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农村新问题 > 宋林飞委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问题与对策 返回首页

宋林飞委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问题与对策

宋林飞委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问

时间:2012-06-07 14:43来源: 未知作者:bianji66收藏
    目前,我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已经下降下到50%以下,但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度还在40%在右,许多农民处在季节***工状态之中,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同时,在农村家庭收入结构中外出务工性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产品出售获得的收入比例则日益下降,前景可喜。
    预计2002年外出求职的民工比往年更多。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是新时期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重要表现。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给城乡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存在一定的社会成本与风险。我们应认真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各种新问题,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有序、安全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一、实施积极的劳务输出产业政策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只有建筑等少数劳务输出项目有一定的组织性,多数农民进城打工是“各自为战”的个人行为,有些流出地的农村干部觉得帮不上忙,有些流入地的城镇干部也感到无能为力。这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散化的表现。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构筑劳务输出产业政策的平台。近几年来,中央围绕“农业产业化”采取了一些新政策措施。现在,我建议中央重视“劳务输出产业化”的问题。农村至今仍积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农民。作为减少农民主渠道的劳务输出,是我国一个新兴产业。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性支撑******。要以当年实施特区、开发区等地区性倾斜政策那***的力度,采取产业性倾斜政策,鼓励与保护农民输出劳务、进入城镇。
    第二,加大农村劳务输出产业的开发度。过去,农民进城找到的工作主要是体力型劳务;现在,城镇提供的智力型岗位增加,而***当多的进城农民难于获得这些岗位。这里有一个“结构性失业”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城市提高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要求,“门槛”设定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以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这些城市提高“门槛”包含某些就业保护主义的因素,但应该看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就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农村各级领导要引导与帮助农民积极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这一要求。同时,城镇劳务市场竞争激烈,提高输出劳务者的素质、开展输出前的各类培训工作,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劳务输出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政府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与服务。农村各级政府要有紧迫感,应充分调动本地人力等资源,建立县、乡(镇)两级职业教育网络,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法律法规等输出前培训,创造符合本地实际的专门劳务输出品牌。同时,农村县、乡(镇)两级政府应积极推动就业信息服务,努力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发展职业中介组织,与一定的城镇和企业建立起***对稳定的劳务输出关系。
    第三,提高城镇就业的开放度。对于日益增多的进城农民,不能再简单地采取堵、卡、驱等限制性措施,而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城镇应尽快实行开放型的户口登记制,为农民进镇落户创造******。同时,加快从歧视性的地方就业规定向公平竞争的就业政策转变。城镇有关部门都要积极地为民工排忧解难,简化民工进城就职等各种手续。不少城市对于外来民工的行业工种至今仍有一些限制,有些城市还有清退农民工现象。即使在当前城镇下岗职工较多的情况下,也不能强化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的地方规定,应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城市职业教育,对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进行自愿与强制性培训,从而提高城镇居民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二、大力培育与规范城市劳务市场
    我国城镇劳务市场正在培育过程之中,还不够规范,有些地方的劳务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这就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不够畅通。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之一,是把城市劳务市场从“地下黑市”变成“地上亮市”。目前,各地城市或多或少都是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每当春节过后民工潮涌进城的时候,这种市场显而易见。起初,是为了驱赶农民,后来是为了城市观瞻或整顿,许多城市往往取缔这些非正式劳务市场。结果怎么***呢?“劳务黑市”不仅取缔不掉,反而日见红火。在“劳务黑市”上,供求双方信息都不完全,直接交易而无中介与见证。当雇佣方不执行口头承诺、执行权利与义务不明或不对称的协约时,民工缺乏诉求的渠道。城市建立多个规范的综合劳务市场与专门劳务市场,使之成为劳动力供求双方全面了解信息与规范交易行为的场所,成为农民进城就业的桥梁。
    对策之二,是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城市方面的问题,是缺乏有形与规范的劳务市场;农村方面的问题,是缺乏灵通与有效的中介组织。将劳务输出中介组织与生产流通服务组织共建或一体化,将城市劳务市场与县、乡镇劳务输出中介组织联系起来、定向挂钩,是目前比较可行的途径。农村***简机构对现有干部队伍既得利益触动最大的是在乡镇这一级,是编外的干部面临丢掉饭碗的风险。让乡镇被***简的干部以个体私营、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劳务输出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或直接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有利于充分开发与利用那部分宝贵的人力资源,也关系到乡镇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
    对策之三,是发展社会化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城市要建造一些打工者公寓,为民工提供廉价的住房,改善民工的生活******。形成灵敏的监测网和快速反映系统,抑制城郊接合部出租屋、棚户滋生犯罪的倾向,及时处置人口流动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突发事***。
    三、注重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
    农村剩途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比较慢,主要原因是城镇就业机会不足。如何做大非农就业这个“蛋糕”?主要的途径是发展中小企业。市场经济国家每千人平均50个企业左右,而我们国家每千人只有5.7个企业。中小企业少,是我国城镇就业困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较慢的重要原因。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中国的一大劣势,而劳动力便宜也是中国加入WTO后的优势之一。只有通过创业和兴办大量的中小企业,才能将便宜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竞争力,才能增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来看,目前应致力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以及劳动资本双密集型中小企业。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是一大趋势,劳动密集与国内外制造业资本***结合,是中国重要的竞争优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中的制造业、服务业等部门,有利于降低这些行业的成本,以及提高这些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这里创造就业机会的空间比较大,建议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鼓励外出民工与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回乡创业。他们是农村基础干部的新来源,是农村未来创业的中坚力量。民工有了足够的储蓄,就可能愿意回家乡创业。通过回乡创业潮,发展开发农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小城镇。
    四、切实解决土地抛荒与“不彻底转移”问题
    我国农村剩余动力转移中还有两个新问题,一是土地抛荒,二是“不彻底转移”。这两个问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迄今为止,有些地区的土地抛荒现象愈演愈烈。多数乡村程度不同地存在弃耕现象,少数村组大部分农田抛荒。这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一轮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有利于农村稳定与城市稳定。进城民工一旦在城市失去工作还可以回乡种地,留***后路,这叫“土地保障”。这可以调动农民在农业上长期邮资的积极性,但抑制了土地流转。农村土地要实行所有权、承包权与耕作权的“***分离”,其中承包权归农民农庭,耕作权可以流转。30年不变的是承包权,耕作权不能30年不变。如果耕作权也30年不变,那农村土地抛荒现象将越来越严重,耕作小块土地的农民就不会安心务农,适度的农业规模经营就不能实现。小孩出生以后,应该尽快切断脐带,离开母体。离土又离乡的民工,放弃土地耕作权是大势所趋。因此,要探索各种适合本地实际的土地耕作权流转办法,有效地解决土地抛荒与农村劳动力“不彻底转移”的新问题,加速人口城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