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性资产,也是农村和农民最重大的资产。土地经营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最重要源泉。从农民对土地的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从农民对土地的分散经营到规模经营,从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单打独斗到合作经营,这种转换是新时期农民的选择,也是市场的选择。如何完善农村土地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十二五”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农研中心经管站对郊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兴起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五个典型和延庆县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刊登出来,希望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随着北京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近几年,郊区农民在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和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开展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郊区以土地入股和土地流转形式建立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将集中起来的土地统一开发,租赁给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公司和种植大户经营,合作社本身不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农户主要获取地租收入,同时,公司或大户根据需要聘用部分入股农民劳动力打工,得到工资收入。这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只有两家,分别是平谷区百合兴盛土地专业合作社(土地入股120亩,涉及农户147户)和通州区林泽家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土地入股451亩,涉及农户71户)。另一种是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统一开发经营,并组织农民劳动力在合作社参加劳动,或者将部分土地反包给农户管理。农户可以得到四部分收入,即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工资性收入、承包收入、年终盈余返还收入。这种形式的合作社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市、区县两级示范社中有10家,共流转土地12935亩,涉及农户1857户。比较典型的是密云县下屯种植专业合作社、房山区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头沟区西马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如果从全市4600多家合作社层面上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作社就更多了,仅延庆县就有183家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57744亩。由于工作量较大,目前还没有全面统计数据,我们将继续跟踪掌握相关情况。
京郊土地股份合作社调查之一:北京百合兴盛(土地)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北京百合兴盛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12月5日在平谷区工商局登记注册,由金海湖镇洙水村委会领办,村支书王学永任理事长。合作社登记注册147户,社员出资总额4.65万元,带动农户465户。目前,百合兴盛土地专业合作社存储耕地120亩。合作社主要经营社员存储的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并从事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各种信息咨询、农民素质培训等项目,是一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该合作社是北京市第一家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
一、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洙水村位于平谷区金海湖镇西南,现有农业人口2293人,耕地面积2897亩。以前,洙水村除人均0.5亩口粮田外,其余全部承包给村民,户均承包土地7.98亩。全村土地利用中设施农业是个空白。全村多数劳动力经营自家承包地。劳动力利用率低下,农业生产无法实现规模经营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村民增收致富。为改变这种状况,村委会积极做好村民工作,成立北京百合兴盛土地专业合作社,将村西集中连片120亩承包地使用权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集中开发。经合作社147户社员商议,最终决定在120亩土地上新建63栋设施大棚,由合作社负责租赁,收取租金后按入股比例返给村民。
二、健全机构,民主管理,积极运作
百合兴盛土地专业合作社由村民自愿以承包地参股,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选举产生合作社理事5名、监事3名,理事长和监事长各一名。制定民主管理制度和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每年召开2次社员大会,重大事项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设立了财会室、经管部、培训部等内部机构。
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不与村集体账目混淆。合作社将适宜集中使用的土地适当集中,由种田能手或招商承包租种,经营年限为20年,将租金作为收益分给社员。合作社收益分红包括:承包土地收益分红,集体土地收益分红。其中承包土地收益分红是在土地承包年限内向承包地参股的社员按照参股面积分红,分红项目包括基础分红(每亩保底550元)和承包地收益分红,承包期过后土地收归集体所有;集体土地收益按照全村村民人口平均分配,通过组建土地合作社,洙水村村民都能享受收益分红,而以承包地参股的社员则可享受基础分红、承包地收益分红和集体土地分红。租赁户种植甜玉米、草莓、百合、樱桃等农作物,合作社不干预农户种植品种,并且组织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户联系销售渠道,解决他们在营销上的困难。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土地合作社不同于企业和事业单位,其在服务对象、业务类型、盈余分配等方面有很多特殊性。当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已难以应对市场,农民增收困难。进行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种植已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股份合作社这种土地流转形式的产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用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不需要改变当前土地承包政策,却可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并可将部分劳力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土地合作社走的是一种市场化的道路,而且现在的土地合作尊重农民的自主权,自愿入社,退社自由,农民说了算,土地的承包权仍然属于村民。合作社总收益来自对外租赁设施大棚所得,每栋大棚每年租金为1500元,总收益为9.45万元,每年收益按总收益的60%返还给社员。
三、发挥合作作用,促进社员增收
