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冯胜: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返回首页

冯胜: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12-06-20 14:21来源: 作者:收藏

  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城乡动力的有效转移,农村落后的局面可以得到逐改善,城乡二元经济最终会融合为一元经济,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以农村余劳动力是否能够有效转移,是影响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地区转移,是印度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独立后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遇到较多题,这不仅阻碍了印度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印度经济持续发展。印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提供了某些重要启示。

  一、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般说来,一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可在一定程上反映该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的情。据统计,印度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901年的10·84%下降到1911年的10·29%,921年回升到11·17%, 1931年上升到1·29%, 1941年上升到13·86%,独立初期951年达到17·29%, 1961年上升到17·97%,971年达到19·87%, 1981年更上升到3·31%, 1991年再升到25·72%和2001年达到27·78%。可见,独立后,印度人口城市平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也就是说,独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进程一直止。实际上,印度农村向城市地区转移人1941-1951年期间为900万, 1951-1961间为871万, 1961-1971年期间增为1031971-1981年期间再增为2309万, 1981-年期间更增为7000万。

  但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印度市化水平却非常低。目前,发达国家人口率在80%以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城也超过5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独度人口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或者说,独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的速度比较由于一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与该国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因此考察一城市化,或者说,考察该国农村剩余劳动市地区转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从一国构的变化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看出来。即使产业结构的变化或工业化进程而言,独立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也远远滞后于其产业化的速度。这是独立后印度农村剩余劳动市地区转移进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独立后,印度注意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结构渐改善,使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年下降,同时也促使工业和服务业在国内生产值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农业产值占印度国内生总值中的比重从1970年的42·8%下降到2006的17·5%,同期,工业所占比重从1970年的2·8%上升到2006年的27·7%,服务业所占比则从34·4%上升到54·7%,上升了20·3个百点。按照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变一般规律,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应该随产业结构化而相应变化。印度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份额从42·8%下降到2006年的17·5%,下降25·3个百分点,但印度农业就业人口在全部业人口中的比例却变化不大。从1965年到985年20年间,印度农业劳动力在全印就业人总数中的比例仅仅减少了4·2个百分点,而中这个比例却减少了19·1个百分点,巴西减少23·3个百分点,墨西哥减少了16·6个百分,印尼减少了18·1个百分点,尼日利亚减少5·4个百分点,均高于印度。这表明印度农剩余劳动力不能有效流向工业和服务业。统计据表明,印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其农村动力转移十分不活跃,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是,由于印度农村失业率十分严重,及印度政没有限制人口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量民从农村流浪到城市地区,在印度许多城市形大片贫民窟。

  二、印度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的主要原因

  导致印度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向城市转移原因很多,从独立后印度经济发展的实际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印度工业化发展战略不利于劳动力就。独立后,印度在经济发展中实行的是公营与营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虽然私营经济印度发展较早,规模较大,能够吸收较多的劳力,但是印度对私营经济单位的发展管制比较格,私营经济必须服从国家制定的较为严格的法令和政策,市场机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制。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印度自1956行优先发展公营重工业的发展战略。1991来,印度在经济改革进程中虽然改革了工保护过度的管理机制,转向实行自由竞争机制,但是国家政策重点依旧是扶持资本产业,重点发展新兴电子、计算机软件工、制药等产业。其直接结果就是,印度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快于劳动密集型的发展。1950-1999年期间印度主要工增长情况是:钢材由105万吨增至2380原油由30万吨增至3270万吨,石油产品万吨增至6854万吨,化肥由1·8万吨1306·1万吨,汽车由1·65万辆增至64·2水泥由270万吨增至8800万吨,而棉布由平方米增至255亿平方米,其增幅明显工业产品的增幅。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经济转化的一般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必要条件是,城市工业能够提供足够的劳业岗位,特别是经济体的人口基数特别庞劳动密集型工业是一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要选择。但是长期以来,印度工业发展战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其能向社会提动力就业数量十分有限。根据发展经济学罗创立的模型可知,这种工业发展战略降民向城市工业转移的预期,城市工业无法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印度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下。独立后,印度农地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果,农地占有不公平情况至今依旧存在,大地主拥有全国耕地面积的极大部分,而有少量土地的小农则拥挤在极少的土地上有的小农继续沦为农业雇佣工人或佃农。公平的土地制度对广大农民进行了残酷剥民的大部分收入都被地主占有,生活十分同时,长期以来,印度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致农业生产效率很低。印度农业生产基本以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产工具和物质要素投入很少。尽管印度开展了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绿色革命”,但由于印根深蒂固的不公平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绿革命”的推广效果也收效甚微,而且其成果主被大地主所享受,广大小农依旧以落后的农业产方式进行生产。此外,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粮食产量增加幅度仅略高于人口自然增长,虽然从总体上讲印度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是在印度城市和乡村,依然有相当多的人得不充足的粮食。从根本上讲,印度农业依然十分弱,无法满足其他产业特别是工业迅速发展的要。如果印度农民大量流动到大城市,将直接临工作和生存的巨大压力。

  第三,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非产业工作。根据印度1981年人口普查,在印农村17640万个主要劳动力中,识字的劳动力35·4%;而文盲劳动力所占比重为64·6%。识字的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1%;中文化程度者占18·6%。这说明,即使印度文盲的工人,其文化程度也是很低的。另据世银行统计, 2000年印度小学入学率为94%,中入学率为46%,高中入学率仅为10%,即小学入学率较高,但其毕业率只有72%。这数据说明,印度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直接原因是国民教育初中以上入学率相当低。因此,即印度企业存在劳动力需求缺口,低素质的劳动也无法满足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而也导致农村劳动力无法向城市地区流动。此,劳动力自身也会对将来到城市工作所取得的入有一个预期,如果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对未城市工作收入预期将很低,也促使他们不愿意城市地区的非农产业流动。

