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曹爱军:农村公共文化的“衰弱”与“滞后” 返回首页

曹爱军:农村公共文化的“衰弱”与“滞后”

时间:2012-06-13 15:56来源: 作者:收藏

  农村公共文化的“衰弱”与“滞后”—以甘肃省为例

  摘 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以甘肃为例,审视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不难发现,其存在着“公”“私”文化发展不对称、公共文化总量短缺和结构失衡等问题。从体制层面来考察,主要原因是农村文化发展机制的“偏移”。为此,应当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逐步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甘肃农村;公共文化;总量短缺;结构失衡;机制紊乱

  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七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目标。 建设文化大省,突破发展瓶颈,使文化事业占“半壁江山”。发挥比较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甘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此相适应,2010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支持甘肃发展的总体要求等重大问题上突出了文化因素。

  一、调查地及样本描述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海拔在 1000~3000 米之间,土地面积 45.4 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 全省常住人口约 2628.12 万人。 乡村人口1783.18 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 67.85%。 甘肃有14 个地(州、市),86 个县(自治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 43 个。 立足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缓慢的这一现状,本文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为主要形式,对甘肃部分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调查,获取了有关甘肃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状况的研究资料。 基于甘肃地域分布概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笔者选择在地域分布和经济发展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市,从中随机选取 13 个村庄作为调查样本,每个村庄发放问卷 50 份,共发放问卷 6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603 份,问卷有效率为 92.8%。 通过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 一方面获取了有关村民文化生活状况和文化参与状况的数据, 另一方面初步了解到村民关于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看法、需求和期望。本次调查的受访者,男性占 58.4%, 女性占41.6%;被调查者为 19~60 岁之间的成年人,占83.5%(其中 19~40 岁占 63.1%,41~60 岁占 20.4%),18岁以下及 60 岁以上所占比例较小(分别只有 9.2%和 7.3%); 从文化程度上看, 没有读过书的占1.9%, 小学文化程度占 31.5%, 初中文化程度占44.4%,高中文化程度占 20.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1.4%。 由于被访农民大多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基本上符合当下甘肃农村的基本情况——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大都外出务工。 从被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来看, 农户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较大,5000 元以下的占 24.3%,5000~10000 元的占 37.8% ,10000~20000 元占 21.4% ,20000 元以上占 16.5%。 外出务工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37.2%的被访农户家庭全年总收入的70%来自打工收入。从被访农户家庭的消费支出来看,文化消费明显偏低,全年文化开支不足 100 元的农户占 47.5%,文化开支在 100~300 元之间的占39.2%,文化开支在 300 元以上的仅占 13.3%。

  二、农民需求与政府供给:总量短缺和结构失衡

  近年来,随着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推进,甘肃公共文化事业整体上获得了一定发展,但距离“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依然缓慢,突出表现为供给总量短缺、供需结构失衡等。

  (一)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和资金保障。 目前,甘肃文化事业费基数偏小,增长速度较慢。从 1980 年至 2009 年的 29 年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增加了 38.11 倍, 甘肃仅增加了25.64 倍。 这期间甘肃 GDP 增长 48.1 倍,人均 GDP增长 33.8 倍;财政收入增加 21.94 倍,财政支出增加 65.52 倍。 29 年间来,甘肃省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显著增强, 因此有能力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实际上相关投入增长速度明显偏慢。

  在有限投入下, 甘肃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结构呈现出“部门”和“城乡”不平衡状况。 就部门而言,财政拨款主要集中在剧团(21.1%)、文物业(28.2%)、博物馆(17.4%),而农村文化站(3.8%)、文化部门教育机构(1.4%)、文化市场执法机构(1.4%)投入相对较少,呈现部门间投入的不平衡。就城乡而言,近年来甘肃重点投资兴建的文化工程成效显著,金城第一戏楼、“黄河剧院”、文溯阁藏书楼、甘肃日报报业大厦、省图书馆等一批新建、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已投入运营;相比而言,面向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建设进程缓慢。截至2010 年 5 月, 甘肃有 43 个图书馆达到等级馆标准,占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数的 47%;拟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 990 个,目前只建成 499 个;建成村级文化室 2022 个,仅覆盖全省 60%的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虽然覆盖了所有行政村,但仅限 50户以上的自然村。

  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甘肃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普遍较弱, 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目前基层政府对农村文化投入大多局限于县乡文化馆(站)的建设,以至政府供给的公共文化设施大都集中在乡镇所在地及周边村庄, 真正深入村庄内部的还很有限。 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从数量、规模及网点布局上,相对于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已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也存在配套资源的“空壳”问题,开展文化活动必需的设备器材和配套资料短缺。这些不足制约着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 影响其群众性和公益性作用的发挥。

