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合作社 > 合作社建设 > 云南省勐海县农业和科技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的报告 返回首页

云南省勐海县农业和科技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的报告

时间:2013-04-04 05:28来源: 作者:收藏
  根据《勐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和要求,于3月25—27日组织勐海县农经站工作人员深入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社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勐海县从2005年始创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勐海县勐遮镇曼根优质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截止2012年11月,已登记注册221个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13亿元,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成员1420人,其中:农民人数1366人(以户入社),非农53人,企业1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服务业等。其中:(1)种植业28个,占总数的12.67%;(2)种养结合32个,占总数的14.48%;(3)茶叶98个,占总数的44.34%;(4)麻业14个,占总数的6.33%;(5)水产养殖3个,占总数的1.36%;(6)农业机械3个,占总数的1.36%;(7)牧业养殖7个,占总数的3.17%;(8)云南勐海石斛产业10个,占总数的4.52%;(9)其它行业26个,占总数的11.77%。合作社共带动农户数10299户,占全县总户数17.72%,共带动41529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11.41%。  二、合作社运行情况  实地调研的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社总体运行良好、规范,都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在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国、地)登记证齐全,并按规定开户设立对公账户(开户许可证),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着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前主要是为社员提供化肥、农药、种苗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代购代销服务;产中主要是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服务;产后主要是为成员代销农副产品)。  三、合作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合作社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组织社员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为推动我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化格局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二)推广了先进技术,培养了新型农民  合作社利用有限资金,开展各种培训多期,让社员充分掌握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以及诚信原则和风险防范知识。通过各类技术培训,使社员掌握了新技术,增长了新知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社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效益得到凸显。  (三)推进了农村民主进程,提高了管理水平  合作社通过建章立制,如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职责、运行机制工作流程、赢利返还流程等规定,增强了农民的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提高了农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增强合作社发展动力  合作社经过不断发展,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组织社员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不断增强合作社发展动力,解决了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有了进入市场的客观要求,面对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带来的困难,农民迫切需要以合作制的方式组织起来,联合进入市场,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撑不足  由于认识不均衡,合作社在发展运行中,社会支持氛围不够,实力薄弱,扶持发展措施配套滞后,合作社在发展中困难较大。  (二)社员的思想素质急需提高  一是合作社理事、监事、成员素质参差不齐,法律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科学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为民服务、无私奉献、规范操作、创新发展、勇于实践的认识积累、行动指导不足,极大束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三是合作社在实践中驾驭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市场运作业务拓展能力不强。  (三)专业合作社实力薄弱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环节尚未较好的延伸到生产流通领域,合作社多以生产资料采购、配送、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中介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服务功能与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运作机制不到位,财务管理不规范  合作社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合作社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职能在操作运行过程中,发挥不够充分和贯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还存在;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合作社的财务人员由社员组成,自身文化水平低,业务不熟练,在组织、管理、运作、拓展业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和不足。  五、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健全合作社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其内设机构,以及合作社利益分配制度、财务监督风险机制和培训制度,促进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等重大事项决策民主化。  (二)建立外部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合作社的年度审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  (三)推进合作社成员以土地入股、产品入股的合作机制,盈利二次返还制度建设。  (四)拓宽合作社农产品经营品种体系。依托合作社品牌,立足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多种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委托生产,推进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五)加大市场网络体系开拓建设。认真做好“市场培育、直销直供、进超入市、渠道畅通、合理布局”的市场网络体系目标建设。  (六)建立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市场销售的实现途径,提高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七)建立正常的培训制度。促使合作社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八)选好领头人。选好领头人是合作社发展关键所在,作为合作社领头人,只有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带领农民适应大市场的能力,才能够获得农民的支持。一是能够帮助农民找到市场需求所在,帮助农民解决产品销路问题;二是要获得农民的信任,具有足够的号召力。农村能人(包括种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和当地技术员、村委会支书、主任等等。)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有较高的威信,在当地的影响力也比较大,要选好有奉献精神的能人来带领合作社发展,并处理好能人和成员的关系,这个能人如果没有服务意识,没有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意愿,就有可能利用合作社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钻政策的空子,为少数人谋利,也有可能使合作社成为一个股份制企业,打着合作社的旗号进行活动。因此应防止合作社违背合作制度而变成股份制企业。  (九)确保工作经费。工作经费的保障是引领合作社发展的需要,作为农业和科技部门,尤其是负责监督、指导、服务的县乡农经站,一直以来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履行职责,但由于无工作经费,难以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建议县人民政府给予解决工作经费问题,同时纳入县级财政年度预算。  我们坚信,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及各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合作社将会按照“为民服务、权利平等、进退自由、民主管理”的要求,建设成为“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成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经济组织。                                                                                              二〇一三年三月三十日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