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感动的泪水
——大方县驻村干部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纪实
“星河,听我的诉说/星河,我是那遥远的一颗/你闪烁天际,我摇曳角落/你陪伴曼妙宇宙的皎洁,我守候驻守偏远村庄的承诺/柔弱的躁动,被目濡的勤劳震撼,夺我泪落。”一次夜访,谢雨石写下这首小诗,表达着驻村日子的执著坚守、无怨无悔。从家门、校门、机关门进入“农门”,大方县投资促进局80后干部谢雨石驻村伊始意气风发,却碰了一鼻子灰。他被骂过发“神经病”,边呕边抓大粪捏营养坨,为乡亲们当“跑腿”,忍受夜晚独对孤灯的寂寞。挺过艰苦的历练,他找到了服务百姓的“密码”。
曾几何时,驻村干部因作风不实,身不来心不入,被称为“水上皮球”:“上级部门从上往下看,感觉皮球已经在水里了;而基层群众从水里往上看,皮球还是浮在水上,并没有沉下去。”如今,“水上皮球”现象在大方县被驻村干部用实干苦干有效破解。
2012年12月21日,大方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抽派了540名干部组成106个驻村工作组,分赴全县106个重点行政村驻村帮扶。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让年轻干部主动请缨,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勇挑担子,展示出了“八仙过海”“九牛爬坡”比学赶超的驻村风采——
亮身份,亮承诺,细微之处见精神
从大方三元乡借调到县直机关党委才两月,30岁的女干部杨艳又被派到该县的省级一类贫困乡——星宿乡的棕树村驻村。她说,“当时孩子才一岁多,但组织的安排必须服从,只好狠心地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看。”
“我们总共有5名同志驻村。驻地没网络,手机信号差,购物没有市场。我们周一买来要吃的菜,经常周四菜就吃完,只好吃白稀饭。”杨艳说,村民们最初也不信任我们能办事。“我们将服务承诺事项和个人照片挂在村办公室前,一些群众就质疑:‘几个小年轻做得了什么事?’但我们想,大事也许做不了,但小事可以做。”
“88岁的苗族老人熊光英的低保存折丢失一年多了,我们跑派出所,跑民政,把补办的存折送到老人手里。农妇曾远琴想发展养殖,我们帮她落实小额贷款,送她防疫书籍,她已经喂了一头母猪和40多头肥猪。大寨、学堂、高坡三个村民组的自来水管断流多年,我们组织大家凑钱,协调把挖断的水管接上……”而让杨艳等引以为自豪的,是大家挨家挨户调查,分别为贫困户、外出人口、留守儿童、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妇女创业人才建立了信息档案,便于各级各部门开展扶贫——就是这些“小事”,让乡亲改变了对驻村干部的看法。
亮身份,亮承诺,真蹲实驻进基层,是对驻村工作的共同要求。驻下来后干什么,却成了年轻干部驻村伊始的共同难题。
“开始很茫然,不知工作从何抓起。”大方县财政局26岁的干部姜东虎被派驻羊场镇桶井村。他说,迷茫就向基层干部请教,往群众家中跑,终于领悟到,很多事情不跑不知道,年轻干部驻村,就是要肯跑:跑老百姓家,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需求;跑田间地头,看看能发展什么产业;跑县直单位,看能否争取到项目。跑动中,这位80后驻村干部不断兑现自己的承诺:帮助群众解决春耕中的困难,帮助当地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协助申请桶井村小坡组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小广场建设项目。
与同龄的姜东虎相比,派驻瓢井镇中寨村的大方县年轻干部谢雨石的驻村经历很“戏剧”。“单位领导找我谈话时,说:‘给你一个挑战性的工作,去不去?’我说:‘我最喜欢挑战!’”这位城里长大,工作不到一年的“三门”干部,面对陌生的“农门”,“初生牛犊不怕虎”,却接二连三“吃闷杯”,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
