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9月的桃源,沃野处,阡陌间,处处见绿意,处处闻稻香。站在位于桃源县陬市镇的万亩晚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区,浓郁厚重的绿意从我们脚下舒展,直达遥远的天际。种粮大户上官占付望着这满眼浓绿,掩不住丰收的喜悦,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自己种了580亩优质双季稻,眼下正值晚稻生长的关键时节,再有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割了。看今年的天气,晚稻丰收已成定局啦!桃源县农业局提供的一组数据也传递着同样的喜悦: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17.8万亩,其中双季稻种植168.8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可达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挟裹着丰收在望的喜悦,攒足了劲的桃源凭借传统产粮大县的优势,向着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强势挺进。在秋收即将开始之前的日子里采访,记者时时处处感受到了这份喜悦,也感受到了桃源人推动传统的粮食产业向现代优势产业转向的强劲热力。
对接国家粮食产业政策,一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个多亿,推动传统产粮大县走向经济强县。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连续9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粮食生产摆在首要位置。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更明确指出,将继续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提升800个产粮大县生产能力,并提出了农业投入3个“持续加大”和1个“确保”的政策,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指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桃源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湖南第一产粮大县,全县总人口98.8万,其中农业人口83.5万,耕地面积135.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09.6万亩。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加大粮食生产投入,桃源人看到了发展机遇。县委书记龚德汉在县里的各种会议上反复阐述这样一个理念:“桃源作为沅澧流域洞庭湖畔传统的粮食主产区,湖南第一产粮大县,对接国家政策,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发展粮食生产,是我们一级地方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同时,也是我们争取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
站在连续三年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平台上,2012年初,桃源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战略目标,实现“粮食种植面积突破220万亩,总产达到18亿斤”。把粮食生产放在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春伊始,县里就连续召开数个专题会议,布置督导粮食生产。成立了由县长唐汇诰任组长的桃源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县委书记、县长等县主要领导办点示范,形成了由县委书记总负责、县长(乡镇长)总推动、分管领导总落实的领导新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该县加大奖扶力度,激发粮农种植热情。严格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一卡通”发放,确保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2011年,全县共发放政策性粮补资金1.3亿元。2012年,县财政安排粮食生产专项资金1300万元,同时争取到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00多万元,以及集中育秧、高产示范点建设等小项目的奖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再加上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奖励资金3000万元和惠农补贴,桃源县农业局副局长胡中建掰着指头跟记者一算,今年围绕粮食生产,争取到的各项资金已经超过了2个多亿。2个多亿的资金在桃源的聚合与投入,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力是毋庸置疑的。
搭建粮食优质高产高效平台,聚合多方力量,提升粮食产业综合效益。
面对桃源粮食种植现状,搭建优质高效高产平台,提升粮食产业综合效益势在必行。县里提出了“农田田园化、育秧工厂化、良种统一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机械化、原粮品牌化、销售订单化”的要求,加强财政、农业、粮食、农机、水利、科技等多部门的分工协作,为全县粮食生产助力。
县财政安排1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产创建、集中育秧和奖励补贴,投入480万元建设2座全省最先进的现代化育秧工厂。各乡镇也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奖励扶持力度,如凌津滩镇采取“政府供种、村级补贴”的方式,投入资金30多万元,引导群众集中育秧127亩,新扩双季稻3000多亩,一举扭转了该镇十年来不种双季稻的历史。在各级奖扶政策的激励下,全县种植水稻30亩以上的大户达到6884户,较去年增加205户,规模生产面积达到32万亩,较去年增加4万亩;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168.8万亩,较去年增加2.1万亩。
推进集中育秧。通过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订单生产、统一品牌销售,建成桃路10万亩双季稻标准化示范园区,以此带动全县34个乡镇、184个行政村、17192个农户开展了集中育秧。
突出抓好高产创建。桃源县还创办了2个双季稻部级万亩高产示范片,4个晚稻部级万亩高产示范片,2个部级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乡镇千亩、村级百亩高产创建活动。目前,全县高产创建示范面积达到22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0%以上,亩产达到450公斤。
在农技方面,由县农业局牵头,加强与农业科研所院合作,因地制宜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40多个,全县优质稻面积达到140万亩,高档优质稻达到11.7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20万亩,机械化育插秧面积8万亩。农业部门组建了粮食生产专业队伍,10名高级农艺师、100多名农业技术干部常驻乡村指导粮食生产。
在水利建设方面,仅2008年以来,全县就先后投入水利建设项目资金2.8亿元,完成中小型水库整治41座,整修山塘8000多口,新修山塘及其它小型水利设施251处,渠道清淤整修4500公里,恢复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3.1万亩,建成了80万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
在农机方面,共有各类农业机械16.18万台,全年农业机械作业面积达150多万亩,其中机耕面积105万亩、机收面积52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3万亩和6万亩。
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扶助大户,对接市场,让粮食产业稳农富农。
创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进程,也是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桃源县采取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扶助种粮大户,延伸粮食产业链等举措,让粮食产业真正变身成为了稳定农村、致富农民的现代产业。
桃源陬市镇长乐村种植大户上官占付是县委书记龚德汉的联系点。2010年以前,一直在外务工的他,获悉家乡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后,回乡种粮。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580亩稻田。县里每年都会给他5000元的种粮大户奖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最高可达到100多元/亩;县农业局在选种、育秧、培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今年还购买了2台稻谷循环干燥机,2台收割机,2台手扶拖拉机,1台高速插秧机,近50万元的购机款,各类国家补贴占到了30%。为农田买保险,每亩18元的保险金,自己只需出4.2元/亩;参与县专业植保公司的服务。上官占付算了一笔账,扣除所有的成本,他一亩水稻一年的纯收入有600元。
种植大户牵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以种粮大户李金明为大股东的郑家驿乡丰隆水稻专业农业合作社有5位股东。在2010年6月份创立时只有800多亩,今年发展到了2100多亩。在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的基础上,以万福生科、金健米业等县内外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为载体,桃源推行“龙头+基地+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建成了5个高档优质稻基地,实行比市场价高20%左右的订单收购。目前,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58家,粮食就近转化率达70%以上,每年为农民增收8000万元以上。
种粮大户与专业合作社的租赁方式,激活了田地粮食生产能力,杜绝了土地抛荒现象,也解放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多途径增收的机会。而由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主导的粮食产业,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产业元素,传统产业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大背景里向现代产业强势跃进。今年的春播时节,中央电视台还以“科技育种、助农增收”为主题,在新闻联播的头条对桃源县粮食生产进行了长达3分钟的报道,吸引了全国的目光。电视画面中,广袤的田野上机器轰鸣,绿意盎然,为我们眼前的这千重稻浪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