百合土地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社员存储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和生产资料供应,开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效果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金海湖镇位于平谷区的东部,是北京市著名的风景区,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中使用,发展设施农业,使本村经济从传统的农田耕种转变为农、旅结合的都市型现代化新型农业。
2、促进经济发展。合作社设施农业园区的建设吸引了游客光临洙水村观光、采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3、实现社员增收。合作社成立前社员每户每亩地收入在300元左右,现在收入在1100元左右,平均每户增收800余元。
2008年,合作社获得北京市政府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获得平谷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四、居安思危,运筹发展
目前合作社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合作社经济实力弱,发展慢。合作社处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差,缺少资金,贷款比较困难,优惠政策少。经营上税的问题制约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二是社员增收难度大。经营收入增长点不多,发展后劲不足,社员增收的难度比较大。
因此,合作社将依托金海湖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原有大棚的基础上,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把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结合起来,不断满足人们的旅游、观光、采摘、农事体验需求。具体有三方面的设想:
一是修建蔬菜保鲜库。由于社员种植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不易保存,村内又没有大型的冷库可以存放,致使很多农产品因保存时间短质量下降,社员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合作社计划修建一个大型的保鲜库,解决这个当务之急。
二是建信息化教室,搭建信息、销售平台。光有好的产品,没有通畅的销售渠道也是不行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合作社正在积极筹资,着手建信息化教室,作为合作社开展培训教育和信息发布的平台,既要成为社员的农产品宣传销售站,又要成为社员学习科技知识的基地。
三是建设多功能农业园区。美化、绿化、硬化设施园区,竖立农产品宣传介绍牌,建设具备旅游、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
京郊土地股份合作社调查之二:北京林泽家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永乐店镇熬硝营村地处通州区东南,全村有耕地2300亩,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土地确权后,一家一户的生产规模小,农民增收缓慢。为改变农业发展现状,2009年9月,由村委会牵头联合部分农户,成立了北京林泽家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拥有社员71名,流转土地面积451亩。合作社成立后,充分发挥本村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土地流转开发农业项目,发展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合作社组建背景
1、合作社的前期筹备工作
为筹建“北京林泽家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成的筹备小组,做了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因为“土地流转”这个名词对于农民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如何使他们理解和接受是工作的重点。筹备小组采取入户动员的方式,讲解土地流转的真正目的是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前提下,充分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讲解广大农户认识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这一形式,是有效解决扩大规模,又能保护农户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筹备小组的辛勤工作,已有71户农户申请加入北京林泽家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达到451余亩。
2、制定章程建立合作社组织管理机构
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起草了《北京林泽家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章程》,规定了合作社经营宗旨,社员权利义务等,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名单,规定了合作社管理范围,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与农业投资企业合作,实现土地规模效益最大化,农户按土地股份享受分红。
3、确定土地股份,测量土地面积
土地股份每1亩为一股,经过实地测量,71户土地总面积500亩,其中:71户股份451股,面积为451亩,涨出的部分属村集体组织所有,村委会代管。2009年9月17日,“北京林泽家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正式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
二、合作社工作重点
1、落实政策,扎实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北京林泽家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而建立的。合作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合作社规章制度。合作社设有理事会、执行监事以及生产管理服务部、财务部等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全部由合作社社员选举产生,接受社员的监督,为社员的利益着想。合作社章程在土地流转、生产经营、社员吸收、企业合作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切实保护每个社员的权益,确保合作社的高效快速运行。为每个社员建立了股份账户和分红账户。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确保合作社经营取得实效
“北京林泽家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对外积极寻求投资合作伙伴,最终与汉唐盛世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社员得到三部分收益,即土地股份分红,土地增值收益,以农业产业工人的身份继续参加生产得到劳动报酬。对内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模式,社员既享受应有的权利,也要履行章程规定的义务。合作社社员有权要求合作社按社员土地份额享受利益,每年享有固定的保底分红和二次分配的权益。
在吸收成员方面,合作社章程第九条规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从事种植销售花卉苗木,能够利用并接受本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本章程,履行本章程规定入社手续的,可申请成为本社成员。吸收从事与本社业务有关的生产活动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具有管理公共职能的单位不得加入本社。本社成员全部为农民成员,只要符合吸收的原则就可以加入。
三、合作社利益分配制度
