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粮食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平抑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粮食调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能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气候灾害变化所引发的粮食生产遭灾减产、能应对世界粮食价格异动和对我国粮食市场及供求平衡冲击以及调节区域粮食供求平衡、缓解国内粮食供求矛盾。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及管理制度,储备能力和储备技术水平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粮食储备体系中仍然存在有对储备粮功能认识不足,储备结构、布局不合理,储粮基础设施落后,农户储备条件落后,各储备主体之间的协调不力等问题。接着分析了影响粮食储备的主要相关因素,如粮食产量、粮食消费需求、粮食价格、粮食储备政策制度和粮食进出口贸易及国际粮食形势,最后从粮食储备体系、承储主体、农户储备这几个角度提出了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保证粮食安全稳定。
关键词:粮食储备;功能作用;调控体系;市场价格;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它不仅要求数量充实,而且要求价格稳定。2007年到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暴发的前夜,也暴发了粮食危机,当时玉米、大米等农产品价格飚升至历史新高,海地及孟加拉等国家甚至还因粮食供给问题出现了小规模骚乱。在我国,2010年在粮食生产过去6年连续增产的背景下,因受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干旱而宣布禁止小麦出口及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货价7月份上涨42%的影响,粮食价格也出现了小范围的异动和上涨。在小麦收获季节,许多粮食收储企业看价上涨而抢购,许多农民待价惜售,以致粮食收储和市场粮食价均发生震荡,危机国家粮食安全。据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粮食储备及价格调控问题,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粮食储备和价格调控体系,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调控手段,它是在粮食增收和价格偏低的情况下,把粮食收购储存,以备粮食歉收减产和价格异动时供应的重要措施。近10年来,我国粮食储备在粮食安全及价格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受生产政策、价格、灾害性气候的影响,出现了自2000年开始的连续4年减产,总产下降到4.3亿t,相当于1993年的水平,等于倒退10年,人均占有粮食353kg,相当于1983年的水平,等于倒退20年,但因我国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国内粮食供应依然充足,没有出现粮食短缺性的价格异动和不安全问题。2008年,我国南方出现冰冻和大雪灾害,世界粮食市场价格逐月攀升,当时世界小麦价格较上一年上涨42%,大米价格翻番,玉米价格急剧震荡,而我国恰逢粮食连续5年增产,储备充足,不仅从容的应对了世界金融危机和冰冻雪灾,而且保持了粮食安全充足供给,价格平稳,社会安定团结。可见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及价格调控体系。
1.1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气候灾害变化所引发的粮食生产遭灾减产
在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是基础,生产稳定则安全无忧。但是,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再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因自然灾害而减产在所难免。加之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发生自然灾害,季风异常来时涝退时旱,从公元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大水灾的次数1092次,较大旱灾的次数1056次,几近年年成灾[1]。
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等种种原因,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灾害性极端天气增多。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资料显示,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00亿kg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2]。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1950年到2007年,全国农业每年因旱受灾0.217亿hm2,年均因旱损失粮食79亿kg,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60%以上。同时近期干旱有明显的逐年加重的趋势。全国年均因干旱损失的粮食,在20世纪50年代为43.5亿kg,90年代为209.4亿kg,2000年以后为300多亿kg[3]。
但是,如果从我国粮食产量年际变化的长过程来看,我国粮食生产总的趋势是在波动中增长,年际间变化很大,丰年增产与灾年减产(2009年与2003年)两峰值间的产量差额高达1001亿kg。这就为我们利用储备调节机制以丰补歉,防止因灾害性气候造成粮食减产进而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1.2能应对世界粮食价格异动和对我国粮食市场及供求平衡的冲击
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粮食市场和世界粮食市场逐步融为一体,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不仅会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而且还会影响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及安全。反之,国内粮食供求形势也会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世界经济观察研究所所长莱茵斯特·布郎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发表后,当时在经济理论界就有人喧啸,中国粮食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以致粮食需求增加,而生产粮食的耕地、水等资源会因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减少,最终导致中国的粮食供应不足,无法自己养活自己,必须从世界粮食市场上购买粮食以满足需求。而中国巨大的需求缺口会把世界粮食市场上的粮食买光,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在这样的舆论感染下,当时的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就出现了以中国粮食进出口为晴雨表的现象,中国进口粮食,世界粮食市场粮食就涨价,中国出口粮食,世界粮食市场粮食就降价。可是,时过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不仅较好的解决了13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而且再次续写了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国际粮价波动,中国粮食价格稳定,世界粮荒、中国不荒的新篇章。2010年7月因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俄罗斯宣布禁止小麦出口,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价上涨42%[4]。而在中国,9月2日粮食市场零售价,籼米、粳米、特一粉、标一粉每斤价格分别为2.05元、2.39元、2.00元、1.71元,比8月2日分别仅上涨0.03元、0.04元、0.02元、0.02元[2],基本稳定不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有充足的粮食库存,可以通过收储和开仓放粮而调控市场粮价及供求状况。当前中国有将近40%的粮食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警戒线[2]。
1.3调节区域粮食供求平衡,缓解国内粮食供求矛盾
