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吉林市家庭农场协会成立大会现场,舒兰市法特镇龙兴家庭农场董事长都兴海接受采访时的第一句话是“我办这个家庭农场时,关于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中央1号文件还没下来呢!”。都兴海是刚当选的吉林市家庭农场协会副会长。谈起创办家庭农场的原因,都兴海用了六个字:“兄弟情,顺天时。”
都兴海出生在法特镇法特村的一个普通的农家。他们共有兄弟六个,都兴海是老五。由于家里人口多,生活极其不易,所以,大哥都兴波很早就不上学了,与父亲一起扛起了家庭的重担。都兴海的脑海里总有一幅清晰画面:他13岁那年,当地雪来得早。为了抢收稻子,他们全家上阵,冒着雨雪在地里抢收。那天,由于干活时拉伤,大哥的手腕肿得厉害,颜色跟香肠一样了,可他仍坚持干活到深夜……都兴海说:“从小,我就拿大哥像父亲一样对待,我就想着长大后要多挣钱,回报几位哥哥,尤其是大哥!”
长大后,都兴海种过田,开过出租车,还养过鱼,帮父亲经营过一个粮食加工厂。他们兄弟几个中,大哥务农,家里还开了个小卖部;二哥都兴春做木匠;三哥都兴涛在砂厂干活,累伤了腰;四哥都兴龙在当地某商业银行工作;六弟都兴江当兵复员后,在青岛开了一家东北特产经销店。哥哥们的辛苦,弟弟们看在眼里,心里总想着为哥哥们做点什么。
2013年春节合家聚会时,见多识广的都兴龙提出了一个点子:“咱们三个当弟弟的,都过得还行。可三个哥哥稍差一些。老五种田还行,而现在舒兰大米的发展趋势非常好,我看,我们兄弟几个就合办一个家庭农场,由老五负责管理,六弟负责销售,如何?”这个提议得到了兄弟几个的一致同意。说干就干,哥儿几个集资300多万,买了3台高速插秧机、1台小六行插秧机以及一台大型收割机,流转了20多垧地,于2013年8月成立了龙兴家庭农场。当年,他们就获纯利十几万元。尝到甜头后,2014年,他们流转的土地达到110多垧。都兴海说,预计水稻全部卖完后,纯利将达到80多万……
1月30日,在龙兴家庭农场协会,白雪覆盖下,一个硕大的土堆犹如巨型馒头一样立在协会办公室门前。可能是看出记者眼中的不解,都兴海指着这个大土堆笑着解释:“这可不是垃圾,而是我为今年准备的水稻苗床土,有600多立方米。肥什么的他都拌好了,就等开春时育苗了。” 前来办事的法特村七社农民于振江接了一句话:“不是我夸这哥儿几个,实在是他们办事真讲!”于振江家的一块稻田与龙兴家庭农场流转的一块地共用一个池子,中间没有田埂。于振江说,这两年,肥、种子跟龙兴家庭农场一块买,便宜了不少。种地时,总是龙兴家庭农场抢先种,且超出中间好多行,收割时,却总是叮嘱他先收、不要收少了。都兴海则笑着说:“我们不跟身边的小户争利!多帮帮他们,是我们大户应该做的。”
大哥都兴波现在是家庭农场的后勤管理员。说起这些个事儿,他只是憨憨一笑:“我不会什么。主要是几个弟弟好,我们兄弟团结!”谈起将来,都兴海总结:“我们农民,无论是办家庭农场还是干其他活,一是要顺应国家大政,二是合则兴、抱团才能发展。”龙兴家庭农场承载着都家兄弟6个的梦想。他们的打算是,逐渐再多流转个上百垧地,争取将龙兴家庭农场办成吉林最出色的绿色大米生产基地之一,兄弟几个在致富的道路上携手向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