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深入推进,今年以来,农村空心化成为了热点问题,挑动着国人紧绷的神经。农村空心化集中表现为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出现和存在,既给我们党委政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任务,也为我们后发地区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平台。本文以笔者挂职的枣林镇为例,通过下村入户走访调研和处理问题积累的经验,对农村空心化问题作一简要梳理。
一、农村出现“四化”
少小无奈离家,只把妻儿留下,夕阳西下,换来一头白发。这是中国农村空心化的真实写照。
1、村庄空心化。国内外工业发展史表明,农村必须经历一个阵痛和蜕变,在此过程中,既有农村人口的减少,也有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既促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由于国内人口较少、外部市场需求旺盛等有利因素,可以转移城镇化带来的压力,相继度过了这个阶段。而我国由于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工业化程度较低,城镇化压力较大,城镇容纳能力有限,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困难重重,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城乡发展差距的拉大。城镇越来越繁华,农村越来越凋零,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以枣林镇为例,户籍人口18000人,但是除去在城里买房和常年在外打工的人,现在农村居住人口不到一半,如清溪沟村,户籍人口为2016人,现有人口仅950人左右,大部分房屋空置,没有人看守,80年代充满生机的农村已经不复存在,成为永远的记忆。
2、农民老龄化。随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深入推进,农村人口减少是必然趋势,可以促进工业化健康发展和城镇化深入推进,尤其是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需要解放出来,才能够使农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农村人口减少的同时,农村常驻人口却越来越不容乐观,整体来看,农村人口多老弱病残者,也就是386199部队。从我下村入户以及在公共服务中心接待的办事群众来看,基本上是以老人居多,尤其是赶场天,场镇公共服务中心成了老年人聚会的地方,办医保、劳保、社保以及领取补助救济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牌坊梁村,现有人口1345人,适龄劳动力890人,450余人外出打工,仅有440人从事农业生产,而这部分人中,60岁以上的老人达320人,80岁以上的也多达50人,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常住人口,劳动能力和技术相对薄弱。更不容乐观的是因病因残致穷的人口在农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镇残联统计的残疾人口情况可以看出,枣林镇目前有600多因病因残致穷的人口,需要政府给予深入且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3、农业副业化。目前,虽然农民收入在不断增加,但是农民种地收入比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农业越来越副业化,导致了农村土地的不断撂荒,老一辈人辛辛苦苦开辟出来的山地早已被遗弃,甚至一些良田也无人耕种,使占中国粮食供应半壁江山的农村土地急剧减少。当前,一方面农民的粮食仅够自给,农民传统的存粮习惯也已打破,农户家庭储粮量在锐减,另一方面,种粮已经没有效益可谈,种粮农民已经很少,种粮技术已经退化。目前,每亩土地的刚性成本在700元左右,每亩土地的毛收入在1200元左右,加上每亩不到150元的政府补贴,扣除全部成本后,每亩土地的收入也就在600到650元之间,种两亩土地也才挣1300元左右,还不如在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多,所以,许多农民抛弃土地,远走他乡,而且以市外居多,寻找出路。
4、学校边缘化。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学校的凋敝不可避免,由于农村适龄儿童的锐减,任课教师的流失,一些村小逐渐被取消,大都成为了危旧房,即使是较大的村庄也面临着生源不足的窘态。枣林山区居多,道路交通不方便,很多村小已取消,即使还在运行的村小,学生数量少,多的也不过二十人,少的只有10个人左右,大部分是混编在一起上课,甚至还有一些先天性疾病患儿,无人照顾,只能呆在村小里,村小教师多的不过两人,少的只有1人,身兼数职,至于教学质量,根本无从谈起,文明传承作用甚微。
农村空心化导致“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成本上升、动力不足,影响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制约了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部署。
二、导致农村空心化的原因
为什么农村变得如此凋零?为什么农民明知无法在城市居住却想方设法往城里跑?为什么农业增收乏力?为什么农村空心化如此严重?原因在于农业收入荒、农村家庭荒、农民技能荒。
1、农业收入荒,留不住青壮年劳动力。九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一号文件支持“三农”,不可谓力度不大,纵向比,农民增收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去年的6977元,增收达到166%,但这主要是打工收入,由于粮食收购价格偏低、种粮成本加大、自然灾害影响等原因,种粮收入占比却不断下降,有些村已经降到了11%左右。农民种地不挣钱的怪圈仍然没能打破,村里种地一年不如城里打工一月的真理流传乡里,从升学无门外出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到在家务农几十年终于幡然醒悟的50、60后,从只是男劳动力外出挣钱到如今全家齐上阵,外出务工的阵容越来越加强大。这些抛弃耕种了几十年庄稼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们,也想守望故土,希望和妻儿老小团聚,只是守望意味着贫穷,没有经济来源,年轻人如何去结婚生子,成年人如何去支付孩子的学费,进而如何去过有体面的生活。如今农村剩下的仅有的几个相对年轻的劳动力,要么是在场镇上做点小买卖,勉强糊口;要么是跑运输,填补家用;要么是当村两委干部,无奈选择;其他的,统统被融入了城市的大熔炉。
2、农村家庭荒,融不进打工及外来人口。历史上,中国的农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无论是承担文明传承的乡村私塾,还是起到村规民约作用的乡绅文化,以及无数告老还乡的各级官员,都使农村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如今的农村,由于缺乏吸引力,逐渐被边缘化,那些从小离开农村追随父母在外的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无法在城市生存也不愿回农村,因为出现了社会关系荒,有从熟人社会进入半熟人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社会的感觉;那些被派往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和驻村干部也很少呆在农村,由于这些新鲜血液无法流进来,当前农村除了田野里生长的野草、山坡上布满了挺拔的树木、村道上零零星星的家禽、田地里偶尔忙活的老人们、较大村庄里仅有的几十个学童、外出挣钱盖起来的空房子,还剩下了什么?剩下的是守望的眼神、农村的凄凉、未来的创伤、横亘在眼前的鸿沟,以及几十年后更多的留守老人。
