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宋洪远:我国同步推进“三化”面临的挑战 返回首页

宋洪远:我国同步推进“三化”面临的挑战

时间:2012-06-27 16:37来源: 作者:收藏

  我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同步推进“三化”发展的着力点。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实现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

  一、我国“三化”发展的状况及其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加快了发展轻工业,使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进入新世纪,重工业发展再次提速,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2010年,按当年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500美元,工业GDP比重为40.1%,2008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56.1%,201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71.3%。根据国际经验判断,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见表1)。

宋洪远:我国同步推进“三化”面临的挑战

  (二)城镇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提高到1960年的19.7%,之后城镇化陷入停滞甚至有所倒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再度启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呈加快发展态势。2000~20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7个百分点,比1978~2000年的平均速度提高了65%。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9.95%。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城镇人口超过30%后,城镇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城镇人口在50%前后的一段时期发展最快,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城镇人口超过70%以后才会趋缓。根据国际经验判断,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三)农业现代化已进入成长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启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1978~201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7%提高到52%,农产品商品率由40.5%提高到84.3%,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由不足20%提高到52%。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了农业产值比重、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产品商品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6项指标,作为判断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根据2010年主要指标值综合判断,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总体上正处在成长阶段(见表2)。

宋洪远:我国同步推进“三化”面临的挑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面临的挑战

  (一)当前“三化”发展不同步存在的问题

  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要求看,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不仅是当前“三化”发展的突出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三化”发展不同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结构转换看,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虽然都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就业比重的下降慢于产业比重的下降。2010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1%,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6.7%,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值为26.6个百分点(见表3)。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把大量人口留在农村,把大量劳动力留在农业,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难以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城镇化进程。

宋洪远:我国同步推进“三化”面临的挑战

  2.从工农关系看,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一般保持在2∶1左右。2000~2010年,我国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之比为2.7∶〖KG-*2〗1,高于合理范围。1990年以来,尽管我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2010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已达第一产业的5.8倍,比20世纪90年代初期扩大了35.5%(见表4)。工农业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农业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削弱了工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宋洪远:我国同步推进“三化”面临的挑战

  3.从城乡关系看,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城镇化,城乡收入消费差距持续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见图1)。如果计入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同时剔除农民收入中不能转化为消费的部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在5倍以上。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差距已达3.1倍(见图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比城镇居民高出5.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市场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一直是影响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差别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宋洪远:我国同步推进“三化”面临的挑战

  资料来源:197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1: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比值

  (二)推进“三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尽管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步推进“三化”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1.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我国工业重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提高(见图2)。随着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工业资本密集程度快速提高,单位资本带动就业的能力快速下降。快速推进的重型工业化将会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宋洪远:我国同步推进“三化”面临的挑战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2009、201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建国以来我国重工业产值比重

  2.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城镇化快速推进也产生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2010年,我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78.5%,但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只增加了45.9%(见图3)。二是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突出。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6.69亿,其中跨乡镇外出的农民工为1.64亿,他们既没有城市户口,又没有稳定住房,也没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仍处于“候鸟式”迁移状态。三是城市布局和形态不合理。资源要素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建设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和外部形象,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并未相应提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城镇的聚集和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带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释放。

宋洪远:我国同步推进“三化”面临的挑战  

资料来源:2001~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3: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面积变化与人口变化

  3.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也已进入成长期,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依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土地、淡水资源日趋紧张和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二是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素质结构问题日益凸显,现代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不足问题逐步显现;四是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五是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加速从农业和农村向工业和城市流动,严重削弱了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能力;六是分散经营下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现代化滞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不仅会削弱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甚至会造成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难以为继。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