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水塘村村民火热建设“秀美村庄”
“看着让人舒服,住着让人更舒服,遇到这样的好政策,我们这代人有福啦!”8月22日,泸西县中枢镇瓦窑村委会阿路法村村民达宝月开心地告诉记者,“党和政府都给我们设计好啦,房屋改建还有补贴,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住上干净漂亮的新房子了!”泸西“美丽家园”建设中,一间间危房的拆除与旧房的改造,这是减法;最终是政府给群众带来的“美丽小家”和“秀美村庄”,这是加法。
“美丽家园”的建设带来的是政府以房惠民的好政策。
今年7月,州委、州政府在全州启动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计划用8年时间在全州建设“房美、村美、镇美、城美”的“美丽家园”。
泸西县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一年出示范、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八年新面貌”梯度推进工作目标要求,以“宜居泸西·美丽家园”为主题,以“做特民居、做美村庄、做优集镇、做强城市”为目标,以推进“高原花园城市”建设为抓手,以“人口产业、公共资源”3个聚集为核心,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宜居泸西·美丽家园”建设。
中枢镇阿路法与午街铺镇大水塘村就是“做特民居、做美村庄”,打造“秀美村庄”计划项目的15个样板村中的两个典型示范村。
阿路发村隶属于中枢镇瓦窑村委会,紧邻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是泸西县的北大门。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通自来水。但村内主干道因无排水设施,生活污水顺路面流淌,相当一部分住户沿道路自建厕所、猪圈等,村居环境较差。
大水塘村位于午街铺镇南部,是泸西县的最南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从事工商业人口较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该村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但因缺少规划,村庄环境差强人意。
在泸西县,阿路发、大水塘这样的村庄还普遍存在。
对此,县委、县政府按照“危房改造重建、旧房改造提升”和“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沟渠净化、环境绿化、村庄美化”的要求,围绕打造“生态村、文明村、和谐村、宜居村、小康村”的目标,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保护、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重要工程,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宜居体系,大力推进“秀美村庄”建设,计划用8年时间建成328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秀美村庄”。阿路发、大水塘就是这众多村庄中的两个样板村。
午街铺镇党委书记张俊忠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对老百姓的实惠是很明显的。危房拆除重建、旧房改造,这样实施‘以房惠民’的政策,房屋在农民心中是极其重要的,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工作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在大水塘村,记者跟随张俊忠采访了几户正在拆除重建的居民,我们看到片片废墟之上,干部、村民、工作组,人人参与;机器声、铁锹声、吆喝声,声声入耳,好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在“秀美村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宣传、动员、实施等一系列的行动,都与干部群众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基层的干部群众,更是与“秀美村庄”工程有着最基本、最紧密、最切实的联系,影响着“秀美村庄”项目的成败。
“秀美村庄”工程一开始启动实施,泸西县委、县政府就采取4级联动机制,引领带动,全民共建;村民小组就以组织村民代表投票的形式选出了数名村民代表为“秀美山村”工作组成员,这几名工作组成员采取数人集中或各人分散的方式,深入村民小组中的每家每户,进行摸底调查、宣传、动员、指导;固定时间召开党政联习会,对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交流讨论。
阿路法村工作组马海平告诉记者,他们从“秀美村庄”项目实施以来,入户多少次已记不清,开始是5人小组集体行动。到后来,根据农户家的实际情况,5人组分配动员任务,分头行动。大水塘工作组成员则是采取“亲情攻势”,除了工作组成员进行宣传动员外,还组织不配合实施项目的村民的亲朋好友进行动员。
“虽然方式不同,但都要坚持村民自愿原则,同意拆除的村民要签一份证明,在自家的房屋前拍照,拆除以后又拍一张照片,等新房建好后再拍一张进行存档保管,绝不对民房进行强制拆除。”马海平一边向记者展示村民签字按手印同意拆除的证明,一边向记者介绍。
“政府的政策好,但还是有村民一开始不理解。只要给他们宣讲到位,他们也会主动来要求。”阿路法村工作组成员马建国告诉记者,“这么大的一个村子,总有一两个人想不通嘛!”马建国憨厚地笑着说,“面对这样的人,我们都有专人负责对其进行动员,不固定地上门做思想工作。一切都是为了群众,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海平不仅是入户工作组成员,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阿路法村第一户进行旧房拆迁的村民。谈起第一户进行拆迁,憨实的马海平告诉记者:“政策好,我比其他村民更了解,而且我是工作组人员,以身作则,对同村村民也是一个示范!”他告诉记者,自从他带头拆迁了以后,“榜样是无声的力量”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出来,很多原来抱怀疑态度的村民看到后就主动要求对自家的房屋进行拆除重建。
大水塘村正在进行重建的村民刘金福告诉记者,对于政府的政策,没有什么担心的必要:“政府都不相信,还能相信谁呢?”据他介绍,正在重建的房屋是他大哥的,他哥嫂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一个18岁的侄子,房屋的事情都是他在帮忙:“大哥大嫂不在家,我帮忙是应该的。”在大水塘村,由于地域限制,拆除重建的村民都是投亲靠友,而在阿路法村,则是由政府提供安置点安置,安置点在阿路法村址附近、阿庐古洞后洞口附近的一片平房里。在安置点,有数十顶帐篷,里面大部分是村民的家具及杂物,少数几顶帐篷里由于平房暂时不够而住着村民。
住在安置点的阿路法村民达宝月告诉记者,她们一家搬到安置点差不多一个月了,安置点通了水电,家里的电视搬过来,无线电视也通了,现在一家5口人住在一间平房里,什么都很方便,有公共厕所,垃圾有专人负责清扫,每晚还有人来巡视安置点,政府时时刻刻都牵挂着安置点的群众:“我们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政府已经做得很好了,就盼着能快点住上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