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海宁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基本农药集中配送零差价销售。目前,海宁市直接配送农药销售网点已达201家,已初步形成由供销总社主管,农经、财政、监察、环保等部门监管,农资公司一个主体经营的农药集中配送网络体系。这是我市农合联创新为农服务模式、拓展为农服务平台的又一举措。2008年,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组建成立。5年来,农合联不断创新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服务新模式,拓展市场信息、产品交易、金融服务等为农服务领域,着力打造服务“三农”的“嘉兴样本”。
合纵连横开启“致富路”
这些天,嘉善县干窑富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社长朱造杰正忙着跟客户洽谈富硒大米的收购。与往年相比,他今年的底气更足了。10月,合作社正式接受了嘉善县集体商标“银嘉善”的授牌,这不仅是对合作社产品质量的肯定,也是对其知名度极大的提升。
2011年,嘉善县农合联在政府授权下注册“银嘉善”集体商标,实现统一培训和管理,不仅有效提升了全县优质农产品的声誉和效益,也不断鞭策合作社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实实在在造福于百姓。
上世纪90年代,嘉兴农民开始谋求通过合作叩开致富的大门,大大小小的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嘉禾大地。然而,农民加入合作社,虽然改变了单打独斗的局面,但合作社小而散,有些仅局限在一个村落或一个品种,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甚至陷入无序竞争的困境。
农合联成立5年来,让嘉兴百万农民从处于散沙状态的小农变成抱团合作的现代大农,让昔日壁垒分明的合作社实现了“合纵连横”,让曾经势单力薄的小合作社蜕变成龙头型专业合作社。“银嘉善”集体商标的注册正是农合联在新形势下探索农业专业合作的新尝试。据悉,截至2012年底,全市8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规范化专业合作社546家,占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70%,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118家、98家、25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2家,其中省级、国家级的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23家、4家,上市企业1家;年销售超亿元龙头企业39家,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元的达49家。
开拓创新完善“服务台”
近日,海盐兴农担保公司工作人员到于城镇“老姚农场”,帮助该家庭农场担保农业贷款30万元,解决了资金难题。最近半年,该公司已新增担保家庭农场11家。市农合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农民有想法,但就是没有资金,兴农担保为农民搭建了一个融资平台,门槛低、利率优惠、手续简便,深受农民欢迎。”
如何有效解决合作社规模小、设施差、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如何帮助农民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助推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老姚农场”面临的融资难题,折射了当前“三农”发展普遍遭遇的困境,而海盐兴农担保公司的服务也同样展现了当前我市供销系统,创新信用合作新模式,着力拓宽“三农”融资渠道所取得的成果。
2008年底,新成立的农合联便依托供销社力量,在财政扶持下,注册1000万元,成立了嘉兴市兴农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与农村合作银行的紧密协作,为农民提供优惠贷款。据悉,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已建农业担保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初步构成“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新格局。2012年,为农担保额达6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全年发放贷款5.7亿元,平湖新当湖农村资金互助社累计发放贷款416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