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胡明兵整理
我是宋军,定远县池河镇宏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要适应市场波动,灵活多变,发展各种业态,增加经济收入,还要带动周边农民发家致富,让身边的乡亲们都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合作社”。
2009年6月,我主导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万元,社员11人,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之后,通过对农牧产品市场趋势的研判,综合当地资源优势,合作社决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绿色果蔬种植。一方面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带动周边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收入,共同发家致富。
说干就干,2015年,合作社在县财政局、农委、池河镇党委政府、岱山社区的帮扶、指导下,流转土地100亩,投资300万元。逐渐建成集种植、养殖、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位于滁州市与定远县交界处,距离南京市、合肥市、滁州市都比较近,可谓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是发展生产绿色果蔬不可多得之地。
产业园建成投入生产运营至今,生产销售优质蔬菜300吨,草莓60吨,香瓜50吨,实现产值180万元,利润约100万元。产业园种植产品紧跟市场需求,在农药使用上,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使用。肥料使用上,主要使用合作社养猪场的粪便、掺入菜籽饼,进行腐化处理后使用,实现环保要求的“良性循环”。产品主要销往南京、滁州、合肥,得到广大客户的普遍赞誉。
几年来,产业园带动附近群众50多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种植绿色果蔬。给在外打工回家创业的年轻人一个致迤教ǎ把大棚转让给他们干。向他们传技术,合作经营,统一销售。刘登锋流转大棚15个,年纯收入15万元。徐浩流转了大棚10个,年收入10万元。曹常霞流转5个,年收入5万元。
另外,合作社对周边的困难户给予了帮助和关怀。蔬菜大棚一年四季种植,工作非常繁忙,需要大量务工人员,周边很多困难户可就近在家门口务工。岱山新村的赵国霞,丈夫脑梗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她在合作社里务工,同时可以照顾丈夫生活。村民何传芳丈夫去世多年,家庭负担重,经常在合作社里工作。
可以说,我办合作社、办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致富,更重要的是为了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乡亲们都富了,我才高兴。
我还有一个计划,把产业园打造成集绿色产品(果蔬)生产、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