“北京林泽家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为了保证社员的利益,合作社制定了保底分红的分配制度,让广大社员真正成为“三金”型农民,即社员流转的土地有租金、在园区工作有薪金、年终利润按股金分红。合作社理事会通过招商引资,与有经济实力的涉农企业合作,建设观光采摘园,既增加了社员的收入,也解决了社员的就业问题。2010年,合作社进行了首次收益分配,每股土地分红1027元,社员尝到了加入土地专业合作社的甜头。
通过一年的实践和摸索,合作社还将不断吸收社员,壮大实力,寻找好项目,将更科学、更绿色的企业引进到合作社来,改变以前贫穷落后的生产方式,把熬硝营村打造成为“都市型花园式乡村”。
京郊土地股份合作社调查之三:北京河南寨下屯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北京河南寨下屯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密云县河南寨镇下屯村,成立于2006年,由下屯村两委班子牵头,53户农民自筹入股资金60万元组建。合作社成立初期,通过土地保底分红的形式,将下屯村的1160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种植芦笋。四年来,合作社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土地流转为基础,以“合作社+企业+农户”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截至2010年底,合作社成员已扩大到221户,带动非成员900户,流转入社土地5000亩,总资产达7578万元,年生产加工芦笋、蔬菜、糯玉米等农产品3500吨。
一、确定主导产业,成立合作社
2006年,按照密云县确定的“生态、节水、集约、规模、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下屯村两委班子几经外出考察和市场调研,结合本地气候土壤特点,决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集中力量发展芦笋种植。经两委班子反复研究,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于2006年成立了北京河南寨下屯种植专业合作社。
二、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
合作社采取农户流转土地入社,集约化经营管理的方式运作,其做法是:入社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每亩土地每年支付社员土地流转金600元,每三年递增100元,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生产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合作社安排农民就业,并支付工资。此外,合作社所获盈余按照合作社盈余返还机制进行分配,即60%按土地入社亩数分配到成员,40%按成员入资分红。截止到2010年,合作社的土地流转面积已发展到了5000亩,其中设施农业1500亩,全年采收芦笋800吨,实现收入400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南金沟屯、新兴、莲花瓣、团结等8个京承高速沿线村全面加快花卉、蔬菜、果品等产业带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芦笋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10个村的万亩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
三、创新经营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合作社按照“引领农民致富、适应市场需求、便于生产管理”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合作社将芦笋基地以20亩为单位分给成员承包管理,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植保、统一回收销售。承包管理的成员日工资40元,每采收1公斤鲜笋,合作社另补助0.5元。成员年上岗工作满240天,给予一次性福利奖金1000元。这样,成员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由过去传统的种植收入变为“土地流转金+工资收入+盈余返还+福利性收入”四合一收入。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安排400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共计支付土地流转金和工人工资1000余万元。合作社每年还安排一定资金发展福利事业,解决了26名轻度残疾人和45名重度残疾人家属就业。通过创新经营机制,不仅使成员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使农民从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工人。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效益
合作社聘请了市农学会、农林科学院和农业局等部门的专家为技术指导,聘请县种植业服务中心、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技术小组,定期对土地墒情、养分等情况进行采样化验和检查,及时做好植保工作,合理配方施肥。为了保证芦笋种植的质量,合作社建立了专业芦笋育苗基地,全部安装了滴灌设施,采用现代化冲压钵育苗技术,确保苗齐苗壮。为了随时掌握芦笋的生长状况,保证芦笋生产安全,合作社在芦笋种植基地上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工作人员不出屋就可掌握芦笋生长态势。通过大量采用农业新科技,使每亩芦笋收益达到3000元,比种植小麦、玉米提高2000元左右。
五、延伸产业链条,分享加工收益
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2008年,由合作社投资3086万元,成立了北京千盛绿阳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建设了年加工糯玉米800万穗的速冻食品生产线和2500吨库容的冷库,各类农产品加工量达到3000吨规模。加工企业获得的收益由合作社统一进行分配,按照章程的规定,返还给社员。至此,合作社实现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合作社也如滚雪球般发展壮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下屯村为核心,辐射周边7个村5000亩土地的芦笋产业区,成为密云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芦笋种植及糯玉米深加工产业化基地。
今后,合作社将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管理、技术和营销型人才,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京郊土地股份合作社调查之四:北京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自2007年以来,北京泰华集团本着回报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初衷,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为促进芦村及周边区域发展,提高村民就业率,增加村民收入,在房山区各级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联合芦村本地的村民自愿组合,于2009年成立了北京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土地流转模式
通过土地入股的社员,分为权益地、承包地及其它多种形式的补偿地,以权益地入股的成员每1.1亩地为一股、以承包地入股的成员每1.35亩地为一股、以其它多种形式补偿地入股的成员每1.9亩地为一股(土地入股成员的总股数不得超过本合作社总股数的20%)。入股期限为10年。合作社确保每股每年收益回报不低于每股1260元;同时根据合作社实际运营状况,年底再进行盈余返还。
合作社为每个社员建立了个人资料档案和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用于记载社员的出资额、公积金量化份额、形成财产的国家扶持资金量化份额以及成员从合作社获得的薪酬、土地流转费用及年终的盈余分配数额。合作社年终分配时采取按土地亩数及资金入股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按土地亩数分配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500余亩。
