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巩新亮:日本农村工业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返回首页

巩新亮:日本农村工业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12-06-20 14:21来源: 作者:收藏

  1.引言

  为摆脱战后经济几近崩溃的局面,日本政府实行了向重化学工业倾斜的政策,在经济迅速恢复的同时,日本出现了工业和人口的畸形集中。以东京为代表的各大中心工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住房供应不足,交通拥堵等大量的社会问题,由于工业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噪音、地面下沉等公害问题也大量发生。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造成了城市人口严重过密,而广大农村则出现了人口过疏。面对这些问题,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农村区域工业导入法》和《工业再配置促进法》等法规,积极而有计划地将工业引入农村,实现了工业的合理布局,促进了农村与城市的均衡发展。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工业化被定义为一种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有两点:一是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提高,二是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有增加的趋势。可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离不开农业和农民的参与。农业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要想做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全面(包括城市和农村)实行“工业化”(张培刚,1994)。我国在新型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工业合理布局问题,避免出现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试图从日本农村工业化的实践中获得启示,总结分析农村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农村工业化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2.日本农村工业化的经验

  2.1 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

  (1)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积极而有计划地将工业引入农村。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农地法》(1952)、《农业基本法》(1961)、《过疏地域对策特别措施法》(1970)等法律。肯定了各种与农业有关的经营活动,积极调整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差距,并为解决人口过疏和过密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实施农村工业化方面,1973年制定的《农村地区工业引进促进法》是最为有针对性的法规。该法通过有计划地向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机会和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谋求农业与工业的平衡发展。

  (2)纳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

  二战以来,日本先后制定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特别是前三次对工业合理布局和农村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62年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采用据点式的开发方式,虽未从根本上解决地域差异扩大的问题,甚至还带来了诸多公害,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1969年的《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对进一步解决过密过疏问题和使大型工业在整个国土合理布局发挥了一定作用。《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77)注重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延伸,并最终使得农村工业成为全国工业的一部分。

  2.2 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农村工业

  (1)以农村家庭副业和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工业。战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日本的农村家庭副业和手工业都得以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工兼业的农户,兼业农户的比重达全国农户的2/3还多,而其中以兼业为主的农户又占到了大部分。这为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又为农村工业派生出农村服务业提供了条件。

  日本中小企业数量一直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8%以上,其中又有大量的农村企业,产品涉及与农有关的各个方面。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组织农副产品再加工,有效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2)城市大工业导入农村。

  日本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开发计划,通过提高国库补贴率等方式促进地方工业的振兴。工业生产导入农村的政策,有效地引导大城市的一些工业向农村小城镇扩散,既减缓了所谓的“大城市病”,又有利于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各级地方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一村一品”运动。地方政府先以大力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发展,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工业区,吸引资金进入。这种农村工业建设方式,大量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工业区周边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2.3 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

  (1)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

  战后日本农村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得以扩大。在20世纪60-80年代,日本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平均产值甚至一度超过了工业部门。大量闲置劳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不仅促进了工业快速发展,而且对农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规模效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村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大工业的导入,使企业周边形成企业群体,为当地农村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农村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对日本居民的生活消费内容起到改善作用。更多的农民有了就地就业和兼业的机会,改变了农村居民的就业结构,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农业外收入。

  (2)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

  日本在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村居建设活动。一是农村道路建设,既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又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条件。二是适时进行合村并居,系统建设农村上下水网络,大力进行农村环境整治。三是建设适当数量和规模的社会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福利中心以及图书馆等。这些措施都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日本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和流通网络,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日本农村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

  3.1 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农村工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措施上予以保障。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这都为我国工业在东中西部大范围上合理分布提供了良好机遇。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还是出现了东西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以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在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作用,制定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既为农村工业化的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为农村地区工业开发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2)合理进行农村工业园区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全国各地出现了上项目热、建开发区热,这些措施都大大促进了我国工业开发的进程。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规划不合理,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环境受到污染,以及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给城市带来新的人口压力。因此,我们进行农村工业化建设,既要有助于城市工业化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时又不能给农村再带来同样的问题。农村工业化在政策保障的前提下,必须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进行有计划地农村工业园区建设。

  3.2 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必须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合理进行农业部局。进一步调节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比重,以优化农村产业间结构。同时,又要对农业内部的种植业与其他各业作出合理安排,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得以优化,走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自身素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道路建设以及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保证农业生产顺利、安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使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向土地的较大规模集中,以有效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提供保障。

  (2)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农业生产优势,积极建设优质农产品专业生产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和建立农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到位的服务,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原有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探索农产品深加工的路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3.3 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1)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工业化,会大大加快农民弃农离农的进程,这会在客观上促进农地向部分种粮大户和种粮能手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大型农业机械可以有效发挥作用,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奠定基础。而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使更多的农民得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而向其他产业寻求就业,这就为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农村工业化在使工业得以合理布局的同时,有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压力、社会治安等方面。这就要求我国在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使工业布局科学化,将公害发生的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避免在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土地撂荒,以及非法侵占耕地的现象。

  (2)积极进行小城镇建设。

  面对农业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我国有必要考虑通过工业的合理布局和小城镇建设来进行劳动力的分流。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既可以为农村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为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工业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提高其生活水平。做好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和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同时,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在农村的展开,保证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的成果,积极推进农村养老工作试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4.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集中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以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城市病”不断凸显。这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城乡发展。农村工业化可以有效实现工业合理布局,促进农民就地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工业布局不合理,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伤害。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实施,在享有农村工业化成果的同时,规避各种问题,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焦必方,孙彬彬.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曾建民,彭玮,董汪洋.发达国家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及启示[J].江汉论坛,2008,(11).

  [3]罗吉文.东亚农村工业化模式探析与启示[J].国外理论动态,2008,(12).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