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农村新房舍 > 一门三代满族人 千里援疆暖八桂――记爱新觉罗?赵鹏一家三代的广西情缘 返回首页

一门三代满族人 千里援疆暖八桂――记爱新觉罗?赵鹏一家三代的广西情缘

时间:2019-11-22 14:29来源: 广西民宗委作者:佚名收藏

  岭南小城——梧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它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美丽的鸳鸯江绕城而过。只见西江水流滔滔,桂江波光粼粼,两水交汇,一浊一清、一急一缓,泾渭分明,恰似戏水鸳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中秋之夜,泛舟鸳鸯江,不禁吟诗赞道:“我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

  版画艺术之乡——阿城,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部,金朝之肇始。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此建立金朝,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风乍起,阿什河碧波荡漾,枫冷叶红,“金源曾历热血,呼啸海清冲碧”。

  这两座相距3000多公里的城市,却与爱新觉罗·赵鹏一家三代有着60年的情缘。

  大爱无疆 情满岭南

  是日白露,晨起,秋雨邀凉。笔者从邕城出发,与赵鹏约在梧州干净、整洁的三居室家里,一杯清茶,听他娓娓道来一家三代的广西情缘。

  “我叫爱新觉罗·赵鹏,满族,是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我的父亲爱新觉罗·赵向华,满族,出生在黑龙江省阿城料甸满族乡南正红旗屯,是梧州市第十四中学一名高级教师(已退休)。我的母亲是天津人,是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一名放射科医生(已退休)。提起我们家三代人辗转大半个中国,扎根八桂大地的经历,还得从我爷爷爱新觉罗·赵仁和(满族,正红旗)说起……”

  舍生忘死 浴血奋战

  我们家的根源是在北京的草帽胡同,属爱新觉罗氏。在康熙年间被派到东北黑龙江阿城戍边,直到我爷爷那一辈。1946年,我爷爷27岁,他怀着一腔热血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即东北野战军(于1949年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参军后不久,在一次换岗中,飞机轰炸了他两分钟前站岗的位置,劫后余生,而同他换岗的战友牺牲了。这是他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从此,“浴血奋战”在他年轻的生命里如同家常便饭。爷爷参加过东北的多个战役,随后又一路南下到了广西。

  爷爷一生荣立1次大功、6次小功。好多次我好奇问起他到底打过多少仗、消灭过多少敌人、如何立功,但他从不提具体的事,只是说:“一路南下,打多少仗能数得清吗?打仗就像平时工作、干活一样,有大仗有小仗,但都是拼命的。还有肉搏战、拼刺刀,都是舍生忘死,谁还有心思去数消灭过多少敌人。”我曾看到爷爷肩上、背上、腿上触目惊心的伤疤,那都是他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见证。

  爷爷为人内敛低调,从不拿参加过的战争夸夸其谈,他身处在那个时代,有使命必须要站出来用血肉之躯建立新中国,战争带给他的有荣誉,但同时也有他不愿面对的流血牺牲。

  当在电影中看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场景时,爷爷非常激动。他说,当时的场景就和影片里是一模一样的,江面上铺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船,炮火把浪花高高地打在船板上,军号吹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大部队也好,支前民工也好,奋勇向前。

  我常想,为什么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那一刻我才真正地理解,“完全是用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这句话。他们中有些人像我爷爷一样是20出头的热血青年,能舍家舍命,毅然决然地参加解放军,靠两条腿从东北黑土地一路行军南下,仅靠小米加***和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解放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最终才有了新中国!

