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在新民市周坨子镇大坨子村的“幸福农场”,大棚里的葡萄长势喜人。贫困户赵荣天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家有0.2公顷土地入股合作社,用于建冷棚种葡萄。我不用再投入任何人力物力,年底至少能拿到3000元分红。”
17年前,赵荣天23岁的儿子因车祸导致瘫痪。为给儿子治病,赵荣天花了不少钱,成了贫困户。“我家3口人有0.6公顷地,基本一年也就挣个2000多元,要是遇到今年这种旱情,还得赔钱。”谈到村里的精准扶贫举措,赵荣天说,“加入合作社,到年底有保底钱,收入比自己种地多好几倍,感觉有了盼头。”
大坨子村村支书赵福华说:“像赵荣天这样的贫困户村里有13户,其中很多都丧失了劳动能力。”经过一番“把脉问诊”,村两委班子决定实施“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党建脱贫攻坚模式,即引进帮扶单位的帮扶资金,由企业承担风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冷棚产业,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年终获得效益分红。
“去年大坨子村的13户贫困户全部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获得了冷棚的入股分红权。今年村里建了10个冷棚,全部种上了葡萄、寒富苹果等,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赵福华告诉记者,合作社将保证所有贫困户的年终效益分红达到两个“确保”目标――到2018年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2020年达到6000元以上,由“政府供养、输血式扶贫”变为“自力更生、自主经营性脱贫”。
在新民,积极推进造血式脱贫从而走上农业产业化脱贫之路的还有黄家岭村。在该村富硒杂粮、寒富苹果开发示范基地,村支书赵洪阁说:“3月末,村里引进‘富硒原生态产业园’,种植近年来十分走俏的富硒农产品,吸纳全村所有贫困户入股参与经营。现在,地里已经种上了高粱、大豆、谷子、小麦等杂粮。”看着长势良好的秧苗,赵洪阁抑制不住欣喜,“虽然离作物成熟还有挺长一段时间,但小麦已经被广州一家公司全部预订了,其他农产品也不愁卖,年底收入将十分可观,贫困户每0.067公顷土地至少收入800元,年底还有分红。”
据了解,去年以来,新民市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与质量、增加收入稳定脱贫为中心,以加强贫困户能力建设、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人均收入低于3330元的贫困人口为对象,多措并举,精准扶贫。其中产业扶贫效果明显,通过扶持发展棚菜、寒富苹果、林下种养等特色主导产业,2016年,新民市8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得到政策扶持,人均收入超过3600元。据统计,去年新民市完成产业扶贫项目21个,项目增收总值15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