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现状 甘南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是黄河和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州、县市农经部门的业务指导下,我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着眼全州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变化,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按照“建立一个、完善一个、规范一个”的工作思路,特别是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后,依法指导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快发展。据调查统计,截止目前,全州八县市已在工商局部门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共有580户,其中以畜牧养殖业为主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居多,建有389户,占总数的67%,种植业174户,占总数的30%,其它行业17户,占总数的3%。而这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带动特色农牧产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有效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和区域特色生态农牧业的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发展。 二、建设中的问题 甘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部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松散、组织结构不严密,规章制度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运作行为不规范;部分县市为了完成任务,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只管建立,不管发展,有名无实。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或者说失去了兴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质意义。特别是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项目扶持不够。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和发展,虽然说是市场行为,但是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指导,尤其是在发展初期,更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因此,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育程度和规范化水平,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甘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三、建设条件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落实州委“五大战略”、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载体。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登记指导意见》;省上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方案》和《甘肃省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章程、制度,为做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工作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同时,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牧民增收、发展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村经济中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设,州委、州政府及农牧业部门每年初在全州的农牧村工作和农牧业工作会议上做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座谈会精神的意见的通知》,制定了《甘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方案》和《甘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指导方案》,提出了《甘南州关于开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贯彻意见》,做出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规范和建设内容。同时,从资金、项目、税收、信贷、运输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扶持要求,为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我州每年都选择一些具有特色优势明显、运作良好的不同行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培育再总结推广,积极引导发展与建设。截止目前,我州共有6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被省上授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28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被州上授予《州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17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被省列为项目试点示范社,为全面开展此项工作探索了一些好经验、好办法,并利用会议、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干部宣传了发展建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作用、原则、方法、步骤和程序,提高了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消除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和一些片面认识,取得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拥护和配合,为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建设工作,有法可依、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群众欢迎,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可行的。 四、建设内容 一是以牦牛藏羊、牦牛繁育等特色养殖为重点,建设生猪、肉羊、肉鸡、蛋鸡、奶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业重点建设优质杂粮、优质蔬菜、优质药材等专业合作社;林业重点建设林木、果木、苗木、花卉等专业合作社。 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重点从完善章程制度、明确成员范围、明晰资产权属、健全治理结构、加强民主管理、建立紧密联结机制、规范财务核算和利益分配关系等方面加强指导,着力培育一批有规范的章程、有明晰的产权、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有严谨的管理制度、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有较强的服务带动能力的“六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树立一批“可看、可学、可比”的样板,利用电视台、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报道,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加强对合作社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深入系统的培训,使各位理事长牢固树立为成员服务的思想,牢固树立合作理念,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成为懂法律、会管理、善经营、热心合作事业的带头人。培训一批专、兼职合作社财务会计人员,普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财会岗位,完善财务核算制度,建立核算体系,落实合作社相关财务制度。以乡镇经管人员为主体建立辅导员队伍,实行辅导员包村带社制度。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对合作社的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为合作社服务的意识,提高指导、服务合作社的能力。 四是积极引导合作社创建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合作社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培育更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合作社品牌,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标准化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知名品牌。尤其对代表我州合作社农畜产品特色的品牌。要引导合作社实施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夯实农牧业品牌基础。大力推进合作社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提高品牌农畜产品质量。要鼓励支持农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畜产品品牌走向市场。 五、建设规模 选择经营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带动农牧户多的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61个,通过生态建设项目,重点进行项目扶持。项目实施县市分别为:合作市41个,临潭县45个,舟曲县88个,迭部县35个,碌曲县16个,夏河县36个。各产业分别为:牦牛犏牛藏羊繁育产业类合作社36个,犏雌牛(奶牛)猪鸡养殖类合作社16个,牛羊育肥类合作社45个;藏中药材产业类合作社41个,设施蔬菜类合作社24个,杂交油菜类合作社34个,青稞类合作社30个,经济林果类合作社35个。 六、建设进度 2012年建设30个,其中合作市5个,临潭县7个,舟曲县13个,迭部县2个,碌曲县1个,夏河县2个;2013年建设79个,其中合作市15个,临潭县14个,舟曲县25个,迭部县10个,碌曲县5个,夏河县10个;2014年建设79个,其中合作市15个,临潭县14个,舟曲县25个,迭部县10个,碌曲县5个,夏河县10个;2015年建设73个,其中合作市6个,临潭县10个,舟曲县25个,迭部县13个,碌曲县5个,夏河县14个。 七、建设亮点及对产业的推动作用 一是能够引导农牧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实现开发名、特、优、稀、新的特色农畜产品,打造具有我州特色的生态产业链条,从而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畜产品生产格局,发展独具特色的现代农牧业。 二是能够通过引进技术、人才,打造农牧业发展新亮点,开展农、牧互补生产经营,从而使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牧业模式。 三是能够有效地组织农牧民实施规模种植、养殖,科学种植、养殖,健康种植、养殖,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理念,通过创建绿色安全可靠品牌,推动种植、养殖产品加工转化、储藏、升值,全方位地提升种植、养殖业效益。 八、效益分析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 (一)经济效益。一是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主要表现在成本的节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椐初步测算,仅节约成本30%以上。二是有利于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通过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既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又使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实现专业化。并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成员的生产过程以及统一组织对外销售,从而将各生产经营要素直接、紧密、有效的结合和运行,从而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得以形成,有效促进农牧村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效益。一是有利于提升农牧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二是有利于政府、企业与农牧民的沟通。三是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四是为成员提供社会保障服务,弥补农牧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促进农牧村和谐稳定发展。 (三)生态效益。一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推行无害化、标准化生产,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可有效促进种植业向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使我州的特色种植业更具市场竞争力,稳定提高农民收入。二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调整优化养殖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的转型发展,增加主要畜产品供给总量,为甘南州实现小康奠定物质基础。三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草场和耕地生态环境,提高草场耕地质量,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十、结论和建议 结论: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方向,项目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甘南州必须尽快推进的项目之一。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加农牧业发展后劲,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牧民收入,切实有效地加快甘南州新农牧村建设进程,更好更快地推进农牧业和农牧村经济的发展。 建议:要使本项目顺利地开展,得到预期的效益,必须在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的基础上,各级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促进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共同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0一三年三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