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对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我们发现了一定问题,也提出了一定对策。总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中始终立足于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亿万农民的利益,依靠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实推进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确立主导产业,提高农业效益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对农村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农业生产******差,农业效益低下。因此,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生产布局,不失时机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我国农业生产不能依靠政府对农业的高额补贴。在农业市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政府要给予政策倾斜和特殊关注,增加农业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关键要确立主导产业。善于结合当地实际,选好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人文农业,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辐射效应、引领效应、示范效应,才会推进农业的发展。真正坚持农业市场化、科学化、产业化的道路,增强农业实力,提升农业效益,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才能为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整合培育人力资源,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从土地上转移到别处,甚至有的到发达地区“打工”,平时很少回来。这***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存在着“缺少必要主体”的情况。在青壮年村民“缺位”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新农村靠谁来建设?靠留下来的老人和小孩?这显然不现实。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有自己的人力资源。在缺少必要资源的情况下,就需要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力量。从静态看,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应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方面。从动态看,尤其是当前一些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好成就的村庄,主要抓住了两个方面,一是整合现有的资源,特别是离家近的一些村民;二是增加人力资源的投入,例如,推行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加强新农村建设教育,增加劳动生产和生活技能培训,加强民主思想文化等方面知识学习,推进村务公开,积极发展农村党员队伍等方面。
推进组织创新,增加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资本。农村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有组织和计划的过程。因此,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需要加强组织建设。从当前农村建设的整体看,发达的地方农村的组织化程度高,各种组织健全,各种组织平时开展的活动也多;反之,越是落后的地方,组织程度就越低。从国际上看,组织化程度提高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近年来,随着经济产业化、组织化的加强,由各种专业甚至业余的协会所形成的组织在逐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机制,是我国农村管理体制的一个新的方向。而农民思想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经济到社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所以,新农村组织建设需要不断创新。
弘扬人文***神,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因此,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应该得到发展。在这个方面,许多地方的村民甚至包括一些干部都存在一定错误认识。其实,文化对农村的意义不仅是一些简单的娱乐性的活动,关键它是沟通村民之间的捷径和桥梁,是整合村民的力量。俗话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调查发现,意义还不至于此。人是社会性的存在。通过文化,提高村民的生活情趣,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求经济繁荣,也需要村民的***神的提升,需要村民更全面的发展。从当前新农村发展的实际看,村庄的文化发展和村庄的整体发展具有“正***关性”。在新形势下,人文***神要求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保障个人的独特性。也只有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弘扬人文***神,尊重村民的利益和
个性,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加强党支部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要求下,新农村建设也应该体现和谐。通过正反对比,我们更感受到,加强党支部建设,通过开展***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做好事,做实事,才能推进和谐村庄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善村民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的文明道德素质,塑造素质村民,营造良好的村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此,首先要实施“便民服务工程”,构建和谐村庄的基础;推进“爱心工程”,提升和谐村庄的***神;加强“共建工程”,推进和谐村庄建设。切实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才会真正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例如,有的村庄进行村庄建设整体规划,拓展和修建道路,解决学生求学问题。爱心换爱心,真情换真情。切实的工作才能换得村民的认可,得到村民的支持,焕发了村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热情,增强了整个村庄建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