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安虎森:韩国新农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返回首页

安虎森:韩国新农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时间:2012-06-20 14:21来源: 作者:收藏

  [摘 要]尽管中韩两国的国情不同、两国实施新农村战略的目标取向不同、两国农村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但是韩国新农村运动和新农村金库建设,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借鉴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基本理念——勤奋、自强、协作,加强中国农民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根据当地农村情况,学习韩国经验,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制定不同的工作路线和工作重点;而中国也应借鉴韩国经验制定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从立法角度确定农村金融的主要职能以及业务范围,加强新农村金库建设,以保证中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新农村金库;农村金融

  尽管中国经济正经历着高速增长,但“三农”问题的解决仍步履维艰,其一直是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的主题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农村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将起决定性作用。但目前,中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农业、农民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71—1981年间,韩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农村运动,韩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和韩国“新农村金库”模式进行研究,并总结其经验为我所用显得尤为必要。韩国新农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韩国政府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了分类指导;二是作为新农村运动的主要标志,加强了新农村金库的建设。关于后者将在文中进行专门讨论。

  一、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理念与经验

  1.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以勤奋、自强、协作为基础,主要依靠当地居民自发、积极的努力,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勤奋是发展生产的关键,自强是确立人们主体意识的前提,协作是把分散的力量综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手段。该运动的主体为当地居民,政府起指导作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内容概括起来为三大内容:改善居住环境、扩大农民收入、树立农村的新风尚。改善居住环境主要指农村道路、住宅、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电、煤气、电话、医疗卫生等福利设施的建设;扩大当地居民收入是韩国新农村运动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把新农村运动引向深入的前提,包括建设水利设施以及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专业化经营、普及农业机械化、建立村办企业等;树立新风尚包括培养协作精神、打破繁琐的仪式和礼节、培养健康的社会意识、改善衣食住条件等。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多数韩国农村村庄基本实现了改善居住环境的预期目标,同时从80年代开始逐渐实行粮食进口自由化政策,进入90年代后新农村运动基本停止。

  2.韩国政府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的分类指导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运动,韩国根据不同地区新农村运动开展的程度以及村庄原有的基础条件,把全国的农村村庄划分为若干类型并选定不同的工作重点。1973年,韩国把全国农村村庄分为基础村庄、自助村庄和自立村庄三类,1981年又增加了自营村庄和福利村庄。基础村庄为新农村运动开展不得力的村庄,没有进村道路也没有治理村内的小河流,户均储蓄不到1.5万韩元(按1979年不变价格计算,以下相同),村庄基金不到50万韩元。这些村庄的工作重点为改善生活环境,政府在进村道路建设、屋顶改造、河流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支援。自助村庄为基本完成基础阶段工作重点但要建设农用道路、治理小河流、建立合作化生产体系的村庄,自助村庄基金超50万韩元、户均储蓄达到1.5万韩元,村庄的工作重点为农用道路建设、屋顶改造和扩大非农收入,政府采取农闲季节以工代赈,为电话、煤气、自来水安装等方面基础建设提供支援。对那些绩效明显的自助村庄,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重点扶持。自立村庄为基本完成自助阶段工作重点的村庄,但要治理中小河流、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及合作化生产,自立村庄基金达到100万韩元、户均储蓄达到2万韩元以上,村庄的工作重点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文化、福利设施建设,组织合作化生产并发展非农产业,是政府首先支援的对象。自营村庄为已经完成70%以上开发项目、村落基金占村落总收入的2%以上的村庄。自营村庄的工作重点为发展各种非农产业、建设各种福利设施、实现合作化生产。福利村庄为新农村运动的最终目标,这些村庄已经完成了开发项目的90%,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非农产业部门,村落基金占村落总收入的3%。

  但上述划分是根据新农村运动发展阶段而划分的,它没有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如山区的村庄和平原地区的村庄尽管都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但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不同,其发展水平也不同,因而工作重点也不一定相同。为此,韩国政府又把全国的农村划分为山村、中间山村、平原村庄、渔村以及城市近郊村庄,并选择不同的工作重点。山村指整个村庄被山环绕且50%以上的耕地为坡耕地的村庄,1973年韩国共有1753个山村。这些村庄的发展方向为林业。工作重点是营造经济林和用材林,发展草地和草场,大力栽培药材,大力发展高寒地蔬菜业。中间山村指主要分布在山麓斜坡地上、旱田多于水田且20%的耕地为坡耕地的村庄,1973年韩国共有18895个中间山村。这些村庄的发展方向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专业化农业,工作重点是发展工厂化的畜牧业(韩牛、猪等),栽培烟叶、辣椒、草药等经济作物,营造薪炭林。平原村庄,指分布在平坦地形上且耕地的80%以上为平整地的村庄,1973年韩国共有8104个平原村庄,这些村庄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农业机械化,工作重点为平整土地,建立农机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渔村指分布在海岸地带以及岛屿上且30%以上的居民从事渔业的村庄。1973年韩国共有1583个渔村,这些村庄的发展方向为渔业设施现代化,工作重点为大力发展浅海养殖业,改善和完善渔船、捕捞用具等各种设施,大力建设防潮堤和渔业码头。近郊村庄指分布在城市周围,30%以上的农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为城市服务。1973年韩国共有4330个近劾村,这些村庄的发展方向为近郊农业,工作重点又大力发展集约化的园艺业和果树和蔬菜业,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