  我母亲常跟我说:真不敢想象你爷爷经历的那些战争,想想我们能拥有今天真是热泪盈眶。所以我每次回天津探亲,都必须要去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但正如石碑上所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甘于奉献 严于律己

  爷爷一路南下,于1949年12月到达广西平乐,投身于广西的剿匪解放战争中。1950年5月至1959年11月,先后任富钟县(现分成富川县和钟山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处书记等职务和某水电站建设副总指挥。1959年11月至1968年5月任梧州专署轻工业局局长、手工业局局长。1969年12月至1978年9月先后任合面狮电厂副指挥长、党委副书记。1978年9月至1984年4月任梧州地区行署基建局局长。在1984年4月离休。

  爷爷工作繁杂却从没有怨言,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和气馁,为人低调从不摆官僚主义。记得他在某水电站担任副总指挥的时候,是甩着膀子像个普通劳动者一样下工地安装炸药、搬运石块,与工人同吃同住。有一次施工中不幸被巨石砸伤了脚,鲜血登时浸红了裤子,血流不止。但他却只用布条绑住伤口,“轻伤不下火线”,仍坚守在工地上,直至工人们都放工了,他才一瘸一拐地去处理伤口。爷爷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共产党员,对我们影响很大。

  爷爷不追求物质享受,生活俭朴。1953年,一直生活在黑龙江阿城老家里的奶奶,收到了爷爷从广西寄回去的家书,她卖掉了老家仅有的一头猪当路费,留下10岁的大儿子照顾老父亲***亲,带着6岁的二儿子从黑龙江一路辗转经桂林来到广西梧州探望爷爷。奶奶在收拾屋子的时候,忍不住埋怨:“你这被子和棉衣的棉花怎么都是一坨坨的?”原来,爷爷是1949年12月到达广西,一路南下还穿着东北的棉袄,随着季节的变化,把棉衣里的棉花扯出来当夏装穿,待天冷时再把棉花一坨坨地塞回去变冬装。

  爷爷作为一名立过多次战功的老革命干部,从不向组织伸手或提出要求。当时按照政策,部队干部的家属可以安排工作,也有战友私下劝爷爷给奶奶安排一个工人的岗位。但爷爷却说,她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我们不能给国家增加负担,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工作机会养家糊口。奶奶后来再也没有回过黑龙江阿城老家,一直默默守在爷爷身边,用爷爷仅有的一份工资分成几份,安排给留在黑龙江的大儿子和老父亲***亲,并照料梧州这边家里大小事务,一生清贫,无怨无悔。

  爷爷作风正派,从不为家人谋私利。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大约在我四岁的时候,好不容易轮到我家有购买冰箱的指标,我兴奋地和小伙伴炫耀:“我们家可以自己做冰棍吃了!”就在当天下午我和爷爷兴高采烈地拿着冰箱票去领冰箱回家的时候,路上碰到一位家庭困难的同事,聊天中爷爷突然说“你比我更需要它”,然后直接就把冰箱票送给了他。当时我很恨爷爷,他让我的冰棍梦破灭了。1963年,爷爷把自己加工资的名额让给了生活更困难的同志。遇上难得发面条、猪肉等福利,他也从不往家里带,而是直接分给生活更困难的同志。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我奶奶在做饭时偶尔也会向爷爷埋怨两句:“你那一份怎么也不往家里拿?你是穿也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可我们还有这么一大家子人呢。”话虽这么说,但我们一家人都从心底里敬佩爷爷这种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胸怀。

  爷爷从参加解放战争到梧州,一直忙于工作,离休后到了1990年,才第一次回东北黑龙江阿城老家。看着破败的老房子,爷爷不禁潸然泪下。

  勤恳敬业 立德树人

  我父亲爱新觉罗·赵向华,自6岁起,就跟随奶奶从黑龙江阿城来到广西梧州与爷爷生活。

  1966年,父亲19岁,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苍梧县大坡公社下乡插队。从小深受爷爷的耳濡目染,父亲能吃苦耐劳,坚韧不屈,从不与人计较得失,常抢着干脏活、累活、重活。在下乡插队的农作生活里,父亲也不忘自身的学习和进步。

  直到1971年7月,公社大队领导找父亲谈话:你的普通话讲得不错,成绩也很好,表达能力也很好,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还是一名高中生,我们现在很缺老师,你去当个老师吧。纵是命运使然,但也离不了自幼的家庭教育和父亲的勤勉自律,才让他得到了这样的机会。

