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典型事例 > 一个镇党委书记的“头等大事”――记海西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党委书记张国胜 返回首页

一个镇党委书记的“头等大事”――记海西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党委书记张国胜

时间:2013-10-21 09:54来源: 青海新闻网作者:刘志强收藏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刘志强 报道)他像小溪奔流大海一样爱党、信党、跟党走;像对待亲人一样关爱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像春蚕吐丝一样在本职岗位上鞠躬尽瘁——他就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党委书记张国胜。
  海西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一个地方更加叫人向往。它的名字叫大柴旦,这里荒凉而不失美丽。据悉,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蒙古、藏、哈萨克、回、土等13个民族,镇辖柴旦蒙古族和马海哈萨克族两个行政村。张国胜心里明白,作为柴旦镇党委书记,首要任务就是搞好民族团结,而搞好民族团结工作是镇党委的“第一要务”和“头等大事”。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稳定
  1988年7月,张国胜从甘肃省兰州商学院毕业后就到大柴旦统计局工作,从此,他就把自己交给了大柴旦,从来没有离开过。几十年如一日,在这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洒下自己清清的汗水。自2006年,张国胜担任柴旦镇党委书记以来,他总是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放在工作的首位,从全局高度抓好这项工作。他经常给镇领导、干部讲,“没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就没有柴旦镇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他始终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对民族团结工作经常亲自安排,亲自抓落实。
  在平时生活中,他亲自组织机关党员干部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牧区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开展“一对一”互动活动,在两节、七一、十一等节假日送文化、送文艺下乡,在牧区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平时在两村开会时,他总请懂双语的副镇长或村委会班子成员帮助翻译,目的就是让广大少数民族同胞都能理解党的好政策,感受党的温暖。
  “书记开会就是不一样,还有翻译,我们就听的比较懂。”一村民说道。在“书记党讲课”活动中,他坚持自己亲自准备学习课件,将自己总结的“如何搞好民族团结心得”讲给大家听,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牢固树立起“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同时,他与镇里的宗教人士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情况,向他们宣传民族宗教政策,通过他的不断努力,民族团结之花在柴旦镇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张国胜获得了很多个人荣誉,也带领全镇获得了很多集体荣誉,正是他这种情系百姓、甘当士卒、踏踏实实、潜心为民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金秋的柴旦镇一片荒凉,早晨凉飕飕的风从脚下吹过。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张国胜早已起床,他要看文件、学习资料、还有准备一天的工作情况。
  多年来,他亲自上门解决老百姓反映的事情已经成为了头等大事。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柴达木盆地的时候,张国胜早已出门,伴着凉飕飕的微风行走在去往某个村或基层单位的路上。
  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始终与老百姓保持血肉联系,对张国胜来说是一种自觉行动。多年来,他坚持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两村有多少困难户,家庭困难的原因他了如指掌,并尽最大能力予以帮助。去年,马海村一户特困家庭孩子考上大学,因学费问题曾使他一度放弃上学的念头。张国胜知道后,一方面安排镇领导入户去做工作,一方面积极与企业等各方力量协调捐资助学事宜,同时号召全镇干部献爱心捐款,及时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近两年,在他的发动下,共筹集各类爱心救助款4万余元,救助困难大学生3名。
  抓好民族团结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巩固了民族团结的成果,提高了群众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积极性。自2006年以来,张国胜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提出的惠民政策,在多次走访村干部和牧民群众后,张国胜了解到柴旦村牧民群众缺少快速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如何解决?“我一定要让柴旦镇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改变,提高人民的生活。”张国胜暗自发誓。
  而改善柴旦村的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这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在困难面前张国胜没有退缩,而是凭着对事业的一腔热情奔波于行委、州各部门、领导之间,如实反映情况。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领导的支持。金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努力,新牧区建设、牧区畜用暖棚、养殖基地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养殖合作社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落实到位。2009年,46户的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2010年又争取了43户,全村89户牧民群众全部实现定居。柴旦村牧民从游牧到定居、再由建设新村到实现村改社区,完成了一个大的飞跃,成为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的第一个改村建立的社区,受到了工委、州委甚至省委书记的高度赞扬和好评。今年,柴旦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正在建设当中。一项项惠民工程的落实,无一不凝聚着张国胜的满腔热情,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张巴特”书记,在他身上让我们感悟到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的朴素哲理。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是因为救穷更难。面对马海村哈萨克族群众的落后与贫穷,张国胜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救穷,因为他知道这对于2002年刚移居柴旦镇的哈萨克族群众能否实现安居乐业有着更重要、更长远的意义。由于常年的游牧和居无定所,马海村哈萨克族群众固步自封的意识严重,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突出。于是,张国胜向工、行委领导建议,争取并落实“整村推进”扶贫项目90余万元,修建养殖小区,解决了部分牧民无畜、少畜的困难;2010年联系镇域内工矿企业,积极开展企村联建活动,先后落实帮扶资金40余万元,解决了马海村亮化及村民文化活动器材等。“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2012年马海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中,张国胜率先垂范,采取驻村入户的形式,走访调研,对此次“共建”活动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宣传,促使个别群众主动拆除了私自搭建。同时,积极联系施工单位,争取到了劳务输出岗位30个,租用牧民车辆5台,实现牧民增收38万余元。马海村从2002年安置时人均收入430元增至2012年人均收入11955元,11年增收27倍,有效坚定了牧民安居乐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自从张国胜担任了柴旦镇的党委书记后,牧民群众人居生活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好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一切的一切都得力于像张国胜一样的好干部。如今,在柴旦镇一提起张国胜,老百姓们便纷纷竖起大拇指,作为一名基层领导者,他已经成为了柴旦镇的一面旗帜。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