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农村新环境 > 5年来常德市着力探索农村环境整治新模式 返回首页

5年来常德市着力探索农村环境整治新模式

时间:2013-12-09 14:52来源: 未知作者:cehuabu收藏

  常德市坚持把农村水源保护作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改善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彭小南 摄

  安乡县珊珀湖渔场养殖水体多向循环净化系统

  陈文华 摄

  建在荷塘边的城郊农民新居 张晶 摄

  澧水绿洲 陈克发 摄

  鼎城区石板滩镇玉皇庵村将沼气、养殖、种植有机结合。图为建在饲养场旁的50立方米的沼气池。 徐忠诚 摄

  生态养殖富了农户,更扮靓了乡村。

  陈忠林 摄

  占地246亩的津市国家一级生活垃圾填埋场,采用改良性厌氧卫生填埋方式,年垃圾处理量8.03万吨。 张晶 摄

  “美丽乡村”的典范——澧县张公庙镇黄河新村 陈克发 摄

  常德是个农业大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从2009年开始,常德计划5年内退出珍珠养殖产业,目前已压减养殖面积21万多亩;同时,禁止水库投肥养鱼,水库水质明显改善;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900万亩;积极探索循环农业模式,在节水、节地、节能、节肥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变化。2012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又提出用3年时间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并成立市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领导小组。今年,各县市区财政投入农村环境整治资金达到7500万元,项目资金、社会资金投入2.5亿元。一系列延续性举措,为常德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常德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创新工作模式,常德开始了大胆的探索。

  ● 探索之一:垃圾处理多元化

  农村环境整治,首当其冲是各类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常德市以“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的垃圾处理模式为基础,探索出一条农村垃圾处理的新路子,即“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初冬时节,记者穿行在沅澧大地,深刻感受到了“三化”带来的新气象。走进石门县二都乡花山村,水泥硬化的村道干净平坦,农家小院门前的分类垃圾筐摆放整齐。在乡村的再生资源回收站,身着蓝色大褂的保洁员正将塑料地膜、啤酒瓶、废纸盒等垃圾分类整理。见记者来访,站长向延明兴奋地介绍起石门县可再生资源四级回收网络,“概括起来就是‘县有公司乡有站,农户有筐村有点’。农户产生的垃圾,可回收的卖给回收员,不可回收的交由回收站就地焚烧、掩埋或运往县公司统一处理。”在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胡家桥村,记者体会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李春高的喜悦。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一说起他的“垃圾处理经”就来了兴致,“刚开展卫生整治的时候,村民们大都不配合,我就带头扫他们房前屋后的垃圾,最后扫得他们都不好意思了,纷纷跟着我学。”

  一年多来,李春高带领每家每户修建垃圾焚烧池,配备分类垃圾桶,在菜地旁挖移动式的“热水凼”,将废弃的有机物沤肥浇菜,村里定期还会有废品收购员上门对分类垃圾进行收购。他笑着说:“我们的垃圾都‘自产自销’,垃圾不用出村,根本用不着清运车来拖,节约了好多钱哩。”常德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贺立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汉寿县太子庙镇为例,该镇产生的垃圾每天清运一次需要2000元,一年的费用就是70多万元。而那些地处偏远的乡村,要把垃圾运到县城集中处理,费用将更加巨大。胡家桥村的做法,无疑具有借鉴意义。“这不仅是算经济账,更是在算生态账、资源账。”说起“生态账”、“资源账”,就不得不提柳叶湖管理区白鹤山乡肖伍铺村。记者随意走进这里的一户农家小院,眼前总有一片葱绿,一块方形的湿地上长满了茂密的绿色植物——美人蕉。乍一看,像个大花圃。可走近一瞧,才知道这是一个专门用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户用型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柳叶湖管理区农村工作局副局长刘国保告诉记者,通过这套系统,农户家里的生活污水经过沉淀池、厌氧发酵池、植物土壤渗透处理池处理后,可作为灌溉用水直接排出。如此一来,不仅环保节水,而且房前屋后的环境大为改善,“人工湿地”也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桃源县盘塘镇青草岗村,记者走进村民张进华的家。正是做午饭的时候,却不见一丝炊烟,原来他用的是沼气灶。说起沼气的好处,张进华开心极了:“别看这小小的农村户用沼气池,每年可以节约柴火3000吨,不用买煤买液化气,光这一项我就能节省几千元呢!除了做饭,沼液沼渣还可作肥料,种出来的蔬菜、水果香甜可口又环保。以前是屋里养猪、园里灌粪,既不卫生又污染环境。自从我家建了农村户用沼气池后,还多养了牲畜,粪便垃圾可以全部进入沼气池,现在我们连洗澡都用上了沼气新能源。”桃源县副县长张志红介绍,围绕养殖污染治理问题,桃源引进了三尖有机肥和宝胜沼气发电两个环保项目,实现了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这两个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处理20万吨禽畜粪便。”张志红说。

  ● 探索之二:工作机制长效化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要取得突破,须构建一套完备的卫生保洁管理、运行机制。常德市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领导小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量,实施了另一个“三化”,即“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常态化监督”。在石门县新铺乡羊子垭村,只要提起爱卫协会,当地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在村部的两层小楼里,记者见到了61岁的陈桂记。这位干了10多年村支书的老党员退休后,被村民推选为爱卫协会会长。陈桂记向记者介绍道:“协会去年成立以来,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分户处理的理念,村里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好多外地人来游玩,都说这里漂亮。”