  干一行爱一行,父亲勤于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同时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教者用心,学者受益”,多年来,父亲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市里一直名列前茅,父亲也成为语文教研组的带头人、组长。年年荣获先进个人、先进教师。

  由于父亲的出色表现,梧州市教育部门有意向提拔父亲为副校长。当时的相关领导与爷爷是战友,他热心地向爷爷提前报喜,谁知却遭到爷爷的反对。爷爷说:“我儿子性格内敛,适合干教研,上课教书实事求是地讲是不错,但做领导需要综合能力,他不适合,不适合的事情还不如不做。”

  大众价值观是“水往高处流”,可爷爷没把父亲往“高处”推,而是正确地指引他走合适的路。

  得到爷爷的教诲,父亲在教师岗位上更为勤勉。1988年,父亲荣获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父亲被推举为梧州市政协委员。1996年,父亲作为梧州市唯一被推选的老师,在全区的优秀教师面前上了一堂生动的语文公开课。1997年,获高级教师职称。这一干就干到了退休,立德树人、桃李天下。

  支援边区 无怨无悔

  在我母亲的床头柜里,珍藏着一张14人的合影。拍摄时间为1969年11月13日,是原天津市韶山医院放射科赴广西医疗队离开天津时留下的一张合影,第二排居中,就是我母亲——赵淑珍。

  我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外婆生下她不久以后就离世了,于是外公东一家西一家地找奶喂孩子,别人家的娃吃饱了才给她吃上几口,就这样吃百家奶长大。

  1967年,母亲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市韶山医院放射科工作。当时,天津市韶山医院在全院上下挑选支援广西医生的名单。母亲巾帼不让须眉,当即就报名要到祖国最偏远的农村去。但是在最后的一次动员大会上,医院领导宣布入选名单时,却没有母亲的名字。母亲很激动,和当时与她一样没有被入选的另外6个年轻人当场站起来,强烈要求去支援广西。于是动员大会开到一半,被迫停止,军宣队当即召开临时短会,批准了母亲等7个热血青年的请愿。

  母亲的哥哥也就是我的舅舅,得知她要去支援广西医疗卫生事业,送给她一本笔记本,并在扉页上用钢笔刚劲有力地写了一句话“响应祖国号召,支援广西,坚持走到底”,这是我舅舅送给我母亲唯一的礼物。

  临行前的那一幕不管过去多少年仍清晰地出现在我母亲脑海里:她已走出家门,而外公在门里不舍地死死拉着她的手。在当时她虽有千万个不舍,但更有一颗满怀热血、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边疆的红心。

  那年母亲22岁。离开了家乡天津,与同事一行14人,辗转火车、汽车、轮船,到达了梧州这座岭南小城,我母亲随即被分配到最基层的富川县朝东公社卫生院。

  当时公社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很落后,母亲是放射科的,但根本没有条件配备放射科的设备。即便如此,支援工作也马不停蹄立刻开展起来。在城市里的医院里讲的是专业化,而在基层却要求“万金油”,打针、输液、清创、引流、调整胎位、接生等样样都要会,还要精通,而且还要充当赤脚医生的角色,24小时待命,甚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背着药箱靠双腿徒步在大山里,走到千家万户救死扶伤。

  母亲在公社卫生院一干就是8年,22岁到30岁,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在基层卫生医疗岗位上。作为一个从天津不远千里奔赴前来的放射科医生,最让她欣慰的是,由于她的努力,朝东公社卫生院分配了一台可以做钡餐级别的X光机。这让在农村里常见的胃溃疡、胃穿孔等疾病能得到及时的诊治,骨伤等也得到准确的诊断。之后卫生院还建立了手术室,手术治疗也开展起来了!农民群众再也不会因为怕麻烦而忍着病痛劳作,也不用舟车劳顿到大医院才能治好病,省了钱也省了时间。母亲常对我说:“现在想来当年的热血沸腾是冲动了一些,但我一点儿都不后悔,农村真的需要我们这些人,我们做的只是一些平凡的工作,但确实做了救死扶伤和实实在在的事!”

