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昨晚召开7·21特大自然灾害情况通报会,指挥部副指挥长、新闻发言人潘安君通报救灾工作情况,全市受灾人口160.2万人,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16.4亿元。
针对此次灾害是否反映出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的问题,潘安君回答说,北京总体建设标准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的世界级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北京还需要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标准。
潘安君说,在此次灾害中,北京的排水、电力、供水、路网系统、地铁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这次大雨过后不到24小时之内,城区基础设施基本恢复了正常运行。”潘安君同时表示,当然城区也经受了短时间积涝的影响。河网与城市的排水设施的设计都是有一定标准的,标准都是根据经济可行、科学的原理设计的,但这场大雨远远超出了这些设计标准。潘安君说,北京要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不断提高建设标准,来应对气候不断变化的挑战。
北京这么现代化的城市为何因一场大雨造成这么大的损失?潘安君解释说,北京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郊区还包括山区。中心城的现代化程度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山区新农村建设还在进行之中。“这些年北京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比如开展小流域的治理,开展新农村建设五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在应对这场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潘安君坦言,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存在不足。
房山区常务副区长李江在会上表示,房山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特别是排水系统还相对较为脆弱,雨水收集系统还须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