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陶自祥:代内剥削 农村光棍现象的一个分析框架 返回首页

陶自祥:代内剥削 农村光棍现象的一个分析框架

时间:2012-06-20 14:21来源: 作者:收藏

  ——基于渝北S村长子打光棍的调查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渝北地区S村的实地调查,提出了“代内剥削”概念作为分析和探讨光棍产生的新工具,认为在低度代际责任的情况下,能否有机会外出获取婚姻机会,对于农村的未婚男子能否成婚非常重要。在兄弟多的家庭里,长子囿于“长兄如父”责任伦理限制没有机会外出务工获得经济资源和女性资源而沦为光棍。以往对光棍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经济困难、个人身心残缺等层面,但学者们都常忽视了兄弟之间对家庭有限资源和机会的争夺这一重要因素。

  关键词:代内剥削  代内关系  光棍  婚姻市场  婚姻挤压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有学者关于21世纪中国将会出现三千万光棍,并引发严重社会问题的论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有关光棍的具体成因却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从既有研究来看,学界对光棍现象研究的主要路径有以下四大类:一是从结构性资源稀缺的视角,认为长期性别歧视,即男孩生育偏好、“女孩失踪”或人口迁徙所引起的中国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导致光棍现象出现(李南,1995:20;李树笜,1998:27;王宗萍,2003:44;李溱,2006:88;石人炳,2006:33;潘金洪,2007:23;贾兆伟,2008:38;杨华,2008:9;孙淑敏,2010:43等);二是从婚姻经济即婚姻市场女性要价角度,认为由于婚姻市场女性要价过高,当男方没有能力承担女方强加的婚姻附加条件时,就有可能退出婚姻市场,大量的年轻男性只能做光棍(桂华、余练,2010:34);三是从结构性因素与非结构性(场景性)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来解释农村光棍现象的产生机制(何绍辉,2010:23;邢成举,2011:75);四是男性的情感交往能力较差成为新时期农村光棍现象产生的主导性因素(陈锋,2011:85)。虽然学者们在运用不同的分析视角对光棍现象进行解释,颇有启发,然而这些解释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忽视了这些资源短缺背后的更深层机制,尤其是没有将光棍成因的研究嵌入在具体的家庭伦常关系中考究。

  笔者在渝北地区S村调研中发现,在兄弟多的家庭里,外出打工的兄弟都能够找到媳妇,而被束缚于家中的长子则会沦为光棍。那么,究竟是什么机制使得长子沦为光棍?笔者提出“代内剥削”概念作为研究光棍的分析变量,把兄弟之间相互争夺家庭土地、财产和机会等有限资源的现象称为“代内剥削”。因此,本研究从家庭内部的代内关系对光棍现象进行分析,作为理解光棍现象的一种新的解释视角。

  二、S村光棍现象的现状

  S村是隶属于渝北G镇的一个行政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距离重庆市约18公里,属于丘陵地区。全村共有耕地2740亩,人均1.34亩地,共有林地面积9000亩。全村共有人口2021人,757户。男性有1023人,女性998人,其中成年男性村民有908人,男女性别比为102.5。当地经济分化不是很明显,在村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有38户,其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约占全村总户数的5%;其次中等经济收入的家庭年收入在1万到3万元之间的大概有80%;户年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基本就是低保户或五保户,这个层次的农户约占15%。

  目前全村共有光棍①.105人,约占全村成年男性人数的11.56%,平均每14户就有一个光棍。其中35岁至39岁的光棍有12人,40岁到49岁的光棍有25人,50岁至59岁的有58人,60岁以上的有10人。在当地由于父母不需要为儿子成家操心,结婚不是家庭的事情而是儿子本人的事情,一直以来这里男性结婚的年龄与其他地方相比要推迟几年,30岁结婚的男人大有人在,只要能够外出打工一般都还有可能会成婚,所以当地35岁-39岁年龄段的光棍所占比例仅是11.42%。而40岁以上男人如果没有技术就无法进城务工,很难找到对象,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光棍相对较多。50岁-59岁的光棍群体出生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兄弟多的家庭,到80年代正值婚龄时期,因兄弟之间互相争夺外出打工机会,被束缚于家中照顾父母的儿子就没有“出头之日”,被迫沦为光棍,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光棍数量最多。60岁以上的光棍因部分去世所以数量很少。S村光棍各年龄分层结构分布情况如下表1所示:

  为了便于分析50岁—60岁光棍群体是由什么主导性因素所致的,我们对S村光棍成因进行了类型学划分。我们从影响光棍产生的内外因素把光棍分为代内剥削型、经济困难型、身心残缺型等六种类型,代内剥削型光棍是指在多兄弟家庭里因兄弟相互争夺家庭土地、财富和机会等有限资源致使其中某个儿子无法成家而沦为光棍;经济困难型光棍是家中不能承担婚姻市场女方要价被排挤出婚姻市场的单身汉;身心残缺型是指因智障或身体残疾的男性无法婚配的光棍;懒惰型是指不务正业的男性没有人愿意嫁所导致的光棍;历史塑造型是指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出生于地主和富农家庭)遭到社会排斥无法成家的光棍;缘分宿命型光棍是指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老实本分,不太善于和女性交往的男性,有的还处过几个女朋友,但最终还是找不到老婆的这类男性,村民们认为这是“命中无妻”。

  就S村的光棍类型来看,个人智力、身体残缺、家庭经济困难和兄弟多等因素也是导致光棍产生的原因,但这些内外压力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显然不一样。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光棍的成因类型情况用表格表示如下:

  从以上表2光棍归因类型来看,在所有影响光棍现象产生的因素中,最明显的一个因素就是家中兄弟多所产生的光棍类型即代内剥削型光棍很多,此光棍类型占到62.85%,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代内剥削是导致S村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成为光棍的主要原因。

  从家庭内部兄弟关系排行位置来分析,在兄弟多的家庭中处于不同排行的儿子打光棍的几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当地调查经验分析,在兄弟多的家庭里,长子打光棍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其他排行的兄弟,占到光棍总数的58.1%。S村光棍在兄弟中的排行详细情况如下表3所示:

  三、代内剥削与光棍成因分析

  在S村105个光棍中,一半以上的光棍是集中于50岁-60岁的男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一群体都是出生于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一般来说,当时每个家庭至少会有几个儿子。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这个年龄段光棍的群体中,如表3所示,长子打光棍的就有61个,占到光棍总数的58.1%。要想深入理解当地兄弟多的家庭里为何长子比其他排行兄弟打光棍的几率高很多的现象,我们只有把它置于家庭关系与当地婚姻模式中进行理解,从“长兄如父”的传统伦理责任来考察会更加清楚其产生的逻辑。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