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互助合作社、小贷公司、农信社以及改制后的农村商业***和农村合作***、村镇***,加上中国邮政储蓄***、国开行、农发行、农行等***的农村金融部已构成了河南农村金融体系的多元化格局。
但是,这些只是形式。
“河南农村金融依然非常混乱”,5月23日,河南省金融学会秘书长张树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带有很强的过渡性。
“尽管河南农村金融的形式不少,但真正发挥作用、效果好的太缺乏了”,张树忠直言。
一位要求不具名的河南金融业资深人士则告诉本报记者,“国家政策政出多门、地方政府部门利益博弈、金融机构不愿规范是河南金融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
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烦恼
五月的豫南大地生机勃勃,村民们插秧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三年前,本报曾对固始县资金互助合作社做了首发报道,如今,他们又经历了怎***的变化?
“我们对农民的放贷提高了,由三年前的3000元提高到了10000元,大部分群众都希望能放贷到3万—5万元。”固始县赵岗乡石堰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理事长、村支书姚良志告诉本报记者,“如果按照群众的意愿来搞,那变化肯定大,但放出去的资金越多,贷款的群众也就越多,再加上养殖业本身的风险,所以资金收不回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姚良志表示,“放贷的规模要是超过10000元,县银监办是不允许的,这一点在开会的时候多次讲过。但政府的态度有些暧昧,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说出了问题要自负。”
对于发展缓慢的原因,姚良志认为主要在于合作社的定位。
“村民们对于合作社的理解也有问题,他们总认为***是国家的,合作社是自己搞的,借国家的钱是要还的,而自己搞的合作社的钱就不一定要还了。所以这一块要有大的发展很难,除非把它独立出来。”他说。
“石堰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定位就是民办民享民受益,它缓解了村民们对于急需资金的燃眉之急。”赵岗乡政府秘书许卫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行政不干预,必要时可做些外围的工作,比如乡财政所、农合行在业务上进行适当指导。”
与石堰村不同的是,陈淋子镇孙滩村互助资金合作社则踌躇满志。 “目前我们已有了150个股民,最高的股民占80个股(1000元/股),年息是8%,这个标准高于当地信用社水平,合作社内的股民按5%分红,所以最大的股民分红也就最多。”陈淋子镇孙滩村互助资金合作社理事长、村支书王文喜对本报记者说。
“全村共726户,我们吸收股民无上限,当前合作社的股民资金是100多万元,我们的想法是要达到5000万元—6000万元。”王文喜说,“全村3000多人口,整个村子发展潜力非常大,首先我们有竹木产业支撑,光我自己的***子一年销售就达400多万元;二是村里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有不少小有成就者,如果将他们的部分资金拿回来入股合作社,那我们整个合作社、村子就起来了。”
在王文喜看来,依据全国其他发达村子的经验,孙滩村一***可以兴办更多的企业,走共同致富之路。
“本村的资金回来后,我们再把现有的两千多亩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搞生态农业。”王文喜表示,“不过,当前面临的问题还需要县委政府及社会各方的支持,比如群众对于合作社信任度不够、资金薄弱等。”
“在其它村镇资金互助合作社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孙滩村互助资金合作却做出了全县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典型,这个不易。从政府的角度讲,我们着重政策引导、规范。”陈淋子镇常务副镇长尹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我们不鼓励集体去干,合作社主要解决社员应急资金问题。村里可以支持村民去干,而不是村集体去干,所以要有方向、有目标。”
被质疑的农信社
出人意料的是,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河南农村信用社也被外界质疑。
伊川,这个美丽的豫西县城,走在大街上,视***能及之处无不显示“伊川农村商业***”字***的各种形式的品牌广告。
“他们(伊川农村商业***)作为本土行本身就有优势,之所以有凌厉的宣传攻势,是因为他们有自主权,自己说了算,而我们做宣传还得向上级申请。”当地一***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不过他们也颇受外界质疑。”
质疑来自改制后的“扩张”。据了解,伊川农村商业***的前身是伊川农村信用社,2009年10月改制后,成为河南省首家农村商业***。2010年12月,该行以51%的股份控股发起组建荥阳利***村镇***,成为河南省第一家地方性***跨市设立村镇***。
接下来当地的媒体报道称,伊川农村商业***将加快跨区域经营战略布局,未来3年内将在北京、江苏、浙江等地组建6家村镇***,两年内在洛阳市、郑州市、平顶山市三地分别开设城区分行。
“这些行为就是明显的动机不正。至少它表明两点,一是作为一个刚刚改制后的农信社,哪来那么多的资本实力?其风险管控能力在哪里?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人才队伍在哪里?”上述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二是监管部门的行为也存疑,全省那么多的农信社(农合行),为什么会是它,其间是否有权力寻租?”
