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首次被列为枣庄环保世界行调研课题,秸秆利用、测土配方、沼气建设等农村环境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取得的成绩让人鼓舞。
2010年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再次被提上了环保世纪行的日程。历时一周,对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情况进行了调研。一些区(市)在实践中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处于探索推广阶段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枣庄实际的治理之路,仍令人深思。
步入峄城区底阁镇侯庄村,不禁眼前一亮。这里村舍整齐、道路平坦洁净,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果蔬,让人一改对农村垃圾乱堆、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老印象。
“俺农民也希望自己的家园干干净净的,现在生活垃圾不仅有地方倒了,而且还一天一清,大热天里苍蝇、蚊子都少见。环境好,空气好,农村的生活更舒心了。”侯庄村村民刘建会的话语中,流露着难以抑制的喜悦。
今年以来,峄城区高度重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将其列为政府8***实事之一。底阁镇作为首批试点镇,加强了环卫设施建设,坚持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原则,在侯庄、邱庄等试点村建设砖混结构垃圾池,在运卜屯村建占地5亩的垃圾中转站一处。并完善了清运处理模式,推行“户集、村收、镇清运”垃圾处理模式。镇政府采取招标承包的方式,和承包方签订合同,聘请清运工6名,将各村垃圾先运至镇垃圾中转站贮存,再集中运至区垃圾处理场。
这种“户集、村收、镇清运、区(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已成为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定式。但是,如果全市的城区和农村垃圾统一运到各区(市)垃圾处理厂处理,垃圾处理厂是否有足够的处理能力呢?
与城市垃圾相比较,农村产生的垃圾大部分是有机垃圾,于是我市提出了“可利用垃圾不出村”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理念。
减量化,并不是让农民减少产生生活垃圾,而是把垃圾进行分类,如砖瓦、渣土、清扫灰等无机垃圾,可作为农村废弃坑塘填埋、道路垫土及建材原料等使用;有机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宜与秸秆、麦草等农业废弃物进行静态堆肥处理,或与粪便、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及沼渣等混合堆肥;亦可混如粪便,进入户用、联户沼气池厌氧发酵。这样可以实现垃圾还田,变废为宝,有效减少农村的垃圾总量,大大节省了运输、处理的成本。
资源化,是指乡镇中转站可以考虑有偿向农民收购有害不可降解垃圾,有关机构进行二次分类,将可利用垃圾送至废品公司资源化处理,这样既能减少垃圾的总量,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
无害化,就是将乡镇中转站分类出来的有害不可降解垃圾集中统一运送到固体废弃物填埋场集中填埋,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垃圾。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山亭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该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庄大力建设大棚果菜、沼气池等,引导农户采用“三位一体”模式,将种植、养殖、粪便和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相结合,形成了农业生产和废物再利用的有效机制,解决部分垃圾的搬运难题。全区现已建成农村大型沼气池1座、户用沼气池18000座,沼气示范村20个,形成了“猪(牛)——沼——果(菜)”等良性循环,年可节省标准煤13000吨。
调研中发现,我市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开展得还不均衡,不少地方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垃圾围城、围镇、围河、围路现象仍非常突出。在城乡结合部的河沟、路旁、桥边等角落,塑料袋、化肥包装袋等随处乱扔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更甚者还有随意丢弃的动物尸体。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整体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我市提出了“环城、环镇、环河”的农村垃圾全局治理思路,工作中采取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先中心镇、后一般镇,建设3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以此推动垃圾治理工作的进程,保证“三环”垃圾治理的实际效果。同时,重点解决城市郊区、乡镇周围、景区周边、河流两岸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垃圾问题,有效遏制垃圾污染的延伸。
小结:
我市在农村垃圾治理中提出的以“三环”为治理重点与国家的“农村要开展连片综合整治”很贴近;“可利用垃圾不出村”与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综合治理理念一致;“以生活垃圾为突破口”充分体现了国家“加快解决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思路和要求。如果这些都实施了,见成效了,我市的农村环保工作在全国也能成为亮点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