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网上拜年,电脑那一边,老家二哥家里面装修一新,宽敞明亮的房屋,雪白的墙,现代化的家具,还有一个小院,种花种菜,生活惬意,不亚于富豪们的别墅享受。二哥仅仅是老家一个普通的人家,虽然没有建楼,但是,住房早已经实现小康。今年收入每亩4000多元,种的是辣椒和麦子两茬。电脑上面,二哥一脸的满足。
但是,提到老家现在的情况的时候,二哥话语当中隐约有点担忧。据说离村庄不远的地方正在集中盖楼,几个庄子后面都要搬到那里去。
这实际上就是媒体报道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单家独户式的农业生产难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抗衡,迟早要改革,城镇化也是农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看看我们许多地方,只有村民都上楼了,土地集中连篇集约化生产了,农业现代化也就不远了,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新农村建设也就水到渠成了。
然而,一个问题必须明确,那就是这种“三化”的发展,不应该一刀切地出现村庄的灭失现象,同时,这种建设与贫困帮扶搬迁,政府投资建房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不是一个问题,搬迁后,群众的住房条件不是改善了,有些还可能降低了,同时,这种搬迁很可能给今后农民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消灭村庄并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不能够打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去消灭村庄,否则,我们将承担巨大的代价,不仅实现不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而且,可能因此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曾经的乡土中国,在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过程当中,既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也不能坐等机会的到来。这个过程是一个伟大的浴火重生的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但是,却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过程。决不能有走到哪里算哪里的碰运气心理。这其中,中国原有的村庄社会的转变,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思维、制度文化伦理等等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深层内涵。简单地并村建楼,坐视村庄的灭失,可能既失去了我们原来的传统,同时,又没有学到别人的精髓,最后,就仅仅是实践了一把老祖宗发明的那个成语---邯郸学步。这却是应该值得我们在推广并村集中统一建设当中的关键性的问题。
不论是从文化传统还是从社会功能方面而言,都不应该人为地区过分强制推行什么消灭村庄行动。
不要简单地把村庄等同于农村,更不要简单地把农村等同于落后,把村庄等同于落后!落后是要改革的,但是,这种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更不是从领导者的角度去替农民做主,不是从市民的角度去改变农民,那样,必然导致扛着锄头牵着牛要去坐电梯的现象发生。
无论从生态文明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这种一刀切的强制型推广模式,都是要不得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因为,一旦我们亲手将农村大地的上一个个村庄夷为耕地的时候,耕地是增加了,但是,人们之间的千百年以来维系的各种复杂的关系将因此而不存在。人们的生活习惯将会被改变,要知道,短时间内改变一大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一件巨大的工程,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的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的,至少,目前我们全面推广这种模式是不切实际的。
面对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我们相关部门决不能搞那种三拍决策(拍脑门、拍胸脯、拍屁股),不能够搞短期行为,而是真正要以百年大计来统筹规划,而且,还要真正体现出规划的科学性、先导性,决不能一个领导一个调,下个领导再创造。那样不仅将祸国殃民,而且,会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被激化,好心办祸事。
我们的村庄不应该被一刀切地消灭。即便我们已经具备了给农民统一建楼房的物质能力,但是,我们在农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面,依然不能够越厨代庖地去为其做主。目前,农村社会发展现状,村庄的存在还有其必然性。
首先,村庄的社会功能。目前,农村村庄的社会组织功能、社会救济功能等社会功能依然存在。如果我们社会职能依然不健全,农民,简单地将农民集中到一起居住,必然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以至于影响到社区的稳定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在集中农民之前,就应该探讨研究的课题。而绝不是走到哪里算哪里,到跟前在找厕所。
其次,村庄的生态功能。每一个村庄都经过历史的淘汰,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其中,中国农村村庄的生态功能不可没,这一点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第三,村庄的经济功能。每一个农村都应该有自身的经济定位。目前,一些农村之所以出现农产品过山车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定位出现了错误,或者是相关职能部门失职渎职,或者是瞎指挥,导致了村庄经济功能自身定位出现紊乱错误。一个村庄的消失必然带来整个地区经济功能的变动,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阶段,这种村庄的消失并不一定带给人们的都是幸运。
第四,村庄的文化功能。除了自然环境影响以外,村庄的文化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村庄已经在哪里存在了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些村庄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底蕴不是人为地去存废的,但是,如果大面积短时间内进行并村活动,那么,短期行为和政绩观,将给这些古老的的村庄带来灭顶之灾,随着古老村庄的消逝,一些文化传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五,村庄的继承功能。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品格。当一个长久的连自己都不记得多大岁数的村庄,延续它都已经成为困难,如果在加上人为地毁灭,那么,就等于人为自己掐断了村庄的这种继承传续的功能。当一种传承被人为短时间内中断后,再想承续起来,那就无异于自毁手足的弄虚作假了。
第六,村庄的考古功能。每一个村庄就是一个考古圣殿。许多历史信息都存在于这些村庄的角角落落。当我们开始大规模的一厢情愿的甚至是短视的消灭村庄行动的时候,村庄身上所附有的这些历史信息就将灭失殆尽。
