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999年,我国提前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将伴随整个21世纪;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仍然是影响我国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既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在“三农”问题并未有效解决、城镇化水平还相当低的情况下发生的,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过程相比,具有自身特点,给我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倒置严重,经济发展及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农村地区面临贫困落后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二是区域差别极大,不同地区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所处的阶段、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为国家统筹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了难度。因而,深入研究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不仅对我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基础意义,且对21世纪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启示作用。
基于此,2011年5月至10月份,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分别赴湖北省罗田县、公安县、钟祥市、洪湖市、鄂州市、沙洋县、咸丰县、孝感市等8县市开展老年人“百村万户”调查,获取了大量关于湖北省老龄化与养老状况的一手资料,结合大规模的数据统计分析,在准确描述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区域差别的基础上,解释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现状与分布特征,并预测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趋势,以此提出对策。
一、老龄化已成为制约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
(一)老龄人口规模巨大,农村老龄化程度快速强化。以湖北省为例,2000年和2005年两次人口普查反映:2000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为10.12%,2005年则增加到14.5%,基本上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00年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接近360万,而2005年则迅速上升至600万左右;随着50年代和60年代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的老年人相继进入老年,2010年以后我国农村老龄化趋势将加速凸显。
(二)进入老年意味着生活质量下降。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所有60岁以上老人而言,子女给钱的情况大致占20%,子女不给钱的要占80%;而在那些给钱的子女当中,给的钱在100元以下的占30%,300元以下的占57%。这反映了两个情况:一是农村当前能够劳动的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获得一些零花钱;二是老年人失去劳动力能力之后,子女给的钱很少。由于老年人中年积累的财富都已经投资到子女成家立业的事情上,当子代的反馈乏力时,老年人陷入贫困是必然现象。
(三)农村养老困境引发的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已经成为严重社会问题。自杀成为不少老年人陷入养老困境后的归宿。我们在江汉平原地区收集到了近30年来共计129例老年人自杀死亡案例,年均自杀死亡率为581.08/100 000,这一数字远高于全国老年人自杀率,全国农村老年人口年均自杀率大约为45.34/100 000,同时老年人的自杀率又要远远高于低龄人群的自杀率。在江汉平原农村调研时,不止一位农民向我们保证,近几年来至少有30-40%的老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很多老人说,他们已经做好了自杀的准备,只等“恰当”的时机到来。
二、家庭养老功能日益脆弱
(一)代际关系与老年生活压力
一般而言,农民的人生意义寄托在家庭当中,一个负责任的农民一生要完成5件大事:生儿育女、盖房、儿女的婚事、抱孙子、赡养父母。只有完成这五件大事,才算完成人生任务,没有缺憾。正是因为“为子女成家立业操心是父母必须完成的人生任务”,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普遍面临的结婚、养子、买房等各种货币压力往往转嫁到父母身上,“啃老”越来越普遍,社会外部的压力转至家庭内部来消化,这种压力突出地体现在老年父母的身上,“现在做父母的辛苦,做爷爷奶奶的更辛苦”。
1.自80年代以来,农村结婚时的彩礼成本快速上涨,结婚的彩礼压力日益增大,结婚越来越成为一种“高成本消费”。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复兴的彩礼与婚姻成本日益提升,特别是2000年以后,儿子结婚时的彩礼成本急速增加。我们在农村调研中发现,这种现象全国普遍存在。而快速上升的彩礼成本通过代际关系转移到父母身上。
图2显示,儿子结婚时彩礼中有绝大部分转嫁到父母身上。而子女的婚姻成本越高,父母的支出压力越大,父母为自己养老积累资源的空间越小;儿子结婚时往往财力不足,为了完成人生任务,父母不惜借债来为儿子完成婚姻大事,很多父母在完成子女的婚事之后,步入老年时依然负债累累。
2.父母为儿子结婚操心,除了要准备彩礼之外,还往往要为儿子准备一栋像样的新房。农村女孩现在谈婚论嫁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有房子,没有房子是让媒人也感到很尴尬的事情。我们所调查的老年人子女当中(见表1),有23%的子女在结婚时要建新房,而自9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比如在2000-2004年期间,结婚建新房所占比例已经高达23.4%,而到了2005-2011年,结婚建新房的比例则高达33.6%。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青年子女结婚时需要建新房,另一方面,这些建房费用往往由父母准备,至少父母要准备其中的绝大部分。为儿子成家立业准备建房费用,对父母构成了巨大压力,特别是随着农村建筑人工、建筑材料、装修材料的大幅度提升,为婚姻建房需要支付的费用日渐增加。我们统计了80年代以来那些子女结婚时建了房子,其中父母为儿子建房的费用支出情况。
