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钦州,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处处都涌动着一种新气象,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一条条蜿蜒盘旋的进村水泥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演奏着新农村建设前进和发展的乐章。
乡村变美展新貌
浦北县北通镇大面塘村坐落在钦浦二级公路旁,村里有160多户人家,分住在公路两旁的青山脚下。在山清水秀、禾苗翠绿、瓜果飘香的怀抱中,一条宽敞整洁的进村水泥路穿过村庄大门牌坊后,笔直进村,而后环村而走,穿门进户,联通各家各户。而各家各户,房子有新有旧,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干净整洁,尽显小村之山美水美村庄美。
这只是我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可喜成果的一个缩影。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市结合“清洁乡村”活动,以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改变乡村面貌为抓手,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着手,有效整合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同时,规划建设了一批水利、沼气池、五保新村、村级卫生室、校舍改造、农家书屋等民生项目,全面提升农民居住环境,塑造亮丽新农村。据统计,2012年至2013年7月,全市共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7339个,完成投资19.92亿元,开展一系列实用技术培训,培育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建成一批农村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文化助力春满园“国家政策好,农民腰包鼓,脑袋不能空,农家书屋棒!”眼下,钦北区大垌镇马皇村的农家书屋成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粮仓”,在马皇村,群众对“粮仓”赞不绝口,拍手叫好。
日前,笔者来到该村的农家书屋,便被眼前浓厚的书香气所感染。农家书屋很宽敞,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图书,很多书还是崭新的。农家书屋虽比不上城里的图书馆,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图书种类很齐全。科、教、文、卫、农都涉及到,其中关于农业的书籍最多,有《农村养殖》、《粮食种植技术》、《荔枝嫁接》等。管理员告诉笔者,农民们闲暇时经常来借阅关于农业生产的书籍,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科学种植,作物的产量提高了,年收入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临走时,该村一名小学生正前来还书,她笑呵呵地说:“今天是星期天,想看书的时候便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阅图书,很方便。我爸爸昨天还来借走了一本《蔬菜种植技术》呢,他说受到很大的启发,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当中。”
今年以来,我市注重加强群众文化水平的建设,在很多镇村建设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和村级养老院等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宣传科学知识、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和医疗卫生知识等等,并为农民朋友赠送了书籍资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树立农村新风尚,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积极组织开展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实际的文娱活动,让农民在参与活动中提高文明素质,摒弃旧习。
富民强村露笑颜
又是一年莲藕丰收时,莲藕作为灵山县新圩镇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每年的采收期,漂塘村的160亩莲塘***现一派忙碌的景象。
村支书介绍说,由于漂塘地处平原,一年四季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非常适合莲藕种植发展。在县农业局等联谊单位的帮扶下,漂塘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动群众积极种植莲藕,引导群众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扩大莲藕产业规模,目前漂塘村莲藕种植户有30多户。此外,该村正在建设漂塘村莲藕种植示范基地,计划五年内突破500亩,从而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产业经济的重要出发点。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的作用,努力培养一批“科技示范农户”、“创业带头人”;创办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带动农民素质整体提升。各驻村工作队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以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特色农业提升工程为契机,结合各镇、村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村群众大力发展茶叶、荔枝、龙眼、香蕉、药材、奶水牛、海产品养殖、生态鱼养殖等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各县区、各涉农单位通过举***农产品展销会、网上订购会等,帮助农民群众寻找农产品销路,今年我市荔枝、龙眼、香蕉等农产品销售畅通,价格稳定,实现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