二、社员受益及成效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合作社从开始建设到进行规模化生产,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同时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餐饮、小商品等,使之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商品交易链。合作社运营一年来,已经吸收当地近200户村民参与合作社经营。目前全体社员总收入达230多万元,包括每年从合作社能够获得土地流转费用(25万元)、年终获得盈余分配(10万元)、社员年工资(180万元)、社员年福利津贴(18万元)等。同时,合作社统一购买农用物资及统一进行生产,节约了12%的生产成本,合作社社员与未加入合作社前相比,增收近35%。
2、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一家一户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土地的规模化种植经营,实行统一生产管理,促进并形成了农业组织化,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劳动方式由传统向现代方式的转变,推进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户由原先以个体为单位的手工或半机械化的劳动操作,转变为合作社机械化统一生产模式。合作社引进的新机械,新品种、新技术也得到了推广应用。合作社统一购买运输车、喷雾器等生产资料,统一安装灌溉系统设备,运用机械化耕种,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社员的劳动效率,从一家一户的传统的劳作方式向现代化经营方式转变。蔬菜品质得到进一步改善,产品效益明显提高。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明显健全,并配备了电话、传真,购置有电脑、打印机,有自己的多媒体会议室及140平米的培训室,提升了服务社员的水平,进一步推进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4、产品品质的提高,促进销售市场的进一步拓宽
由于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提高了蔬菜的品质,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奠定基础。目前,合作社拥有蔬菜销售、净菜整理和配送的专门人员,产品直接销往超市、有机品牌店、宾馆、饭店、直营店等场所,产品销售量明显提高。
京郊土地股份合作社调查之五:北京西马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门头沟区西马各庄村地处九龙山脚下,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村民132户,274人。现已确权土地为93.97亩,共71户。在2011年1月1日,流转至北京西马樱桃专业合作社,流转面积共500亩。
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93户,156人。合作社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的经营方式带动农户增收,其中土地入股81户,126人;资金入股77户,115人。在基地开发时期,为了提高村内劳动人员的积极性,设立了以“劳动贡献股”的形式入社。合作社已安排失业职工40名。就业人员的年收入由原来的2000元增至8000元。
合作社始终把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作为主导产业上水平增效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作社针对土地荒芜多年,没有污染,果品完全是有机食品,可以借助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为之服务等优势,选择区域适宜樱桃果树生长特点,合作社聘请果树种植专家对农民的种植技术进行指导,依托基地,专家定期及不定期的采取授课与实地指导相结合等方式,传授果树栽植管理技术,使农民成为果树管理的能手,积极运作有机食品认证。通过多方努力,2008年3月果品基地荣获有机食品及AA级绿色食品双项认证,提高了果品基地知名度,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基础。2011年为使果园基地早日成为王平地区特色果园和村民赖以生存的产业,合作社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积极主动向上级申请资金和工程,专门邀请设计人员,设计了果园基地规划图。由于管理得当,栽植的大部分果树开始结果,其中大樱桃收获13000斤,是去年产量的6.5倍。同时,合作社采用林下种植,栽种白薯以及萝卜、黄瓜等蔬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今年5、6月份的樱桃节中,村西的果园基地接待了各级领导的参观和调查,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
京郊土地股份合作社调查之六:延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2010年,延庆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43家,其中养殖业230家,种植业183家。土地流转主要涉及种植业的183家合作社,种植规模57744.8亩。2010年全县土地流转63225.6亩,其中有25%(15806.4亩)进行设施农业建设,设施农业基本上80%(12645.1亩)由合作社来经营管理。
例如,四海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实现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实现花卉种植面积8287亩,其中流转土地3800余亩。2011年镇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种植经营。预计年底花卉产业综合收入3500万元,全镇人均花卉收入5000元,解决农民就业1300多个。
北京合利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首的5家万寿菊种植合作社,带动农户800户,平均亩产3.6吨,每吨750元,亩收入2700元,总收入将达810万元。另外,四海镇玫瑰园以美丽人生为主题,对现有2640亩玫瑰园加强管理,提高园区的生态景观效果,收入200万元。茶菊一条沟以健康为主题,打造楼梁、前山、王顺沟有机茶菊一条沟,种植面积1000亩,收入480万元。
康庄镇小丰营村经济合作社从农户中流转出500亩土地,进行设施农业建设,其中建春秋棚95个,日光温室132个,全部委托给绿菜园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经营,种植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据统计,2010年绿菜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实现收入2300万元。合作社还以每亩900元的价格从82家农户手中流转土地282亩,直接带给村民收益25.38万元,带动90余人就业,每年增加农民务工收入133.83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劳动所得16357元,高出本地区非社员农户人均劳动所得10%。
总之,土地流转使规模经营成为了可能,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将会更有利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二0一二年六月一日
-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中国农民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7 nmwwt.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19690号-21

联系邮箱:nongmin212@163.com 联系电话:010-56021286 18610056221 18612925535
业务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