毋庸置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最为经济的的一种模式。但是,目前,这仅仅是书本上的一种模式,要想将这种模式变成现实,不仅需要我们的勇气,更需要我们的智慧。需要加大前期的理论先导作用,加大调研,认真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采纳其合理建议,而不是脑袋一热就下达建设指,列入政绩进行考核,其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面对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大调研力度。要做到理论先行,而不是摸到哪里是哪里的众人摸象。面对城镇化这样涉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大事,前期的理论调研是不可少的。这种理论调研是要做大量前期的艰苦的乡村调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出的可写论断,而不是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地高调纸上谈兵。是要大量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建议,是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源于实际但高于实际,同时更要实事求是征得基层干群真心拥护支持的科学发展,清醒决策;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集中体现,而不是简单地经济发展一家之言。
二是加大科学规划力度。面对目前农村社会发展,基层组织更多的应该是加大科学的规划力度,使规划具有科学的先导性,而不是拍脑门的一任一个花样的临时决策。并村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首先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至少,住宅区规划应该到位,围绕着住宅区的服务功能建设应该逐渐到位,如此,才能够形成一种健康的导向作用。一农村村民建房而言,至少给农村村民一个准备的时间,从现在开始,农民在建房过程当中就注意到了与大的乡村规划相协调,而不是去花冤枉钱。目前,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了,但是,也经不起不断地建房折腾。农民刚刚倾注毕生精力建起来可以管长远的住房,仅仅是一纸命令就要被销毁,即便是能够补偿得令农民满意,这也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行为,对于全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利。
三是加大相关配套服务力度。农民也想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但是,这个前提是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当农民还是原来那种日出而作,日落牛羊鸡鸭满院的生产方式的生活,你就别指望那种建栋楼就能够提高其生活方式改变其思维方式,否则,不是严重官僚主义就是幼稚得可以。对就村庄的改造,更多的是要加强农村相关配套服务的力度。目前,农村公益服务设施严重不到位,服务质量差,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应该是农村城镇建设需要先行的环节。当农村村庄转化为城镇社区的时候,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从里到外的本质的变革。无论是从社会管理,还是从司法服务、经济发展、各种公共设施建设服务,都需要有一个质的飞跃,一种全新的理念,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服务不到位,你建那些楼房做什么用?可能对农民而言,还是一种累赘!甚至是一些豆腐渣工程的延续。
四是注重新建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决不能继续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应该继续那种先破坏后假冒的悲剧。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都不可能是千人一面一个模子扣出来的标准化作业产品,更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小区建设。广大农村有许多人文资源,这些都可能是我们后代子孙们赖以生活的金饭碗。我们既不能弃之如敝履,然后再大搞假冒伪劣的假景点、假文物、假古迹来自欺欺人,更不能以打倒牛鬼蛇神的手段去彻底灭失村庄的文化传承。这种改造是破坏,是典型的顾头不顾尾的鸵鸟战略,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五是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需要认真对待。农村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否则,千家万户的粗放式小生产如何能够扛得住千变万化的社会化大市场?生产资料的必要集中也是农业集约化生产的必然选择。然而,这种转变过程不是领导简单地拍脑门决策就能够实现得了的,也不是简单地列入年终考核就能够大跃进的,需要我们方方面面认真对待。更重要的是要在充分尊重基层干部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促进问题的转化,做好各种前期服务,最终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目的。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从农民转市民到生产方式的改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不可马虎,即便是如果在耕地集中管理上面出现腐败问题,那么,整个模式就将出现严重的问题,最终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
六是真正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意愿。好的愿望如果实施的方式方法不科学,也会出现祸国殃民的结局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也是如此。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意愿,是否真正弄明白的群众的真实意愿。切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切忌脱离群众的好大喜功好高骛远行为。在农村城镇化过程当中,既不能当群众的尾巴,更不能揠苗助长,脱离实际大搞政绩工程。各地情况不一样,更不能一刀切地搞一个模式,甚至采取纳入政绩考核的标准,将这种模式统一化,那样,将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灾难!
新农村建设不是新农村建房,更不是新农村随意地乱建。新农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科学与实践的结合经过历史的检验,而绝非是自说自话式的政绩考评!否则,随着一出出农村村庄的灭失,我们的文化传统将会随之灭失,虽然可能解决一点眼前的问题,但是,却可能产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来。
这绝非危言耸听!否则,我们必然意味村庄的消失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沉重代价!
作者:朱新峰
作者介绍:新疆青河县人大教科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