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中间是四张拼在一起的书桌,四五成新,周围摆着十来把椅子,三个书柜立在墙边,里面堆满了种植、养殖、文艺和法律方面的书……日前,记者从五指山市驱车三四十公里来到这里,要不是墙上挂着的牌匾,几乎不敢相信,这不足20平米的小屋就是远近闻名的“乡村论坛”。
水满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德平告诉记者,别看它小,作用却大,这就是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乡村论坛”。
水满新村是五指山市水满乡的苗族村寨,是五指山市第一个设立“乡村论坛”的村庄。
所谓“乡村论坛”,会场其实就在“农家书屋”。卢德平说,以前,论坛主要是请人讲授农业技术知识,后来,逐渐将主题扩展到传达党的惠农政策、讨论村里的发展规划、征求对市乡人大会议的意见等。因为形式像论坛,于是,“农家书屋”便挂起了“乡村论坛”的牌匾。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乡村论坛’又增加了环境卫生、计划生育、参与合作社、家庭矛盾等主题。引导村民把问题摆到桌面上,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真正让村民满意。”卢德平告诉记者,村里曾有父子因分家后的土地问题存在争议,村委会通过“乡村论坛”邀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共同协调解决了问题。
记者翻开“乡村论坛”纪要记录本发现,从2010年以来,论坛讨论主题涉及挖水井、建水塔、确定村“增收示范户”、如何使用土地征用补偿费等,大大小小的事,不一而足。村民提出什么意见,最后形成什么决议,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村党支部副书记蒋进生说,“乡村论坛”不定期召开,根据群众学习要求和党支部工作需要,基本做到每月召开1次。参加人员有党员,也有普通群众,每次少则十几人,多则近50人。
种植户卢唐红多次参与“乡村论坛”。他说,论坛让他学到很多农业种养知识,尤其是民风得到净化,村民法律意识大大提高,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晚上12点以后走夜路一点都不担心。”
如今,水满新村有何大事,村党支部都会组织群众研究讨论,倾听意见,不仅做到了有事大家谈,也实现了村务公开。在水满乡党委书记高亮看来:“‘乡村论坛’已经成为村民议事、自治和学习培训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村民积极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主动配合参与村党支部的工作,形成了共管共建的良好局面。”
目前,五指山市水满乡9个村党支部中,已有5个村推广“乡村论坛”的模式,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推”。“因为国家政策讲得透彻,村民愿望了解得清楚,近年来,水满乡在土地征用拆迁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集体上访事件。”高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