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陶来源:红河日报
只有33户人家的小鸡冲村隶属于蒙自市新安所镇何家寨村委会,全村有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可就是这样一个村,去年却脱贫出列了。
是什么让村庄发展变快了?让村民收入涨了?“是村民合作养牛,共同发展。”村民小组长、“牛多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跃文介绍,合作社牛存栏数已经超过80头。
养殖肉牛,得到小鸡冲村民认可,才是最近一二年的事。愿意入社,跟着胡跃文一起干,村民们收入增加了。“看得见,摸得着,我们心中都有本明白账。”养牛贫困户王维石一点也不担心。支出、收入,每一笔他都能算得清清楚楚。“不会多花,也不会少得。”
西门塔儿、无角红毛、夏罗兰……一共24头牛,关养在胡跃文家的牛舍里。见到他时,他正给这些肉牛喂“午饭”。“每天三顿,只要养得好,这种肉牛每天可以长肉1至1.5公斤,最短8个月就可以出栏销售,最长不超过1年,每头牛至少可以赚3000至5000元。”话里话外都显示出行家里手的从容。
如此精细的胡跃文曾经却是村民眼中“不务正业”之人,村民笑他“脱离正轨”“不走寻常路”,把本应该种枇杷、种石榴且户均不多的土地拿去种草,还越发不可收拾。枇杷、石榴是新安所镇乃至蒙自市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也适合小鸡冲,但受限于山高、喀斯特地貌以及道路通畅率低的实际情况,小鸡冲人并没有在枇杷、石榴等农业种植产业上得到多大实惠,大家日子仍旧过得紧巴巴的。
“种植没出路不如试试搞养殖。”胡跃文种草就是为了养牛。“当农民,我不怕苦也不怕累,但不甘心一年下来白忙活。”养牛投资大,少则七八千,多则上万元,不同于栽果种菜,没有十足把握,本就贫困的村民绝不敢轻易尝试。
养牛,在小鸡冲并不算新鲜。但作为村内第一个肉牛养殖户,“摸着石头过河”的胡跃文比谁都明白,不能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收入要稳定,市场波动要小,还要不耽误发展传统种植,才最适合我们这样的贫困村。”几年历练使胡跃文变得精打细算,他直言:“越是贫困越得踏实走稳每一小步,在未来才能跑出一大步。”
几年下来,技术渐熟,经验渐丰,买卖畅通的胡跃文赚下了第一桶金,也赢得了村民的认可,想学技术的人不在少数,但没钱投资却让村民犯了难。去年,村委会鼓励胡跃文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对贫困户入社给予资金支持。合作方式则是在充分考虑本村群众的实际情况后,采取由合作社与入社贫困户签订养殖协议,将繁育的小牛按不超过7000元标准免费提供给村民饲养,并在养殖期间提供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措施,待到肉牛出栏时统一交由合作社销售的方式进行。
“方式简单,却很让人安心,看得到希望。”第一批入社的贫困户王维石已经尝到了甜头:“我家的牛就是合作社提供的,疾病防疫也由合作社免费支持,我顶多出点人工,出点玉米秆,等把牛养大了合作社还帮着卖,收入却一分不少都归我。”
随着牛的食量增大,王维石开始盘算着要种些草来好好养牛。“我认准了,跟着合作社干,才有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