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当代新农民 > 奉化:农村妇女舞“金龙” 舞出幸福夜生活 返回首页

奉化:农村妇女舞“金龙” 舞出幸福夜生活

奉化:农村妇女舞“金龙” 舞出幸福夜

时间:2012-06-06 16:23来源: 未知作者:bianji66收藏
    喜庆的锣鼓声响起来,欢腾的金龙舞起来。夜幕刚刚降临,奉化市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的文体中心里热闹非凡,一支成立不久的女子舞龙队闪亮登场,舞者卖力,看者高兴。“现在日子富裕了,吃饱穿暖后总觉得缺点什么,现在女子舞龙队这么一乐呵,就更有滋有味了……好!”“铁杆粉丝”徐世达不等话说完,就转过头喝彩去了。
    舞龙对力量要求较高,长久以来基本上被男子垄断,但蒋家池头村10名平均年龄在35岁的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向大家证明:女子不仅可以舞龙,而且可以舞得很***彩!
    蒋家池头村女子舞龙队成立于2012年4月24日,成立之初,村里从尚田镇杨家堰村、***宅村请了2位师傅来指导。在现场,身手矫捷的女子舞龙队员们随着锣鼓轻重快慢地舞动,时而上下翻腾、蜿蜒遨游,时而倒地平舞,翻起千层浪花,时而腾龙翩舞,卷起万朵祥云。***彩的演出博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没想到女子舞龙也能舞得这***好啊!”有20年舞龙经验的董仁达啧啧称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别看女子舞龙队队员演出时个个英姿飒爽,但***彩演出的背后是大量辛勤汗水的付出。
    由于长时间的训练,队员们的手指上都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女子舞龙队刚组建的时候,我们天天训练,手磨出了一个个大泡,但是没有人停止训练,大家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慢慢地泡就变成茧子。”队员陈梦君说,舞龙队里有些队员甚至摔了,崴了***,还是坚持训练。“手磨泡、磨茧子不算什么,能使舞龙队登台表演,我们就感到快乐。”陈梦君说。
    队长单丽珍还是个外来妇女,来自河南,平常喜欢运动,住在蒋家池头村已有8年,现在是村里公认的“开心果”,在村里人缘很好。“现在村里‘夜生活’***富多彩,舞龙、排舞、腰鼓这些集体活动,给村民带来了很多快乐。”说起这些集体活动的好处,单丽珍感触颇深,“以前村里没有集体活动,村民们就打麻将、玩黄龙,妇女们更是天天窝在家,自己作为外来妹,也融入不了村里。现在村里有了腰鼓队、舞龙队,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或舞,或观看,大家在活动中加深了感情。”
    在现场,单丽珍的女儿胡琦王月也为妈妈助威,“我从没看见这么漂亮的舞龙队员,也没看见如此***彩的舞龙,长大后我也要像你们一***。”胡琦王月由于和妈妈有了共同爱好,一家人的共同语言也多了起来。
   “你看,我们现在的***神面貌多好啊!”刚舞龙完的叶能娟拍拍胸脯说,“这都是经常舞龙、跳舞的结果,我现在腰不酸、腿不疼,可锻炼身体了!”
   “幸福是既‘壮身子’又‘健脑子’,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蒋家池头村民这***诠释幸福。每到夜幕降临时村民们会去跳排舞,会去文体中心打台球、乒乓球等,“夜生活”变得***富起来。村妇女主任杨亚凤说,除了腰鼓队、舞龙队,村里还将组织村民跳扇子舞,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阵地和载体,***富农民的“夜生活”。
    蒋家池头村的幸福“夜生活”,其实是村里文化建设带来成效的一个缩影。目前,蒋家池头村两委会紧紧围绕“村民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村民缺什么,我们就送什么;村民盼什么,我们就建什么”的思路,切实为村民提供“合口味儿”的文化福利,为全村群众提供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民生滋养着蒋家池头,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