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当代新农民 > 景宁:探索山区发展新路子 返回首页

景宁:探索山区发展新路子

时间:2013-10-21 19:05来源: 丽水日报作者:王亚琪收藏
  9月中旬,浙商(景商)回归项目推介暨集中签约仪式在畲乡景宁隆重举行,此次签约的18个总额达68.88亿元的项目,有三分之二瞄准“上山下乡”,且“体态”明显比以前更庞大。意欲“泥里淘金”的工商资本,不仅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注入“热血”,也向外界传递着这样一个鲜明信号——景宁正悄然掀起一场“山上革命”。
  “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数月之前,被云景高速改变了现实路径的景宁,早已为今日的山门大开,默默做了观念革新、规划更新、机制求新的大量功课。
  “万座青山是我们转型发展最厚实的内生动力基础。”景宁畲族自治县委书记林康说:“不失绿水青山,又得金山银山,这就是我们‘新山区’发展的吸引力和动力。”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畲乡的创富努力,体现自觉、凝聚自强、彰显自信,书写山区群众共同的中国梦。
  新农民的角色“进化”
  见到景宁和顺农业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吴敏时,这位“农二代”踩着雨鞋,穿着一身迷彩服,一幅“开荒”打扮。稍显现代的,是他驾驶的一辆厢式货车,靠着“四个轮子”滚动,英川镇千亩精品食用百合基地,被他打理得有声有色。
  接过父辈的两三亩地,再加上早年在外创业积累下的几十万元资本,吴敏把创业希望投注在这片从小熟悉的荒山上。“以前父辈们只混个温饱,今天我要靠它们创富。”吴敏告诉记者,公司种植销售精品农产品,去年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
  像吴敏一样,景宁近千名“新农民”下山之后重新上山,重重山谷间,一个个“高山创业园”星罗棋布,“家庭农场主”不再是新鲜的身份。
  “上万名农民离开了土地,却获得了全新的‘土地红利’,原因就在于新型工人、新型股民、新型社员的不断产生。”景宁畲族自治县农办主任毛华庆介绍,目前景宁自主投资最大的一个创富项目,是能集聚2—3万人口的澄照农民创业园。
  记者从县城往西驱车十分钟,就看到这片紧张施工中的低丘缓坡,这里是将来景宁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也是高山远山农民下山后的定居点,身份转变前的“孵化地”。
  “还是那几亩地几亩山,以前自己种,现在租给老板,自己当‘地主’。”说起变化,鹤溪街道村民雷明江十分高兴。他告诉记者,家里的21亩地入股茶叶合作社,可以按季分红;夫妻俩到城里木玩厂上班,一年下来有七八万元收入。放下锄头后,日子更好过了。
  工商资本滋养“小农经济”
  挥着锄头,松着泥土,景南乡春意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每天在毛竹基地里忙活,这样的复垦从今年秋分以来就没停过。
  “这700亩只是零头,我们和千余户农民达成了流转意向,总数有6000多亩。”公司总经理徐德荣介绍,未来五年他们计划投资近两亿元,打造集笋竹两用、竹制品开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万亩竹海”创业园。
  “出山路那么远,又没竹林道,过去毛竹送人也没人要。”景南乡忠溪村村民徐永贵如实说,“虽然我家人均有毛竹林近4亩,但每亩只能带来三五百元收入。”
  工商资本的注入和综合开发,使景南的毛竹产业从过去碎片式、零散式的小农经济,跻身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经营大潮,亩产可翻3—5倍。
  景南乡乡长毛锡火算过,毛竹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一项可为景南乡农民提供四五百个就业岗位,这还不包括季节性用工需求。预计整个项目能产生600万元的工资收入和150万元的流转效益。
  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促进资本与山地资源的深度融合,受到双方的合力欢迎。日前全国民营500强企业,浙江海亮集团对景南乡的生态优势赞不绝口,准备在此开发有机农业。
  今年以来,工商资本进入景宁步伐越趋紧密,上半年已有16个企业参与山区农业开发,投资额超过一亿元。
  各企业与乡村形成的各种联合模式,助力小山村搭上创富快车。
  今年年初,东坑镇白鹤村和诸暨立勤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嫁妆”就是数千亩山地。
  村民刘志光说,他家40亩地全都租给公司种香榧,产出效益二八分成,估摸着一年收入有8万元。
  白鹤村村委主任梅进然算了一下,一期平整1000亩,明年继续整出2000亩山地,种上香榧,套种上惠明白茶,不算几年后收成的香榧,仅白茶一项就能给村民们带来600多万元收入。
  新机制孕育新动力
  “从来都是山里人往城里跑,租住城市房子,没想到,现在是我们给城里人当起了房东!”近日,东坑镇根底岘村的老徐提起城里来的新邻居,不无骄傲地说。
  放鞭炮,开新灶,做千层糕,来自温州的杨敬中夫妇,日前按景宁农村习俗,在东坑镇坑底自然村租用的“新家”办了场“乔迁宴”。
  “洗澡用山泉,门前可种菜。”好生态吸引大批城市租单飞向景宁山村。畲乡农民像流转土地一样流转起农房,坑底村村民任传林说,村里已经“搬”来十几户新村民。他家租金每年能收两万元。
  靠山吃山,只是吃的方式变了。
  “牵手乡村,是我们看好的未来发展战略。”贵州大明边城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杜和立说,公司已经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签订合同,投资13亿元开发山哈城旅游综合体项目。
  商业资本不仅为乡村旅游产生利好预期,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观光体验客。利用靠近国家4A级景区“畲乡之窗”的先天优势,李宝村畲寨与旅游公司联姻,整体包装、整体营销,据该村党支部书记雷流动介绍,今年上半年,村里5家农家乐实现收入近80万元,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工商资本的进入,不仅带来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带来新理念,催生新的发展方式。”景宁畲族自治县招商局局长王庆表示,为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县里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落实十条招商引资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招商引资、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发展外向型经济、救灾补助以及各项奖励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
  今年上半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浙商回归到位资金2.4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20%,完成进度列全市第1位。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