  1969年至1981年,历时12年,原天津市韶山医院支援广西医疗事业的14名医生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在广西这片土地上。在1982年,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下乡的医疗队员可以自愿选择回天津了。最后只有两个人选择留在广西,母亲便是其中一个。因为她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愿意把自己一生奉献给广西的卫生医疗事业。

  衣钵传承 不忘初心

  我记事以后,发现母亲加班是常事,我会不懂事地抱怨妈妈总是太忙,母亲脚步匆忙地对我说:“我是个医生,只要有病人,时刻都要各就各位,这是责任感。”

  当我在高考志愿栏填上医学院校时,父母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医不是件容易的事,做医生很辛苦的,而且必须要一辈子沉下心来虚心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有这个思想准备吗?而且除了寒窗苦读、学术研究外,还会面临很多现实矛盾的问题。他们不知道的是,从小听着爷爷和他的战友们浴血奋战的故事,从小看到母亲在医院救死扶伤的情景,“长大我要当医生”这颗种子早就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2000年大学毕业时,由于学习成绩优秀,获一等奖学金,学院推荐我到桂林市人民医院工作;同时,母亲在天津的家人也希望我到天津工作,好让我父母退休后能回天津安度晚年。可梧州是我生长的地方,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最终,我还是选择回到梧州,进入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恰巧,母亲于这一年从红十字会医院退休。在分配工号时,我发现母亲之前使用的工号还在闲置,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工号——235号。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意义非凡的传承。我心里暗暗地想: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工作,接好您的班。

  实习期后,我幸运地进入了医院的核心科室——心血管内科。这一干到今,已18个年头。在日常工作中,急救、加班对于医生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心血管内科更是与时间赛跑,但那种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一直鞭策着我不能放慢脚步。

  记得曾抢救一个多器官衰竭的病人,我不眠不休工作了28小时,经过多次心肺复苏及抢救,我的白大褂都被汗水湿透了,病人家属带着感激的眼神递给我一张纸巾说:“医生,擦擦汗吧,你喘口气吧。”

  还有一个多年顽固性心衰的病人,常年喘气,到各大医院都没治好。病人和家属都很灰心,但还是抱着一丝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医生,你们尽量吧,我们理解。” 我细致地观察他的发病症状,总结临床特点,最后发现患者是很罕见的嗜铬细胞瘤导致的顽固心衰。后经过针对性的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病情,再经手术治愈,病人可以轻松地爬上5层楼梯。看到他出院时如获新生的喜悦,一种发自心底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爷爷、父母对待革命和工作的热忱、严谨、坚毅深深地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在别人不看好的高血压领域里,我苦苦钻研,始终坚持不懈,终于在2009年,率先设立梧州市第一个高血压专科门诊,在2012年成立桂东南地区第一个高血压专科病房,拥有专业高血压诊治团队,承担国家“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在广西处于领先水平。同时,我还是广西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最年轻的常委、广西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PA筛查诊断技术推广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在《中华高血压杂志》等国家级核心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在广西高血压年会进行专题讲课。另外,我组织成立了梧州市第一个“高血压之家”,定期组织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至今举办健康讲座168场,受教育6000多人次。

  这就是我们家,爱新觉罗氏,满族,祖籍黑龙江阿城,三代人,60年,与广西的渊源。

  正如我母亲常说,我们从不后悔,这里的人民纯朴、善良、热情,大家对我们家都很关心,我们很知足。我们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热爱这里的花香草绿,也热爱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我们是梧州人,梧州是我们的家。

  这就是我们家的故事,也是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千千万万支援广西建设的劳动者的缩影。感谢广西这方水土这方人,正因为有了你们的理解、包容、团结、友爱,才有了我们家的故事。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