  3.韩国新农村运动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10年间的新农村运动,韩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农村居住环境离变化。到1982年底,除了远离大陆的一些岛屿外,所有农村都用上了电,累计283万农户;3714个里(相当于中国的乡一级行政单位)安装了申话,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通讯网络;全国范围内的屋顶改造工程(原为茅草屋顶)全部结束,又改造了26万户农村住宅,改建了3047个村庄,建了3136~处给水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植树造林,治理了水工流失。

  其次是农业基础条件的变化。一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在此10年间,韩国共修建了农村道路64686公里,架设了82596座大小桥梁,泊理了21562公里的河流,新建了5502公里的引水渠,修建了33364座中小型水库:二是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期间农户收入持续增长,户均纯收入由1971年的29.2万韩元扩大到1979年的153.1万韩元。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作物、畜牧业、养蚕业在总收人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三是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大量引进了农业机械。如动力耕耘机、拖拉机、插秧机、播种机等,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普及,户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由1971年的159韩元、29338韩元提高到1979年的926韩元、150865韩元。不过,其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四是韩国农村社会的意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社会意识逐渐向现代的社会意识转变;封闭型意识向开放型意识转变;传统的家族或共同体社会意识逐渐让位于协作意识。随着农村社会意识的变化,农民个人的社会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摆脱传统、封闭、僵硬的思维方式,逐渐树立了自强意识,赌博、迷信现象逐渐消失,勤俭节约的新风尚开始占上风。

  尽管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韩国农业和农村的严重萧条。韩国农户人均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之比。1970年为78.2:100,1980年为53.6:100,尽管1985年该比率有所上升,但仅仅升至64.3:100。总之,在1965—1985年期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在教育、文化、福利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这导致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萧条。与此同时,韩国从70年代末开始实行粮食自由进口的呼声越来越高,认为要维持国内粮价的稳定,必须自由进口农产品,没有任何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不应强加于农民身上,粮食的自由进口又可以缓解贸易摩擦。因此,从80年代开始,韩国实行了粮食自由进口的政策,到1988年,韩国的粮食自给率只有38.4%,从而导致整个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社会的萧条。

  二、韩国新农村金库建设及其运行特征

  新农村金库建设是韩国新农村运动的标志性内容。新农村金库是指长期生活在某一区域内的居民,以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基础,共同出资并向急需资金的成员提供低息融资,追求成员之间共同利益的自发的金融组织。这种合作金融组织,最初于1963年出现在韩国的庆尚南道,属于一种纯粹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到1975年韩国新农村运动蓬勃发展时,作为促进新农村运动的组织机构,韩国政府大力推广了新农村金库建设。此时的新农村金库已不再是单纯的合作金融组织,它还在当地文化、福利等公益事业方面以及农民教育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为韩国新农村金库是在韩国新农村运动过程中为促进新农村运动而出现的,所以80年代末期韩国新农村运动基本停止以后,韩国新农村金库就取代了韩国新农村运动。目前,韩国新农村金库主要以韩国的邑、面(相当于中国的镇、乡所在地)为基本单位展开工作,类似于中国乡一级的农村信用社,但功能比中国的农村信用社全,话语权比信用社更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农村金库的金融功能、组织协作功能、居民教育功能,韩国于1979年制定了《新农村金库法》。

  1.新农村金库的文化背景

  韩国新农村金库是从自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演化而来的,为了了解这种自发的互助性金融机构,笔者不得不从韩国传统习俗以及60年代韩国的社会特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韩国传统的自发的合作性组织中,最接近新农村金库理念或组织原理的就是“契”。“契”作为韩国特有的合作组织,大概于高丽后期出现并在朝鲜后期获得发展。“契”可以定义为“为了共同目的,成员自发参与并持续原有组织意图的团体”。这种定义与韩国新农村金库的运营目的相吻合,它又体现了个性化、平等、合理的原则及与现代的合作精神。韩国社会传统的“乡约”的理念也与新农村金库的组织原理相类似。“乡约”是传统的相助制度,它起源于中国,朝鲜初期引入到韩国。韩国新农村金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乡约”理念的继承。“互助”可以视为农耕区的劳动共同体。“互助”曾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农耕地带广泛流行过,农耕时代的“互助”,一般认为是某个村子参加农业劳动的所有成人男子都要加入的组织。“互助”组织的共同劳动不仅需要严明的纪律,同时需要团结互助的精神。这样,“互助”的精神理念与关注本地公共事业发展的新农村金库的精神理念相吻合。历史上,农村是底层民众的基本生活场所,底层民众都以一定地域内的土地为基本的生产手段,在耕种时必然发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前述的“互助”制度或村庄内的多种“契”以及“乡约”就是这种合作生产方式的一种非正规的制度化安排。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