  (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滞后、供需偏离

  “文化下乡”是服务“三农”的品牌项目,近年来在各地得到普遍推广。 甘肃省图书馆于 2005 年启动了流动服务项目。 省图书馆与各市县图书馆联合建立了图书“流通站”,将省图书馆馆藏的多余副本集体借给地方市县,缓解了基层图书馆藏书量少的问题;同时开展了“送书进社区”活动,延伸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与此同时,甘肃省文化厅于 2006 年组织开展了“百乡千村”文化对口帮扶活动,全省各级文化单位根据自身优势,开展了力所能及的文化帮扶。 “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启动以来, 坚持每年为每个乡镇送 1 场公益性演出。 这些流动文化服务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由于甘肃农村地域广阔, 目前的文化下乡活动,受益面依然相当有限。 即使举办了一定的文化活动,也主要限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节庆假日等特定场合,未能形成常态化的服务机制。据统计,71.5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在的村庄没有举办过文化下乡活动,51.09%的被调查者认为举办的次数太少,33.70%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有形式没有意义,另有 15.22%的人认为脱离了农村实际,“文化下乡”活动蜕变为一些形象工程。对农民文化需求的访谈表明, 专业性较强的文化艺术活动得不到普遍认同, 农民普遍钟情于贴近日常生活的文化形式,如戏曲、秧歌、杂耍、民乐等通俗文化活动, 但这类文化活动的供给主要依赖于村里婚丧嫁娶及节庆时的小型演出和庆典。

  目前的农村文化服务, 主要由文化行政部门主导,是一种单向的、强制性的、灌输性的供给模式。[1]这种供给模式以“国家”为本位,很少考虑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农村文化“服务”与农民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或错位。 针对“哪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需要改进”的调查显示,回答“技能培训”的占63.2%,选择“农业科技服务”的占52.9%,认为是“文艺演出”的占 50.2%,另有42.1%的人选择“送书下乡”。 目前,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局限于“送书下乡”、“文艺演出”等有限领域,而“农业科技服务”、“技能培训”等项目服务基本上未受到政府重视。

  (三)公私文化发展失衡、公共文化式微

  2008 年,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对全省 30个重点县 1800 农户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显示, 甘肃全省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 99.89台、手机 70.56 部,电脑和照相机分别为 2 台和 2.5架。 农户家庭拥有的“私性文化资源”日渐丰富,电视机、影碟机、卫星电视接受设备(包括有线电视)等现代文化信息产品进入了普通农户。与农民私性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相适应, 农民私性文化活动也较为活跃,看电视、电话聊天等丰富了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 随着私性文化活动的“自由发展”,农村社会封建腐朽的文化形式日渐“复兴”,对此,政府却缺乏引导力。根据“您认为在乡间主要存在哪类不文明的现象”的相关调查,38.5%的人回答“耍牌赌博”,48.5%的人回答 “封建迷信”,12.5%的人回答“色情表演”。

  与农民私性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形成对照,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则呈现出式微的态势, 特别是村庄自组织的民间文化组织稀少。与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相比, 民间组织的文化活动因其来源于民间、取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贴近农民的现实生活,容易获得农民的认同;这种文化活动不但使农村文化深深扎根于乡间,有着深厚的民间土壤和群众基础, 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具备“移新风、易旧俗”的实力。然而, 在市场经济的逻辑驱使下,“农村精英”和“文化能人”纷纷进城务工,农村民间文艺社团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堪忧。在访谈中,当问及是否“村庄中有村民自己组织的农村文艺组织”? 超过半数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没有,29.3%的被访者表示有,超过 10%的人表示不清楚。 可见,民间文化组织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农民自办文化, 开展自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民自发的精神文化追求。目前,甘肃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依然单调乏味,相当数量的农民很少参加文化活动,农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度较低。调查显示:经常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农民占 21.3%, 偶尔参加的46.3%,从来没有参加的占到了32.5%。 影响农民参加文化娱乐的首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占55.7%),因为农民农务繁忙;其次,是没有兴趣(占20.3%)。 这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市场因子的渗入,人们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在逐渐淡化。

  审视甘肃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甘肃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私”文化发展失衡、公共文化总量短缺和结构失衡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滞后,不仅会影响农民文化权益的实现, 导致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匮乏, 还会因公共文化失去对私性文化观念的引导和规范功能,降低农民对村庄社区的认同度,不利于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整合。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