产作业,土地规模经营加强了农产品的品质管理,促进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将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使农民真正体面的劳动、尊严的生活;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转,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保证整个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发展壮大农机合作社
 
    成立农机合作社的目的不是为了建而建,合作社建立起来了,如何发展壮大农机合作社、如何发挥合作社的作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目前武城县已成立61家农机合作社,其中“五有”农机合作社42家,真正在当地农业生产中起龙头带动作用的不超过10家。在农机合作社建设上,数量和质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只不过是刚刚展现。
 
    (一)提高目标、目光长远。目前全县农机合作社数量在不断增长,但也有部分合作社有其名无其实,这一部分很快就会被淘汰,因为不能为社员带来利益;另一部分是发展还可以、稍有成就的,但也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阶段。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要顺应当前的农业发展形势,站在大农业发展的角度,抢抓机遇,鼓足干劲,立足长远,将农机合作社做大做强。
 
    (二)、不断提高、勤学苦练。过去农机具动力小、科技含量低,在农村的十五、六的小孩儿就能驾驶。现在不同了,一些新型的、大型的、科技含量高的农机具逐步投入使用,如果不进行系统的学习根本不能发挥机具的作用,根本不能保证机车和人员安全。有的人开车十多年一点儿事故也不出,可是有的人一年就出上好几回事故;同样的收获小麦,有的人割得很仔细,老百姓很喜欢用,有的人割得不怎么样,只不过是过麦紧张,老百姓没法了,不得不用。在外国,农民也有上岗证,没有上岗证的不能承包农场,给别人打工工资也很低。美国农民不但普遍受到12年义务教育,受高等教育的也占30%以上。日本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一般都在大学本科以上。合作社社员应该是出身于农民的身份属性,体现农民的职业属性,就应该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己的作业技能。
 
    (三)甘于付出、学会奉献。成立合作社、把社员们绑在一起的纽带是“利益”,但是一味的为了钱,自己有自己的小算盘,就会缺少奉献精神,路越走越窄,这样的人组成的经济实体是永远不会发展壮大的。为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必须把奉献放在第一位,对外来讲,服务农户奉献社会,极力打造合作社的服务品牌,创出自己的好名声,对内来讲,相互谦让,不能好干的活抢着干,累的、脏的、危险的活让着干。
 
    (四)严肃管理、制度规范。合作社的组成人员都是当村或附近村的,关系都不错,相互之间都比较了解,这有利于合作社的管理,但是这毕竟是一个经济组织,必须有一套比较规范的制度。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合作社有合作社的制度,用制度管事、管钱、管人,不能把各种制度当做装饰品,要真正落实,不能因人做出处理办法,要因事而定,一视同仁。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要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
 
    (五)突出重点、平衡发展。合作社的经营业务包括土地耕整、农作物植保、作物收获、跨区作业等等各个方面,对单个的合作社而言,都有独自的经营业务。比如说,建德合作社以订单作业为主,丰茂合作社以机械化植保为主,志浩合作社以农机维修为主,突出个人特点,尽量增加服务内容,样样全能这是不可能的,各个合作社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出一两件在当地比较出名的业务,叫响自己的品牌,站稳自己的脚跟。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借鉴其他农业合作社的经验,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拉长服务链条,比如集中购买化肥农药、集中田间管理、集中销售农产品等。
 
    (六)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一是积极开展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业务。武城县民乐农机合作社和民心农机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已开展部分尝试,对流转土地根据农机农机结合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耕整,有利于“统一耕整、播种、管理、收获”,部分流转地块亩均超过4000元。二是勇于承担新技术,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武城推广的主要农机新技术包括小麦机械化收获、玉米机械化收获、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植保(除草、防虫)、薯类机械化种植收获 、土地深松耕整等,增收节支,前景广阔,已获得部分老百姓认同。三是借鉴丰茂农机合作社的经验,走社企联合的路子,“背靠大树”,降低风险,组团发展。(武城农机局  赵长奎)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