图3显示:2000年儿子结婚建房时父母资助的费用很稀少,而自2000年以来则快速上涨:比彩礼的3、4万元更猛烈的是,2005年以后,父母资助儿子建房的三分位值接近5万,高则达10万以上。为儿子成家对父母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费用支出,而且自2005年以来快速上涨。而根据我们的调查经验,最近几年又有新的动向: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当代,越来越多的农村姑娘要求对方在县城或镇上有一套新房,这已经越来越成为很多农村女孩谈论对象的条件。根据我们在鄂州农村的调研,这笔费用一般在15万左右,对农村父母而言,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几乎是需要耗尽终生的财富积累才能够完成的事情。脆弱的代际关系能否支撑起这样的挑战,农村的父母能否经历这样的压力考验,是我们讨论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家庭养老简单化
我们在农村的经验调研以及数据统计都反映:农村养老目前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养老简单化。
1.养老简单化首先表现为从“经济支持、生活呵护、精神慰藉”三位一体的养老标准到只有物质养老。老人认为儿子压力大,不该向儿子提出过多的养老要求;儿子认为父母能自己劳动就自己劳动,实在是病了或者是不能动才开始养老。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两代人对养老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父母对养老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听天由命;而子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养老很淡薄,两代人在养老的态度上被群众形象的概括为“父母对儿子是大爱无声,儿子对父母是精打细算”。
现在年轻人对赡养问题看得太淡薄,一般有两种理由,一种是不是理由的理由,另一种是不道德的理由。不是理由的理由,认为自己太忙,或者说是自己的压力大,孩子、建房子的压力大,“我自己都忙得焦头烂额,老人顾不过来”。群众把这种养老的态度称为不是理由的理由,因为真正赡养老人并不需要多少投入,真正老人吃饭、生活,一个老人每个月100块钱就够了,一个老人一年1200元,两个老人就是2400元,年轻人在外面一个月的工资就够了。没有道德的理由是认为父母太无能了,在自己小的时候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经济条件。在不愿意养老的人群中,这是主要的理由。
2.养老简单化还表现为老年人自养时间在延长,子女养老时间日益缩短。我们在农村调查时,老年人经常反映的就是“农民就是活到老,干到老”,农村主导的养老观念也是只有父母不能动弹时儿子才开始养老。随着农村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延长,特别是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自养的时间也在延长。图4显示,60-65岁的老年人有70%左右仍然在干活;而在70岁我们可以看到有30%的老年人参加农业生产活动。由此可知:农村老年人的情况是,只有自己能劳动,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只要还能动弹,就要参加农业劳动,很多老年人基本上是天天都参加劳动。
儿子养老的时间在日益缩短。我们这次在鄂州调研时,收集了本地2009-2011年死亡的老年人,专门统计儿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养老、从开始养老到老人去世这段时间的长度,也就是计算儿子真正赡养老年人的时间。结果发现,从儿子开始养老人到老人去世,一般时间不长,也就是说儿子真正开始赡养父母的时间并不长。正是因为农村赡养父母的年龄都比较晚,所以从儿子开始赡养父母到父母去世,养老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根据我们在鄂州调查的最近去世30名老人的情况来看,儿子从赡养老人到老人去世,平均的时间跨度只有4.7年左右。实际上很多老人特别是男性老人在儿子还没有开始养老之前就已经去世了,去世之前一直是自养。
3.农村养老简单化的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老年人“有饭吃、缺钱花”。农村养老主要是给粮食,子女给钱的比较少,给的水平一般也比较低。统计显示,对于所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子女不给钱的所占比重为88.1%,子女不给礼品的比重为45.3%;有些子女即便给钱,但是给的钱数量极少,95%集中在一年400元以下。“子女养老主要是给粮食,能让老人吃饱饭就够了,还能怎样呢”,这是我们调查时一些群众反映的意见,也正因此,统计显示(见表2):有10.7%的老人反映现在是吃穿都不够,44.7%的老人则反映生活中吃穿够用,但是缺钱花。
4.养老简单化的一个后果就是,农民进入老年就意味着降低生活标准。现在农村养老的过程是这样:父母把子女的成家立业的任务都完成后,父母和儿子儿媳分家,分家之后在生产上就是各管各的,父母自己种田,到了自己不能继续种田的时候,把自己的田分给儿子,从这个时候儿子开始养老,平时给老人兑粮食,同时要给零花钱。现在给粮食都不是问题,而零花钱则是凭孝心,儿子不给老人也不会说,农村的老人顾面子,不会向儿子儿媳去讨零花钱。对于农村老人而言,养老方面比较好满足,只要有吃喝就行,在开支方面就要缩减了,经济来源少,消费少,因此进入老年就直接意味着生活标准的降低。根据我们在鄂州农村的调查,现在农村儿子愿意养老的占60%左右,还有一些不愿意养老,或者迫不得已养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养老,这其中媳妇是主要的干扰因素,特别是一些不富裕的家庭,因为条件比较差,家庭收入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养老了其他的就顾不上。年轻人不愿意养老,老年人就只有靠自己劳动。在自己能动的时候,哪怕是70多岁了,也不会去麻烦儿子,要儿子给养老钱,一般是自己不能动,或者是生了大病,儿子媳妇管管。