“我进村就打算以‘我身边的经济学’为题,办培训班,培养大家的市场经济观念。”谢雨石说,他在一名村干部的帮助下,预约了60多位老乡来听课,开课那天,只来了3个人,一个是那名村干部,一个是村办公室隔壁开百货店的大姐,一个是过路的群众。课没上成,还被群众说是发“神经病”。回忆当时的情景,谢雨石忍不住笑了起来。
“被骂‘神经病’的当晚,我睡不着。想自己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一来就想当‘老师’不行。往后走村串户,我对老百姓说,我是来学习的,请你们教我,有需要解决的事,能做的我绝不推辞。”谢雨石说,“但谦虚也会惹‘大麻烦’。”
谢雨石讲了个帮老乡捏营养坨的故事。“头晚,我走访王顺琴大姐家,主动问有什么事需要帮忙,王大姐说:‘这几天忙捏营养坨,人手不够,但你不会,帮不上。’我说:‘没问题,不会可以学。’第二天,我来到地里,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堆粪,不仅有猪粪、牛粪,而且还拌和着刚从厕所里挑出来的大小便。看着这一堆黑黄红交杂的“营养素”,我懵了,想打退堂鼓,但又答应过人家。看着我左右为难,王大姐忍住笑,熟练地抓起一团粪做了个示范。我只好硬着头皮,抓起粪便忍住呼吸边捏边呕,眼泪都噎出来了。过后,王大姐逢人便说‘小谢不错,吃得苦,下得烂,说话算数’。”
就这样,谢雨石渐渐找到了服务百姓的感觉:“养羊户杨凤祥养了200多只羊,羊生病只剩下50多只,愁得饭都吃不下。我从网上下载治羊病的资料给他,他的羊保住了,对我特别感谢。村里打工回来的年轻人爱找我聊天,探讨产业发展话题。我的市场经济培训班也正常开班,每个星期有一次,结合当地养殖业的发展情况,讲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好处,老乡们很欢迎。”
办实事,谋发展,身到心到找诀窍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人脉资源也不同,但只要有主人翁意识,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老百姓就认可你。”驻村干部徐佑刚感言。
徐佑刚是省委统战部一处处长,挂任大方县委副书记,专管驻村工作。来到大方那天,是今年2月27日,他直接赶往理化乡石牛村。送他的车子返程时,一群农民拦车:“乡政府、烟草部门和村民达成协议,一家出一点钱,把800米的通组路用水泥硬化,村民出的钱已经用完,乡政府和烟草部门的钱还没到位,你们是省里来的,要帮助解决。”
老百姓“盼发展”的行动,深深触动了徐佑刚。理化乡是省委统战部的帮扶联系点,徐佑刚和同事深入理化乡10个村1个居委会以及石牛村的11个村民组,广泛听取意见,协助编制了《省委统战部帮扶大方县理化乡同步建成2013—2016发展规划》,按照“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协调省直有关部门落实项目和资金,开展教育、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扶贫。
驻村工作无大小,一枝一叶总关情。驻村干部租住的是民房,当地8名村校教师同样也租住民房。徐佑刚寻思:“驻村干部最多住一年,怎么都熬得过去。教师工资不高,长期租房,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保证不了,怎么安心教书育人?”他通过协调毕节市教育局,调整了8套教师周转房在当地修建,并拨出10万元专款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与徐佑刚拥有省委统战部集团帮扶理化乡的人脉资源相比,来自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的驻村干部占武汉则是单枪匹马找路子。羊场镇是占武汉30年前的故乡,他来驻村是想做点事,然而,找资金要项目他没优势,他就挨家挨户走访,寻找办实事的窍门。
一个偶然的发现,促成占武汉在村里创办了播撒文明种子的“美丽小康班”。
占武汉在走访中遇上一个叫杨文菊的小女孩,家庭贫困,父母教育也不当,对读书没兴趣。占武汉于是每天下午4点半来到杨文菊家,为杨文菊补课、讲故事,与她的家人谈心。仅仅数月,杨文菊的父母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爷爷也改掉嗜酒的习惯,这名孩子学习兴趣和成绩明显提高,性格逐渐开朗。