  三、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分析

  独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印度工业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特别国民经济总量每年以较高速度增长,但是印度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却越来越严重,城乡差别、区差别进一步拉大,已经成为印度国民经济进步发展的瓶颈和印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的障碍。下面通过托达罗模型进一步说明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图1-1 托达罗劳动力流动模型(省略)

  图1-1中,假定只有两个国民经济(省略)农村的农业和城市的制造业部门。图中向倾斜的AA 曲线表示农业部门的劳动MM 曲线表示的是制造业的劳动需求(左读数)。OaOm轴表示农业和制造业总给量,纵轴OaA和OmM表示的是农业的工资水平。根据托达罗模型,工业化来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模型中表现为曲线上的移动。如图1-1:劳动力沿着AA 曲线流动一直持续到Z预期工业收入等于农村农业收入时停止。

  然而,印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资本密集化战略,工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是雇佣的工人数量却反而减少,造成失业加,农村劳动力预期平衡点沿曲线向右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如图1-2。(省略)如图1-2所示,由于印度工业化的资本密型战略促使工业的劳动力边际产出线向左上方动,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数量减,在图中表现为从OmLm减少到OmLm ,造城市劳动力失业增加。由于城市工业就业困,促使印度农民降低了对城市的收入预期,劳力流动平衡点从Z下降到Z ,滞留在农业的动力数量扩大到OaLa ,农村隐性失业程度进步加重。从这个模型中可见,如果要改变印度前城乡差距很大的局面,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一是需要改进工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劳密集型产业,扩大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能力,减少城市劳动力就业压力,并促进农村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需要改革印度不彻底土地制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剩,为工业发展提供产品、市场、劳动力、资本支持,促进工业发展。

  四、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印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缓慢,不仅成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重阻碍印度经济快速发展。这给人口众多的中提供了某些重要启示:

  1.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印度农村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的主要原因之,就是城市经济部门没有给城乡新增加的劳动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所以,要实现劳动力的效转移,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必须能够可持续性产生足够多的新劳动岗位。我国当前正面临产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实现产业升级,增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规模,实现未来升级产业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新工作机会的目的,一方面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工作机会。这样,我在农村生产力提高的条件下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力才能够被城市所吸收,社会劳动力资源才能到有效使用。另外,我国还必须加大对小型企的支持力度,因为小型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旺,而大中型企业往往通过规模效应和有机构成提高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我国要处理这些发展关系,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展。

  2.合理有序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958年1月9日我国开始实行《户登记制度》,把中国公民划分为“农业”农业”户口,并赋予两种户口公民不同的利,无形中限制了人口在地区间的流动,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对社会稳定重要的贡献。同时,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在薄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重点扶持展,将工业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工城市化程度都不高,所需劳动力十分有限。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宽广,一旦农村劳动城市工作收入高于农村收入的预期,农村将以庞大的数量向城市流动,而城市容量情况下,势必造成各种城市问题,比如失穷、犯罪、卫生等问题。而我国户籍制度经济快速的发展同时,又避免了人口过度出现印度存在的城市贫困问题。现阶段我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基础比较雄厚,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工业市化都走在了全国前面,这些发达城市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目的地,但是我国度却十分不利于这些发达城市进一步吸力。当然,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不能过于激能采取循序渐进地原则进行改革,如果户改革过于激进,可能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重大冲击,所以户籍制度改革采取循序渐则显得尤为必要。这种循序渐进不仅体现上,而且体现在空间上,如前面提到的某地区曾经作出的有益尝试,就体现了在条地区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可行性。总之,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的户籍制度改革遵循渐进的原则,这个度的把握应该与地发展水平十分相关,发达地区的步子可以一些,而发展中地区可以慢一些,从而实力转移和我国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协调进行。

  3.完善农地制度,促进农业发展

  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具有中的农村土地改革制度,一方面保证了我国国家所有权,另一方面又赋予生产者利用自由生产经营的权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了我国小农农业生产方式,为我国经济建设做了很大贡献,保证了我国工业化战略得以顺利施。目前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应该适度扩大农业营规模,以促进农民增收,剩余农村劳动力向市转移和增加农民兼业工作。家庭联产承包责制的核心是确保每个农民都有土地经营权,土面积较小,所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关键就是扩大农户土地面积,这就需要促进土地流转。国在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时特别要注意建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土地流转,确保农民按意愿能够公平、公正的处置土地经营权,避免现印度土地改革的不公平现象出现。印度不公的土地制度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贫困、城市问题的根源。

  4.重视农村教育事业

  目前,我国的城乡教育事业存在严重衡。2002年我国农村在校小学生人数是7·5倍,但是专任教师人数仅为城市的43农村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仅为城市的60%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村初中及以上度人口的比例为39·1%,城市人口的相为65·4%。另外,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儿童教育问题以及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题又不断涌现出来。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速的关键时期,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对技的需求逐渐增加,为满足我国产业升级的就必须努力提高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使劳动力能满足城市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尽快市的生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参考文献:

  ⑴ 《国际统计年鉴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⑵ 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民族出版社, 2006年,第294页。

  ⑶ 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民族出版社, 2006年,第294页。

  ⑷ 孙培均、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年,第52页

  ⑸ 世界银行国别统计数据: http: //web·worldbank·org

  ⑹ 苏新宁、邓三鸿、任皓:“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图书情报知识》, 2003年第1期。

  ⑺ 王静:“关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应用问题探索”,《现代商业》, 2007年第20期。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