对于“走出去”战略,在伊川农村商业***办公室,李主任告诉本报记者,“离开本县就是跨区,跨区没那么容易,需要很多的软性要求,资金量、经营业绩、人才等等******,很严格,上面管得也很严。”“其他方面不好说,得联系省联社同意后才能接受采访。”
本报记者也注意到,2011年7月27日银监会的通知,调整村镇***组建核准方式,由现行银监会负责指标管理、银监局确定主发起行和地点并具体实施准入的方式,调整为由银监会确定主发起行及其设立数量和地点,由银监局具体实施准入的方式。
业内人士鲁丽(化名)指出,此举无异于是规范村镇***的一支“强心剂”,同时,也对于伊川农村商业***的“走出去”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对于他们跨地区设机构的商业行为,与人行早几年的思路有冲突,当时的法人定位在县级以下,目的是防脱农。”
对此,本报致函给河南省农信社、河南省银监局求证,但均未得到答复。
“河南农信社的包袱重、产权不清是出了名的,人行、农行、银监局都代管过,后来才甩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成立联社。不过,还是跟体制有关,在面临经营机制、税收、内部人控制倾向严重等等问题时,又出现了不良反弹。”鲁丽说,“所以仍需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鲁丽表示,“农信社又因为是农村市场的主力而缺乏竞争,导致其在创新等方面很难作为。”
试验区尚未迈步
对此,长期研究河南农村金融的张树忠颇为关注。
“银监会推出的村镇***、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都不是太成功。原因在于其背景是在国务院的不断催促下,金融监管部门只是被动执行。这也凸显了他们的保守,因为其害怕风险,一旦有风险就让***担着,所以,也就发展不起来。”他说。
在他看来,仅仅依靠监管部门来推动金融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其首要因素是防风险,考虑风险因素太多。
“所以,国务院关于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批复文***下来至今,河南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启动还未迈开实质性的步伐,具体措施还未出台,现在尚处于研究拿方案阶段。”张树忠告诉本报记者。
金融创新体现在三块,组织、产品、服务创新。张树忠介绍,“河南省在金融组织创新上亮点不突出,这几年一直推的是产品、服务创新。而对于农村金融来说是有限的市场化,主要还是突出政府作用。”
不过他也坦言,在河南农村金融体系中,目前还没有保险、证券、期***、投资基金、风险投资、信托等单位参与支农资金的供给。也没有单位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纳入担保物范围。
而这些,目前仍停留在政府的金融会议文***中。
“不过,我还是要呼吁国家***关部委尤其是‘一行三会’要给予河南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优惠政策。”张树忠强调,“比如,银监会能否比照温州金融改革的政策,河南也可有民间资本直接发起设立村镇***、保险公司等。这些就等于打通了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的渠道。其实,河南的民间资本非常活跃,关键要看去如何引导规范其健康发展。”
“证监会对郑商所的农产品(000061)期***上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在产品品种、期***公司、农业企业等的发债、融资、涉及农村经济的产业基金等给予了一些新的尝试。”他说,“保监会在农村保险上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批一家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