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来,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紧扣“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五大主题,按照“三级设置、四级联动,试点创优、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围绕“善行沿河·和美土家”志愿服务品牌,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农村文明之花遍地开放。截至目前,全县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3个、实践站8个、实践点2个。
联动创建描绘文明实践“施工图”
沿河县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县委重要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主任、县委副书记、县长为副主任、其他常委领导和县四家班子分管领导为副主任的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策划、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后勤保障等4个工作组,同时还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整合资源建设了1300余平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为充分发挥示范创建的作用,按照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四级联建,合力做好文明实践大文章。分别在官舟镇和舟社区、和平街道联桥社区、中界镇孙家村、思渠镇、中寨镇志强村、板场镇、洪渡镇、泉坝镇泉山村、v溪街道AB区易地扶贫安置点和沿丰贝、黔特优品非公企业建设实践所、站、点13个,按照“六有标准”建设活动阵地。组织人员到湖南、张家港和贵州龙里、赤水等地学习考察,开拓了视野、学习了经验。各实践所(站点)纷纷结合各自实际,围绕摸清底数、整合资源、打造阵地、组建队伍、开展活动等工作环节,定方案、定措施、定人员,构建起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党组织书记抓落实工作格局。
为充分发挥示范创建的作用,以健全领导机构和相关制度为抓手,制定下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设管理规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成立县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由县文明办、团县委负责人任指导中心主任,抽调4名干部长期负责具体办公,直接挂点指导13个实践所、站、点,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周报制度和定期指导调研机制,形成了“条块结合、对点衔接、长效推进”的工作机制。
整合打造形成文明实践“矩阵图”
沿河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龙头,整合县委党校、县检察院廉政教育基地、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土地湾黔东革命根据地红色基地、辖区单位党员活动室和建设全国首创的3个“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各学校也纷纷分时段打开校门,让学校的体育资源让群众使用。
文体部门将全县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足球场“三馆一场”等基层综合文化场所,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之中,实现了文化服务网络阵地全覆盖。同时,将体育场地建设、健身器材、项目活动等向精准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倾斜,为全县129个村(社区)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
充分依托党员干部和社会志愿者,组建了9支由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支队和28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文明实践服务小队。将机关干部、党团员、社工、志愿者等统一整合,推动县级志愿力量下沉,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理论宣讲、文明风尚、文化惠民、科技普法等志愿服务支队,面向各所、站和实践点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结合实际,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有志愿服务支队9支1600余人,志愿服务小队28支3000多人,志愿服务分队22个5000人,社会团体组建的志愿服务队23个1500多人。初步构建起以县总队、部门支队、乡镇(街道)分队为主干,村(社区)服务小队为补充,上下贯通、供需对接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体系。
沿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结合县情,根据群众需求,设计了“先锋知音”“彩虹桥”““同心联盟”“绿挎包”“微孝”等志愿服务项目,由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在微信群里派单,9大服务支队下设的28个服务小队结合各自实际认领志愿服务项目,组织队伍到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开展理论宣讲、医疗服务、爱心惠民、脱贫帮困、文体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以乡镇、社区为重点,组建起60多个“百姓宣讲团”,开展面向基层的大众化、分众化理论宣讲;县精神文明办以环境洁美、生态优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为主要内容,在全县东西南北建设“李子花开·梦里故乡”“古茶故里·沁香悠远”“绚丽山歌·古风新韵”“生态麻阳·绿色家园”4条“善行沿河·和美土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带,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深入推动农村环境改善,促进乡风文明提升,使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让农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四项行动”,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积极开展“两反对一抵制”,治理薄养厚葬问题,推行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评选表彰宣传活动,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品牌引领展现文明实践“和美图”
沿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善行沿河·和美土家”为品牌为引领,各乡镇(街道)、协会组织、企业等也结合地方特色和行业优势,纷纷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如板场镇实施了“映山红”关爱老人志愿服务项目、洪渡镇实施了“舞动新时代”文艺进乡村项目、县篮球协会实施了教留守儿童打篮球的“蓝领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县医院实施了送医进村“天使在乡村”志愿服务项目、妇联团委组织实施了“移动拐杖”志愿服务项目、中寨实施了“微孝”服务品牌等,这些志愿服务项目着眼基层实际,紧扣群众需求,丰富多彩、群众满意。
自沿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回应群众需求,系列志愿服务项目不仅成为品牌,而且还成为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重要载体,“先锋知音”强化思想自觉,“彩虹桥”助推文明实践,“身边好人”引领乡风文明,“孝善矩阵”光大传统美德,“美家美户”优化人居环境,“乌江文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法惠万家”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这些志愿项目奏响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合唱。
沿河县各协会组织、村(社区)、企业、学校和省直驻沿单位纷纷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俯下身子、扎根一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300多场次,服务群众17万余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心编印活动简报57期,市、县主流媒体利用报纸电视平台和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融合发力,对沿河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创建进行生动报道,释放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