  “协会要运行,经费如何解决呢?”记者问。“村支部会根据实际经济情况拨一些,热心家乡建设的在外人员会赞助一部分,再由村民自筹一部分。协会运行费用、收支都会张榜公示。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农户的保洁设施添置和给标兵户的物资奖励。”村民罗根生说,每个月陈桂记会长都在全村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将结果在卫生评比栏公示,对卫生整洁的农户悬挂“卫生户”门牌,并采取广播表扬、奖品奖励的方式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通过评比,大伙的卫生、环保意识在增强。像羊子垭村这样的爱卫协会,在石门县还有很多,会长多由当地退休干部、老师、有威望的长辈担任。安乡县部分乡村还成立了环境卫生治理理事会,协助治理农村保洁。常德市农村环境整治办负责人表示,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农村环境整治推进一段时间后,应逐渐将农村环境整治的事务交由社会化组织管理,逐步实现行政退出。在津市,农村环境整治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村村有清运垃圾车,镇镇有垃圾中转站。经过中转站压缩处理后的垃圾,再被运往高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津市市整治办负责人这样介绍。

  记者了解到,津市下辖7个乡镇、99个村居,市财政每年拿出500多万元,用于垃圾中转站兴建、垃圾清运车辆、收集桶的配置。同时,还争取国家农村环境整治整县推进项目资金1.4亿元。通过几年投入,津市已基本建立起一整套“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的垃圾处理网络。基于这样的底子,津市开始尝试垃圾清运处理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比如引进社会企业开展餐厨垃圾回收加工,将餐厨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循环利用,并在学校、集镇、酒店建立了20个餐厨垃圾回收加工点,日处理餐厨垃圾3吨以上。目前,津市正在广泛接洽保洁公司,拟在全市农村地区推行区域保洁市场化运作。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常德更注重打好“持久战”,在红红火火整治的同时,建立起常态化监督、考核长效机制。近几年来,常德市把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框架,在区县(市)之间、乡镇之间、村组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还实行群众自评,探索建立“百姓帮百姓、百姓管百姓、百姓评百姓”的自治模式,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据介绍,常德市农村环境整治办每季度都会牵头住建、卫生、环保、城管4部门对各县市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考核排名,连续两个季度排名末尾的,由市整治办约谈县市区整治办负责人。各县市区也同步建立对乡镇考评机制,安排专门资金奖励、适时适地发布结果。鼎城区每季度在当地电视台公布考评结果,连续两个季度排名后3位的乡镇负责人向区委书记汇报情况,并作公开检讨。

  ● 探索之三:民本理念深入化

  “农村环境整治,直接受益者是农民。具体工作中,我们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广大村民自觉参与到农村环境整治行动中来。” 常德市农村环境整治办负责人谈到,如何逐渐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是农村环境整治的探索方向。“一开始难度大,一些干部上门发宣传单,没走多远传单就被群众扔了。保洁员刚清扫完的大街,转眼间又是垃圾。”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触动和影响周边群众,发挥带头作用,引入评价激励体系,使村民对环境整治从不情愿到主动参与,态度实现180度大转弯。

  现在,农民真正唱起了农村环境卫生的“主角”,许多地方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卫生评比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同时,常德市多途径、多层面广泛开展环境整治教育宣传,提升了广大农民的保洁意识和知识。一是开展阵地宣传。全市新建农村环境卫生宣传橱窗5000个,制作宣传牌2万块,印发宣传单300多万份,农村公共区域基本都有醒目的宣传提示。临澧县、安乡县、汉寿县等地专门编写了农村环境整治知识读本发放给广大群众。二是开展媒体宣传。市县电视台、广播报刊、新闻网站等公共媒体展开卫生整治宣传,定期报道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动态、先进典型和经验。汉寿县排演推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专场文艺节目《梦想家园》,并深入全县乡镇村居巡演;石门县今年下半年全面建成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每周用广播宣讲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三是开展入户宣传。各县市区组织县直机关干部、乡镇干部进村入户宣传保洁意义和垃圾处理常识。临澧县组织3名优秀教师脱产宣传,深入乡镇村组、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巡回宣讲,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四是在学生中开展爱卫、环保理念宣传。各县市区安排专人深入校园、课堂,向学生开展讲卫生、节能环保知识宣传,一些地方还将爱卫、环保知识编入校本教材,并以“卫生、节能、环保”为主题,在学生中间开展征文、绘画比赛活动,真正做到爱卫、环保理念“从娃娃抓起”。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外围的配套保障建设更要跟得上。常德市县财政投入、上级项目争取、社会资本引进,多途径融资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武陵区财政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给每个乡镇安排1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洁队伍运转。据统计,武陵区专职保洁人员稳定在360人左右,村平清扫人员达到4人以上,月人均工资达1100元,并统一购买了养老和工伤保险。今年,鼎城区拿出1300万元推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清运,购买大型清运车10台,将所有乡镇垃圾运往德山发电厂焚烧发电。目前,常德市共有农村保洁人员4700人,村平达到1.2人,年人均工资4500元左右,90%以上的村都明确了专职保洁员。深化民本理念,完善配套体系,常德农村环境整治思路逐渐明晰。以农村分类减量、分户处理为主开展垃圾治理,以取缔马路市场、规范集镇市场为主开展乡村集镇综合整治,以农业投入品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为主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以集镇污水治理为主开展污水净化工程,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取得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重大成效。常德农村环境整治风生水起,“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号角在沅澧大地吹响,一幅整洁、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