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会现场
杭州网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优势。当前,杭州正在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实现“美丽杭州”发展战略,其中,农村环境保护既是重点也是薄弱点。
今天,杭州举办“2013年农村环境保护高峰论坛”,邀请多位全国环保领域的院士、专家,针对污水治理,为杭州提供可借鉴的农村污水治理先进经验和各地有特色的实践案例。
桐庐区段的钱塘江水质 出境时优于入境时
杭州积极开展“清水治污”、“大气整治”两大行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希望早一日能够实现天蓝、水清、山绿的目标。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和管理力量相对薄弱,部份地区农村的环境面貌还比较差,有些地方甚至还在为洁净的水源和清洁的乡村努力。
说到农村污水处理的成功示范案例,在杭州桐庐县就有一个。
2008年,桐庐县启动了申报中央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方案,计划用四年时间,到2012年实现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覆盖率100%目标。
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约3亿元,共建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治理工程1700多个,年削减排放量达1500多吨。
桐庐县依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农村环境旧况,目前已实现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的全覆盖。
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通过污水治理,桐庐区段的钱塘江水质总体表现为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为保障钱塘江流域下游水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农村污水治理无法照搬城市经验
郑展望,杭州江南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专注领域是村镇污水治理及运行管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桐庐的案例。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已经走在农村的前面,但城市的经验无法照搬到农村来。”郑教授介绍,农村污水治理有其特殊的难处,农村的污水危害程度虽然比工业污水要低一些,但农村面积范围广,农村住户比较分散,而治理污水的资金投入又比较有限。
据统计,农村每户每天的污水排放量在0.3-0.4吨,利用现有技术,在1—2天就能完成净化,而净化所需的人工湿地等设备投入以及管网铺设等工程设施,每户的投入需要4000—6000元。
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成本哪里来?
这个资金也许由相关的建设资金可以保障,但是后续的运行维护成本从哪里来?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
郑教授指出,目前杭州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重基础建设、轻运维管理的矛盾还相当突出。
比如,在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地方上初步建立了相应的长效运维管理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效运维管理负担较高,而在国家层面上又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资金政策,导致了基层管理力量薄弱、运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缺口较大。部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存在年久失修、处理效果不加的状况,没有发挥长效作用,影响农村周边水系环境。
那么,是否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来解决资金难题呢?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进一步清晰未来国内的污染治理思路,即在保证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保投资,同时,要完善排污权交易,鼓励工业污染企业加大环保投资。
让农村的污水排放指标也像工业企业的排污指标一样进入市场交易。“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难度并存。”郑教授介绍,据研究这是可以实现盈利的,能够补充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资金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