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采风 > 浙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经济“良性互动” 返回首页

浙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经济“良性互动”

时间:2013-10-30 08:34来源: 山东三农网作者:cym收藏
  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日前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召开。始于2003年的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受到各省市区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并成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先行者。
  十年来,浙江省持之以恒,在整治建设中坚持了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把科学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均等,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
  一、改善人居环境 拓宽整治内涵
  浙江省在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通过支农资金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作用,同时借助民营经济发达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多元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浙江把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作为村庄整治建设的突破口,同时不断丰富整治建设内容。
  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自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村里通过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村里筹资、社会捐助以及村集体出资,筹集资金三千多万元,实施了溪水河流整治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工程、村庄道路基础设施、居家建房配套四大工程。
  十年来,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为重点,浙江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积极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分拣、源头追溯、定点投放”的试点,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彻底清理露天粪坑,改造简易户厕,分类推行统一进厂处理、村域生态处理等污水处理办法,推进农村污水达标排放。初步建立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和政府主导、集体与农民共担的保洁经费筹措机制,推行“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常态保洁制度。
  针对初期“走过十几个垃圾村才见到一个新农村”的局面,浙江要求农村环境整治要“地毯式”推进,确保所有村庄“轮一遍”。十年来,全省每个县(市、区)每年要启动2-3个连线成片创建区块,努力从整体上提升村庄生活环境和农村水环境质量。目前,全省60%的乡镇开展了整乡整镇的环境整治。
  为满足农民的生态环境新要求,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把县域建成美丽景区,把沿线建成风景***,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把庭院建成精致小品。目前,全省已成功打造35个“美丽乡村”先进县、80条景观带和200多个特色精品村落。
  二、延伸公共服务 打破“二元”分割
  “‘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不光要整治村庄环境,更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让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农民市民同待遇。”浙江省农办主任章文彪说。
  浙江按照能落地、可实施和条上规划配套、块上规划衔接的要求,加强村庄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相互配套衔接,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农村的人口承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功能,努力做到规划全覆盖、要素全统筹、建设一盘棋。在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时,充分考虑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和教育、卫生、文化、娱乐、办公等设施,切实保障村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规划引领、都能相互补充、都可操作实施。
  村庄整治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那里。浙江把联网公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等众多项目与村庄整治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目前,全省实现等级公路、邮站、宽带等“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和农村用电“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5%,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
  十年来,浙江逐步建立农村的社区医院、邮局、阅览室等公共服务机构,曾经制约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短板”正在补齐。浙江逐渐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把中心村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基础平台,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科技推广、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向农村延伸,基本形成了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
  为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大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行动,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形式,每年送戏1万场、送电影14万场、送书籍60万册;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建设“四有”文化村2万多个。
  三、发展农村经济 增强“美村”动力
  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正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促的“村美民富”局面正在形成。浙江十年不懈的村庄整治建设,一大批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变成了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家园,农民在“生态收益”中培养了“生态自觉”,“村美民富”的长效机制渐次形成。
  从“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一开始,浙江就注重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投入到村庄环境整治、农家旅游开发等项目中。现在每年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中,有2/3主要来自工商企业,最开始社会资本主要是作为项目承包、代建而进入乡村环境整治的,但当农村环境变好后,社会资本的投入便和村庄持续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投入乡村环境整治和农家乐发展,借助工商资本的市场优势,打造“千村千面”、特色鲜明的魅力乡村,既让乡村美留得住,也让百姓富得久。养生经济、运动经济、文创经济、物业经济、商贸经济、劳务经济等一大批“美丽产业”异军突起。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8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再度领先的潜力正在形成。
  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认为,浙江的实践有多方面经验可供借鉴:一是强化党政主导。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一把手”工程;二是整合多方力量。把村庄整治建设作为党政机关工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的主要载体。三是尊重农民意愿。把村庄整治建设的话语权交给农民自己,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四是实行分类指导。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推进村庄整治建设的重要原则,尽可能避免大拆大建和重复建设,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记者王政)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