3、农民技能荒,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在国外,从事农业是很正常的,不但很多农民有高学历,而且收入也颇高,如美国有20%的农民为大学学历,即使不能够升入大学的农村青少年,也都普遍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农民职业教育。但在我国,农民一词似乎从来就不受欢迎,从“没出息的人当农民”的根深蒂固的观点,到鲤鱼跳龙门跳出农村的教育理念,都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仍以升大学为主,没有针对农业生产的技能教育,而近几年的现实是,农村学生升学率呈现下降趋势,大部分农村孩子高中毕业后流向社会,由于“离农化”的教育理念,这部分新生代农民不会回农村务农,更不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去种地,而是愿意留在城市里,渴望着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因此,如果不能够激活年轻人的土地热情,如果不能够解决谁来种地的困局,农村没落的趋势将无法改变,农村空心化将成为必然。
三、解决农村空心化的建议
解决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不但要思想上重视,还需要制度上完善,更需要政策上抓落实、配套上要跟进。
1、盘活土地,在提高农业效益上添举措。一直以来,农村散户供应着中国50%以上的粮食,在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种粮养家成为空想,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散户经营步履维艰、效益锐减。如何弥补散户经营将要造成的空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只有把荒废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附加值。一方面,转变“农业没发展、农民没出息、农村没出路”的错误观念,重树农业的形象,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对有志于回村务农的农村青年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使他们成为种养殖大户;另一方面推动回乡创业,引进业主,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规模化经营,既提高了生产能力,又解决了就业问题。
2、增加收入,在提高粮食价格上下功夫。中央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力度不可谓不大,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到农资综合直补,应有尽有,但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不高,原因何在?就在于中央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不够,对农民帮助有限,目前,每亩土地的综合补贴最高不过140元,有些地区甚至更少,无法扭转种地不挣钱的局面。当前,我国可以学习西方国家进行农业直补,如欧盟国家每个农户每年获得政府补贴达15万元人民币,其收入的40%来自政府补贴,美国更是高达47%。我国每年中央政府的农业补贴总额也不低,以2011年为例,中央2011年财政对三农的支出高达29342亿元,支持农业生产支出10393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439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16240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1270亿元。而这些钱真正直接用到种粮农民身上的却很少,只有不到140元,所以完全可以进行政策调整,把其中一部分钱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民身上来,如果使每斤粮食收购价提高一元,然后再以平价在市场上出售,也只是需要5000亿的财政资金,中央完全有能力承担得起。
3、解决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见实效。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必然要经历一个阵痛,只有坚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一方面,农村空心化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当前我市工业化程度比较低,可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只有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载体,促进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实现朝发夕至的生活模式,才能够减缓农村空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容纳人口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村人口可以就近迁入市、县、重点镇和中心村,人口外迁后的农村可以把土地整理出来,一部分土地用以产业化经营,增加粮食产量,另一部分土地用于增减挂钩,在解决我市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同时,村集体可以取得一部分收入,用以改修道路、堰塘等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4、提升品质,在巴山新居建设上找出路。巴中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区,农村居住条件受自然、交通等因素影响,相对不便,致使许多年轻人纷纷离乡远行。目前,巴中正在推进巴山新居建设,这是一项解决老区百姓生产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可以大大改善山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尤其是具有川东北特色的别墅群,不但使本地群众陆续回巢,也将会使众多外地人心生向往,提升新居的人气,解决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来源与定居问题,使农村不再空心化。从枣林镇政府的实践情况来看,目前,巴山新居工程深受群众欢迎,三百多套已售大半,因为,一方面,巴山新居工程质量有保证,配套设施完善,生产生活方便,另一方面,价格相对合理,基本上是以成本价出售,同时,资金方面采取了政府出一点、银行贷一点、集体补一点、农民掏一点的“四个一点”模式,减轻了群众的资金压力,解决了进驻巴山新居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