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城镇化”继续成为热议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
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成为全国不少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至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确定包括广东省以及广州深圳共6省36市作为低碳试点。
去年底,住建部确定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国家开发银行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
未来,城镇化建设可望受到“低碳”、“智慧”两大引擎的持续推动,不过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智慧的集成调控,资源的无谓消耗也大大削弱了低碳的效果。本周二,由中国工程院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智慧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系统国际论坛”在香港举行。
南方日报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不少专家呼吁在各地以低碳化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入智慧型的顶层设计,通过智慧化解决方案以及大型集成项目的实施,促使资源合理调配,提高城市效率,令低碳更加高效可持续。
问题
北上广市民每天上下班来回平均3小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
随着低碳成为城市建设者们的共识,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纷纷上马。《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全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7.63GW,排名全球风电装机量第一名。
不过,污染较大的煤电仍然占中国电力来源的八成,而风电迅速扩展的背后,“弃风”比例却超过12%,相当于330万吨标准煤的损失。风电企业因为限电“弃风”损失达50亿以上,约占风电行业盈利水平的50%。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能源需求量大的城市群与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分布刚好相反,而光伏面板转换率低也令太阳能形同鸡肋。
新能源的境况仅是一个缩影,低碳城市建设在摸索中不时遇上尴尬。
智慧中国首席运营官刘斌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由于许多储能技术、能源转化效率存在瓶颈,风电、太阳能虽然项目很多,却并不稳定,很多时候产生了“垃圾电”无法消纳。这个时候,必须用新技术建立一个集成的平台,让这些“垃圾电”能够集中起来,物尽其用,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给这些清洁能源利用提高效率。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CSST高级副总裁曹国辉的认同,他在论坛上表示,智慧城市事实上就包括了低碳、健康、安全、便捷、高效的先进理念,这应该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刘斌表示,事实上智慧城市的建设,给城市的低碳化进行顶层设计与整体的解决方案,有利于低碳效率的提升。
不仅是能源利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智慧”的顶层设计,也令碳排放增加不少。
有调查称,北上广市民每天上下班来回平均要3个小时,与在高校上班生活的老师相比,相差了170分钟。华南理工大学倪阳教授据此估算,北上广上班族,每人每年相当于比高校教师少了两个月休息时间,增加了133公斤的碳排放。
在专家看来,信息要素是发展环境要素和城市运营要素的根本保障。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有力支撑,高效智能的信息解决方案能够使城市的运营和管理达到最优状态,减少无谓消耗。“例如通过车辆信息探测、道路故障预测,使城市车流及时疏导,就能大大减少都市上班族的通勤时间以及碳排放。”
问策
智慧城市建设可令低碳事半功倍
那么建设智慧城市与低碳城市又将如何结合呢?记者在论坛看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已经陆续投入实践。
两台冰箱大小的电箱储能系统,就可以供应一栋办公楼的照明。这是智慧城市理念下基于混合储能的能量云平台。通过混合储能系统,将能量回收效率提高20%,系统寿命提高100%。
“智慧中国”研发人员介绍,该系统由超级电容和电池组成,结合了前者充电快以及后者储能稳定的特点,实现把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能这些不稳定的能源结合起来,减少“垃圾电”,再通过互联信息网的控制交互,给家庭、建筑、汽车等稳定供能,实现智慧城市的低碳目标。
而在低碳交通方面,研发人员介绍,可通过在车头发动机旁植入智慧怠速启停系统,能够在需要时自动关闭以及启动车辆引擎,避免在怠速空转时增加污染以及能耗,可减少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至少9.2%与9.5%。
而记者还在现场看到一个可以显示控制者实时头像的机器人。据介绍,忙于上班的人们通过控制这个替身机器人,就可以在办公室照看家中的宠物,打理家务,从而减少交通往返而产生的能耗。
正如广东省规划院总规划师马向明所说,建设智慧低碳的新型城市,是对以往只注重工业发展而忽视生活质量的一种标准的改变,两者不能割裂开来看。各个城市需要以这种标准来提高自己城市的发展质量。
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省住建厅已确定了广州、佛山、云浮等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深圳、珠海、河源、肇庆等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梅州、中山、湛江、清远等开展宜居城市建设试点。而在住建部确定的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中,广东有珠海市、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市萝岗区、深圳市坪山新区、佛山市顺德区、佛山市乐从镇。
在实际操作中,在广州、佛山、深圳等城市的发展目标,往往既包含智慧、也有低碳。如广州市政府就提出2013年将努力建设低碳、智慧、幸福的美丽广州。对此,中国工程院士潘云鹤说,这反映中国城市智能化概念的发展,从以组合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模式,发展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方式。来自安信国际的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有600至800个城市打造“智慧城市”,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吃上“蛋糕”
还要迈过几道坎
观察
也有专家表示,尽管“智慧低碳城市”的“钱景”很美,但要真正“吃”上“蛋糕”可能还得等一段时间,一些困难还需要在探索中解决。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智慧城市”并非一两年就能建成,目前“智慧城市”在国外的数量,加起来也没有国内计划要投资建设的城市多。而从其参加过的一些规划讨论来看,当前尤其要避免“能上天但不能落地”的情况。“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每个地方的情况,不能简单复制,要做好总体规划。另外,“智慧城市”建设不能贪大,切勿当成政绩工程。
“智慧中国”首席执行官叶永佳说,“以我们在国内一些城市试点推进的项目来看,首先是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需要政府各部门密切配合,这花了不少时间。”另外,智慧低碳城市涉及庞大的产业链,以布控交通信息管理为例,国内生产摄像头产品的厂商很多,但要把它集成起来形成,就非常不简单,包括线路走向、信息控制中心的建设等等。
刘斌认为,智慧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到能源供应改造的,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像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其能源布局往往相对固定却庞大,只能先从小城镇、卫星城开始探索,循序渐进开展。另外,智慧低碳城市许多大型集成项目的实施,往往需要政府来投入,这对地方财政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压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到目前为止,在智慧城市的框架内,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统一的理论和标准体系,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高端芯片和传感器新技术。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还很低,各种应用还只是停留在底层层面。
对此,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吕钢则表示,应加强新材料的研发,例如智慧城市中的储备与传感器发展都离不开先进材料。目前,风机能量塔由于体积庞大而难以在较为崎岖的山路运输,制约了风能在内陆山地布局。“而如果通过轻质高强度的复合材料的应用,就可以把能量塔从154吨,减少到87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