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合肥肥东县长临河镇正在进行美好乡村建设,同时,一支队伍正在挖掘还原古村落文化。21世纪的美好乡村将在明清文化骨髓里发芽开花。
发现600多年前的祖先已精确规划村落
随着肥东县长临河镇美好乡村建设的推进,另一项工程也在慢慢铺开。
从2012年末启动,一个寻找长临河镇村落文化起源的工作已进行了半年之久。而在寻找研究中,通过史料、村落遗存、族谱各种资料而恢复的一张古代村落地图显示——早在600多年前,先人对于这儿的村落早已有了细密精确的规划。
“看,这里是东偏南30度角一条线。很精确,每个村庄0.7公里,非常均衡,江西、皖南居民相间安插布置。”
“长乐集,南偏东60度角方向,村庄规划得很精确,一条线往下,形成一条移民线。”
“一条线规划之下,周边空出的土地,在90度角方向再分插布置村庄,像插秧一样,非常整齐地安排人口。”
负责巢湖北岸移民研究的有关学者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恢复出来了明朝洪武三年长临河地区军屯分布图,确切了明代移民的最初位置。
“目前,90%的村庄还在用明朝留下的名字,丁成三、丁成二,现在还在叫着。这些名字就是他们祖先当时领的户帖。不过有的在清朝的时候名字就变了。”
“江淮古村落的建筑特色不在单体。”研究人员觉得,由于不习惯建设大房子,江淮古民居的技术工艺、建筑体量与皖南等地的古民居相比并无大优势,但在低调的单体设计外,却有着精密的整体规划。
保护美好乡村在古村落基础上绽放
罗家疃、六家畈……目前长临河镇正在进行美好乡村建设,针对古村落聚集的天然优势,长临河镇的美好乡村建设将是保护与发扬相结合,将“明代的美好乡村”延续到21世纪。
“眼下,我们的研究还在深入。”工作人员说,经过研究,发现当时合肥这一片区域移民很多,北方来自山西、蒙古等地,“其中还有完颜阿骨打的直系后代”;南方移民主要来自江苏、江西、皖南。
“合肥人常问自己,合肥文化的源头在哪里?通过这样的挖掘、梳理,我们正在还原合肥历史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长临河区域的古村落主要是在南部划定一个30-35平方公里区域进行研究,预计本月完成调查,将结合文物保护、美好乡村建设进行修复。下一步,梳理挖掘工作将向北部拓展。
未来长临河古街居民争相恢复祖业
罗家疃小萝卜、东巷榨油坊……随着今年5月1日长临河古街开街,这座昔日“小上海”的繁华记忆正在苏醒。
长临河镇古街位于巢湖岸边,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具有典型的江淮特色,交通便捷,曾是合肥的一个水运码头。由于十分繁华,当年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而受1954年和1991年水灾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影响,这里的不少古民居年久失修面临倒塌,有的已被翻盖成新式建筑,古街风味逐渐消失。随着肥东县实施美好乡村建设,长临河镇古街整治项目于2012年8月正式启动。
整治中,古街房屋还原江淮民居风格,东街和老街铺设了600米的青石板路面,管线也进行了入地改造。临街134户人家,共432间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
经过改造,今年5月1日长临河古街已经开街纳客。记者在古街上看到,目前进一步的改造仍在进行。长临河镇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游客接待中心等工程正在建设,预计今年9月能开放。
长临河古街的改造也点燃了当地居民的热情。罗家疃小萝卜、巢湖水产、鲜榨香油……“有的居民已经跃跃欲试打算逐步恢复祖上传统手艺,复原古街上‘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长临河镇负责人表示,针对古街两边的商铺,现在正在培养市场,引导百姓自主经营,让古街重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