消息传开,占武汉成了许多家长眼中的名师,纷纷领着孩子请“占老师”做家教。今年3月,一个由占武汉任“校长”兼教师,以贫困户子弟、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为主体的“美丽小康班”应时而生,教学内容为教孩子树立学习信心、懂得文明礼貌、帮助家长做事等,开课时间为下午5点到6点,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到现在的108人,学生年龄从6岁到16岁不等。“美丽小康班”因此搬了4次家,最后村两委研究把村会议室作为“临时教室”。
9月27日,记者在羊场镇羊场村采访,农妇勾文敏谈到孩子进“美丽小康班”后的进步时,激动得热泪流淌,话语哽咽。“我的孩子不再惹祸了”、“我的孩子不乱向我要钱,我晚上回家他会把饭菜做好等我”……家长们纷纷赞扬“美丽小康班”给家里带来了阳光。
火融冰,热暖冷,真情赢来鱼水情
大方黄泥塘镇眉井村办公楼前,记者看到了一块约半亩宽的菜地,地里种上了大白菜、青菜、麻叶菜等蔬菜。一打听,这是来自县离退休局的赵勇应等驻村干部种的。“这里的老百姓过去不种菜,吃菜都是到附近的乡场买。我们租用这块菜地种菜,一是可以送菜给五保老人吃,二是希望通过示范带动当地老百姓。”赵勇应说,开始时老百姓感到很“稀奇”,笑着问你几个驻村干部吃得了多少菜。等到我们的菜种出来后,大家恍然大悟,纷纷来要蔬菜种子,目前眉井村已有100多户种菜。
“如果不是村民们最初对我冷淡,我办实事的干劲或许不会这样大。”赵勇应说,“我就要做个样子给大家看。”
2012年12月25日,赵勇应等几名驻村干部背着背包来到了眉井村,有村民说:“咦,‘稀奇’了,眉井村从来没见过干部安营扎寨,怕是来镀金的。”面对群众的排斥,赵勇应主动上门拉家常,遇上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就去送上50元礼金,与村民们混个脸熟。大年除夕,眉井村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准备年饭时,村民们又感到“稀奇”了:20多天没回家的赵勇应背着大米、棉衣、棉被,去看望村里的3位五保老人,在场的村民终于感动了。
春节过后,赵勇应召开群众会,商量村里的发展,有村民出了“难题”:“我们这里石漠化严重,你能不能帮搞点经果林来栽?”会后,赵勇应跑到了县林业局协调了一批核桃苗和黄金梨,与村民们奋战了9个整天,种下了660亩经果林。
“我虽然带不了项目,但我可以帮助老百姓调整产业结构。”赵勇应说:“现在,老百姓都把我当自家人,修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发展养殖***等各种大事小事都找我商量。眉井村有4668人,现在又多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
与赵勇应如今在眉井村的“神气”相比,今年56岁的吴祥发在沙厂乡营华村得到的笑脸一点不少:“这里的老百姓都叫我老吴伯,我到街上走一趟,就能收到老百姓发来的10多支烟,以前的上访户高峰也被我动员写了入党申请书。”
吴祥发是大方县委宣传部驻沙厂乡营华村干部。“这是全县有名的上访村,修杭瑞高速公路时,由于施工方放炮让村民房屋受损,导致村民上访。我承担驻村的任务,不仅要化解上访户心中怨气,而且要落实好连户路和院坝‘两个硬化’、产业调整种植中药材等事情。”吴祥发说,既然组织安排,就要全身心投入。凭着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吴祥发在抓工作中会找重点,抓关键。“老吴伯到我们村后,一周时间就配齐了村里的九大组织,又及时召开村干部和群众会议,共同商量全村的整体规划。”村支书周黄鹏说,在吴祥发的主持下,营华村目前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规划了中药材种植区域和核桃、科技杨梅、乌骨鸡等种养业,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两个硬化”顺利实施,上访者主动息访,一门心思地找发家致富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