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金融危机影响,预计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而大规模返乡。与此***伴,一部分之前随父母外出的流动儿童则重返家乡读书,成了新的留守儿童。而有的父母返乡后,为了孩子的教育,不得不把孩子独自留城就读,成为新的流动儿童。
据全国妇联对北京、安徽、江苏、湖南、广东等5个省市的调研显示,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往往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重要决策者,其变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家庭产生冲击,尤其是对农村新留守流动儿童产生较大影响。
厌学弃学行为偏差———流动儿童重返家乡凸现三大问题
农民工返乡,无疑对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的亲情缺失有一定的弥补作用。但有一部分之前随父母外出的流动儿童则重返家乡读书,这部分新的留守儿童有的曾在城市接触过较好的教学资源,回乡后对家乡的办学******不满意,从而产生厌学、弃学想法;有的因在教材的使用、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方面存在差异,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而延误学业,造成留级生比例不断增加。对这些小学阶段的新留守儿童,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教材,已成为学校领导需要研究重视的新问题。
调查同时发现,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关爱,性格孤僻,出现行为偏差。由于学校业余生活不够***富,小卖部、网吧等成为青少年学生课外聚集场所;放学不回家、三五成群街头闲逛,暴力犯罪、财产侵权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逐年增加。
另外,受***找工作难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农村家长的观念发生一定改变,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认为不管孩子将来干什么,只要能赚钱就是人才,出现了十几岁的孩子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的现象。安徽怀远县双沟镇一所教学******和教育质量都较好的农村中学,原有学生1000多名。2009年寒假开学,约有250多名初中生辍学。有的跟父母外出打工,有的则闲散在家。
经济压力升学压力学习压力———流动儿童继续留城面临三大困难
农民工返乡后,由于有的孩子认为回家乡学习环境换了,教材连接不上影响自己的前途,不愿随父母回家乡;而有子女在城市读书的农民工,大多数也不愿意子女返乡读书。
为了孩子的教育,有的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独自留城就读,或托付给亲戚照料,或交给学校托管(上学住宿),成为新的流动儿童。而这些远离父母的流动儿童,不仅面临经济、升学、学习等方面的压力,还存在着生活无法自理、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
新流动儿童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压力。尽管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减轻了农民工的负担,但是对多子女的家庭,教育支出还是家庭最大的开支,尤其是农民工失业和减薪之后,造成家庭收入锐减,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子女就学产生影响,当负担不起孩子的读书费用时,这些农民工子女即使不愿回家乡就读也不得不选择辍学或返乡。
除了经济压力之外,就是未来升学的压力。这些压力,并非源自他们的学习能力,而是本地区现行的学籍管理办法,对这些新流动儿童将来升初、高中形成了政策性障碍,即使这些还在读着小学的流动儿童,已经对未来的就读前景感到迷惘、不安。
流动儿童在城里就读遇到的第三大问题就是学习压力。孩子们普遍反映“学习难”。而老师则认为,由于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导致他们的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
此外,流动儿童由于来到大都市之后,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和陌生感,存在缺失亲情、友情的现象,阻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关爱农村新留守流动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现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目前,各级妇联发挥联系家庭、联系儿童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深入开展关心农村新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安徽省长***县在县、乡镇建立了16个“留守儿童活动室”,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活动空间,受到当地群众和外出打工家长的欢迎。江苏省淮安市在农村大力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老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也为外出务工的父母们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
当然,解决农村新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仅靠妇联一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更需要教育、文化、宣传、农业、公安、民政等各个部门的科学决策和推动。
有关专家建议,一是在乡镇、村分级建立“儿童活动之家”,并配备专***人员,承担本区域儿童的校外文体活动、家庭教育指导、家校沟通等任务,成为连接学校、家庭、社区,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管护网络的有效平台。二是完善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三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流入地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这也是解决农村新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