小结。农村父母为儿子成家立业操心需要为儿子准备彩礼与建房费用,这两笔支出基本上吸纳了农村父母在人生中年的绝大部分财富,在完成为儿子成家立业的任务之前,他们基本上难以为自己的晚年积累养老资源。而随着彩礼成本与建房费用等婚姻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为了完成人生任务,不得不对晚年进行透支,很多老年父母进入老年之后负债累累,为儿子结婚欠下的债务,在父母能动的时候由父母还,父母不能动的时候才开始由儿子还。随着农村婚姻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年轻人结婚时越来越多的要求到城镇买房,将会有更多的父母要在中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对老年的财富进行透支,进而造成养老方面的被动与困境。而当子女的养老观念日益淡薄、养老简单化之后,“进入老年就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下降”就成了必然。
(三)老年生活照料面临四层困境
1.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的现状。老人的生活支持、依靠谁?图5显示:无论是遇到困难,还是生活的主要依靠,配偶都是老年人主要的生活依靠者和生病时的照料者,因此老伴对于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尤为重要。
图5还显示:除了配偶之外,儿子、女儿也是老年人生活照料的重要提供者,而儿媳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微弱,这主要是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所导致的:妇女在家庭中作为媳妇的功能角色在弱化,而作为女儿的功能角色在强化,也就是说妇女出嫁之后,往往愿意在照料和呵护自己的亲生父母方面花费精力和心思,而对于婆家的公公婆婆,则因为他们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缺乏骨肉亲情,所以对于照顾公公婆婆缺乏积极性。我们在农村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农村的婆媳关系现在是“貌合神离”,尽管现在的媳妇和婆婆之间不像90年代以前那样存在很多的矛盾与纠纷,但这并不代表婆媳关系比以前改善了,而是说,婆媳之间的关系疏远了、冷淡了,越来越多地变成是一种“有距离的婆媳关系”。很多媳妇嫁到夫家时一个要求就是嫁过来之后就与男方父母分家,夫妻小两口单独过,这样公公婆婆和媳妇之间发生互动的情况就减少了,在生活中产生代际交换和建立感情的机会就少了,媳妇作为一个功能角色在婆家就这样慢慢淡化,这是图5显示老人生病时或需要帮助时,媳妇发挥作用的只有不到7%的比重,远远低于老伴、儿子和女儿的比重。
2.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面临的四方面的困境。随着农村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人口流动、代际分工、通婚圈等方便的重大变化,农村失能老年人与空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面临以下四方面的困境。
一是随着农村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延长,丧偶老人逐渐增多,来自老伴的照料成为问题。我们对此问题已经做过分析,结论是说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老年丧偶的问题,受此伤害最深的是农村女性老年人,因为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老年人要长。
二是人口流动、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儿子儿媳花时间照料父母的机会成本在急剧增加,来自儿子儿媳的生活照料日益显得奢侈和不太现实。农村老年人的儿子儿媳基本上外出务工,随着年轻人劳动力价格增加,照料父母的机会成本日益提高,耽误务工时间回家照料老年人成本太高,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老年父母孤独度过晚年生活,对老人难以有效照料。
三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农村独子家庭增多,子女数量大规模减少,特别是对于很多双独婚姻而言,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更是成为问题。我们发现,子女结构对养老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子女的数量一方面会影响老年人的人生任务与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子女又是老年人物质供给与生活照料的重要来源。图6显示:我国的老年人日益面临从多子养老到独子养老的格局,通过比较60-90岁各个年龄区间的老年人的子女数量和子女结构,我们发现60-70岁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子女数量要明显低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随着老龄化形势的发展,新增老年人子女数量会日益减少,这主要是70年代末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从多子养老到独子养老,从多子女养老到独生子女养老,从儿子养老到女儿养老将使农村养老面临的新形势。
四是农村婚姻圈日益扩大,使得来自女儿的照料变得越来越困难。图5显示:来自女儿的照料与劳务支持原本对很多老年人很重要,“女儿在赡养父母方面比儿子更贴心、更细心”。当农村通婚圈还比较小的时候,比如很多女儿就嫁在本村或周围的村庄,这样女儿过来照料一下父母是很方便的,我们在农村调研时,发现经常有女儿回家给父母洗洗衣服、打扫卫生、干农活、帮父母洗洗头等等。女儿对父母的生活照料在通婚圈很小(比如说村内通婚比较普遍)的情况时是成立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图5显示:来自女儿的照料与来自儿子的照料几乎相当。
然而自打工经济兴起以来,农村的通婚圈日益扩大,女儿外嫁越来越普遍,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少跨省婚姻。婚姻圈的扩大,来自女儿的照料变得越来越困难。表3显示:湖北省在60年代,女儿嫁到外县的婚姻所占比重只有4.8%左右,而在2005-2011年间,女儿嫁到外县或以上的比重已经高达39.4%。婚姻圈的这种变动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影响巨大: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来自女儿的生活照料和帮助会日益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