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供需状况在区域间极不平衡,历史上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北方省区由于气候干旱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落后,一直属于粮食供求不平衡的缺粮区,国家通过在南方省份收储粮食和实行南粮北调保证了全国的粮食供求平衡。可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加强,我国粮食生产和供求的区域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粮食生产的重心逐步向北方地区集中。在13个粮食主产省中,北方7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从1991年的36.2%上升到2006年的42.7%,南方6个主产省的比重由36%下降到31.3%。2003- 2006年,全国粮食增产668亿kg,13个主产省增产量占93.5%,其中北方7省占63.4%[5]。昔日的南粮北调也随之改变为北粮南运。
我国南方省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进程中,在粮食供求方面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在粮食供给方面,耕地大幅度减少,粮食供给能力降低,另一个是城市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猛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储备及区域间调运来平衡供求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
2005- 2008年中储粮总公司累计跨省调运粮食1300万t,每年跨省采购或销售粮食750万t,初步建立起了东北与东南沿海的玉米协作,中原与华北、西北、东南的小麦协作,湖南、湖北、江西与广东等的稻谷协作储运通道[5],为通过储运手段调节区域供求平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 2008年中储粮总公司在全国24个省区积极开展托市收购和储备,年均分别收购了粮食产量的8%和商品量的16%的粮食[5],为通过市场价格偏低时收储抑制价格下跌,防止农民利益受损,市场价格偏高时开仓放粮,防止消费者利益受损起到了积极的稳定粮价、平抑市场价格的调控作用。
2.粮食储备及价格调控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及影响因素
粮食储备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是进行粮食价格调控的基础条件。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一旦缺粮和出现粮食价格异常波动,将会引发巨大的社会风险。据此,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粮食储备。
2.1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建设的成就
(1)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1949- 1952年,为了保证大城市粮食供应,平抑粮食价格和打击不法商贩,国家在大规模调运粮食的同时,提出了“储备粮”的设想,并开始在重要城市建立粮库。1952年中国粮食生产开始得到发展,中央确定在国家的粮食库存中留存20亿kg粮食作为粮食储备。1954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粮食征购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为了应付灾害和各种意外,国家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此后,国家粮食储备开始形成。1962年,根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开始建立农村集体储备粮和战备储备,农村集体储备的粮权属集体所有,战备粮中的“甲字粮”的粮权属国务院,“506粮”的粮权属于中央军委,实行军政共管。1990年开始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成立国家粮食储备局,负责粮食储备的管理工作[6]。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体制,2000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总公司),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地方粮食储备、社会粮食储备三大粮权归属主体的粮食储备管理格局。
(2)粮食储备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储备能力不断增强。1992年国务院批准当时的商业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报告,先后投资76.28亿元,建立了铁路中转粮库64个,农村吸纳粮库161个,具有粮食专用码头及粮库的内河港口6个、海港2个、服务性机构7个,使粮库仓容增加437万t,散粮港运吞吐能力扩大1500万t。1998年中央政府决定利用国债资金建设中央垂直粮库,先后分三批进行建设,共投入专项国债资金343亿元,在全国建设了1130个粮库,形成了5565万t的仓容[7]。经过机械化粮库项目、世界银行粮食流通项目、三批国家储备粮库项目的建设,粮食库存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到2002年底,全国共建设粮库项目2301个,投入资金402.2亿元,共新建6000多万t的有效仓容。再加上“八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500万t粮库,地方投资建设的500万t粮库,利用农发行贷款建设的1500万t简易粮库,目前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有效库容大约为8000万t,如果再加上粮食物流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粮库,粮食加工企业的原粮库,粮食经济人私建的收纳粮库,估计我国粮库仓容超过2亿t。
(3)全面提高了粮食储存保护的科技水平。在仓储容量增加的同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信息系统、技术装备、自动化控制和适用的储粮仓型,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粮食储备系统。到2007年全国总仓容中约80%仓房可以实行散装储存;浅圆仓、立筒仓等便于散粮装卸周转的仓容已经达到3410.7万t,占有效仓容的11.9%,仓房的密闭、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改善[8],储粮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4)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储备及价格调控组织管理体系。先后成立了国家粮食储备局及省地县粮食厅(局),挂牌命名了1300多个国家粮食储备库,建立了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级、地县三级储备及价格调控的组织管理体系。
(5)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粮食储备结构。①在储备了相应的大米、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外,还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大豆、食用植物油,形成了较好的粮食品种储备结构。②除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了众多的国家粮库,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外,还在粮食主销区、自给区安排了足够的国家粮食储备,形成了较好的粮食储备区域布局结构。③除国家储备粮食外,还鼓励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物流企业及农民群众建库储备粮食,形成了国家专项储备、企业周转储备、民间择机储备的不同所有制粮食储备主体结构。为通过库存调节有效的调节粮食供求和粮食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2当前粮食储备调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建设成绩斐然,在粮食安全供给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粮食储备及价格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1)对粮食储备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储备坚持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中央储备资金投入早已被列入到中央财政预算之中,但地方储备并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误以为粮食流通和供给进入市场之后,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而储粮意识淡薄,对储备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把粮食储备资金列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之列,尤其是在县一级政府重视程度很差。储备制度不健全,储备粮资金利息补贴不到位,以致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