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来自安徽的吴方天凤和她的两个三胞胎姐妹过得特别开心。因为年后,她们便随着父母一起返回沈阳,继续就读于该市大东区小东二校。“孩子能就近在沈阳城里的学校读书,解决了我们悬在心里的大事儿!”吴方天凤的妈妈说。
在义务教育阶段,像吴方天凤一***的农民工子女,沈阳市有近5万人。2011年,这5万个孩子全部按“就近入学”原则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免交借读费、学杂费,享受到了“同城待遇”。2月1日,一直关注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沈阳市人大代表李军告诉笔者,这一变化,与2011年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沈阳市义务教育***例》(下称《***例》)中,特别增加了“保障农民工子女免试就近入学”等内容密不可分。
政策调节刚性不足实际执行常有偏差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沈阳市,2004年9月,便有了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关政策。沈阳市教育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进城农民子女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就近免试入学,区、县(市)教育局为农民工子女注册学籍,并与城市孩子混合编班等。
但是李军等市人大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因为缺乏刚性约束,沈阳也与其他城市一***,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存在“阳奉阴违”现象。代表们发现,一些公立学校为农民工子女上学设置的“门槛”比较高,如农民工子女需要提供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的证明,还要提供暂住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开具的借读的证明材料等。这些手续看似合理,但对农民工来说,办理这些手续,要花很多时间、***力和财力,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准备好这些材料。而如果没有这些材料,这些公办学校则可以“名正言顺”地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或收借读费。
代表们还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无法享受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农民工子女入学除了必须重新缴纳杂费和书本费外,有的学校还变***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承受不起的农民工子女被迫辍学和失学。
令不少农民工子女束手无策的,是部分公立学校因担心增加教学、管理和经济上的负担,常以“招生额度已满”拒收,这导致很多农民工子女求学无门。在沈阳打工的张明夫妇告诉笔者,前些年刚到沈阳时,“有的学校,门都进不去,话也说不上,根本没法儿知道哪些学校愿意收咱家孩子。”
人大立法采纳代表建议增加***款保障“同城待遇”
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牵动着沈阳市人大代表的心。
李军等代表曾提出“依法保护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教育”的建议。李军说:“同***是孩子,农民工子女如果不能享受同城待遇,在起跑线上遭遇不公平的话,那么一辈子都谈不到公平!”代表们认为,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漂泊到沈阳,因为父母居无定所、生活来源窘迫,他们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不管他们来自哪里,不管他们是否长期留在城市,他们应该和沈阳市的孩子一***拥有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代表们的建议引起了该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2009年,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始对此进行前期调研工作;2010年,沈阳市义务教育***例被列为立法预备项目;2011年,被列为该市人大立***式项目。
2011年6月底,该市人大常委会二审***例***案稿时,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何淑华、孙德英、赵春平在分组审议中提出了“城乡孩子就学要一视同仁,应把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试就近入学’写入***例稿中”的意见。8月底,***例***案三审时,***案稿新增加“区、县(市)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适龄子女免试就近入学”的内容。
“这一修改,既是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需要,也是社会管理的需要,更是民生的需要。”何淑华欣慰地说。
“出台的***例是刚性的,城里孩子能够享受的教育,农村孩子同***也能享受。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市人***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学锋表示,过去,市政府和***关部门通过政策调节手段,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就学的机会。现在,通过立法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的内容,其性质发生了变化。用政策调节,学校收不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是可以选择的,一些学校“阳奉阴违”的做法难免出现;但是一旦上升到法律,这就是制度、是义务、更是责任,应当做、也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
“人大立法保障农民工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权益,对政府来说,不仅是责任,更是推动其步入良性化、法制化轨道。我们学校倡导‘教师没有选择教育对象的权利,只有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的理念,保障所有孩子的受教育权,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小东二校校长李艳清说。
“同校学习”面临挑战多项措施消除心理障碍
“现在,孩子一到学校就能立刻上课,手续随后补办,只需提供户口本、居住证明、原籍在学证明,不需要任何借读费用。”三胞胎的妈妈薛秀娥高兴地说。
孩子们顺利入学了,但是能否很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呢***“农民工子女来自四面八方,由于城乡差异、家庭观念等因素,他们不能很快融入集体。我们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神需求,让‘小候鸟’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真正融入城市。”沈阳市砂山四校校长马淑惠说。
据了解,砂山四校在2000年招收第一批农民工子女入学时,农民工子女所占的比例是全校学生总数的40%,现在则是98%。对马淑惠来说,“从40%到98%”,既有一份自豪,也有一份无奈。自豪的是砂山四校实现了“接收一个农民工的孩子,托起一个家庭的明天”的想法。无奈的是本地生源越来越少。砂山四校不是只收农民工子女的专门学校,但沈阳本地孩子的家长却不愿意将孩子送来上学了。
对李艳清校长来说,同***面临着这种压力:学校招收的农民工子女越多,本地的孩子就越来越少,一至六年级的生源,2010年与2008年***比流失学生增加208人。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城市孩子家长有疑虑:与农民工子女同校,教学质量会不会受到影响***“城乡学生由于教育起点不同,一些城区学生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女一起学习,会影响学习进程和水平,转学或选择其他学校。”一些老师反映。笔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农民工的孩子也表示不想去没有“同伴”的学校,“压力大,难交流,怕和老师、城里的同学说话。”
“***例的出台为逐步消除这种‘无奈和压力’提供了******,将推动学校真正重视加强农民工子女“文化融入性”教育,为孩子们融入城市、融入学校搭建平台。”杨学锋说。
事实上,沈阳已经开始这***做。2010年,沈阳市投入2亿余元,对200所办学规模大、接收能力强、农民工子女比例超过30%的学校进行重点改造;对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的200名校长、100名副校长和600名教师,分层、分类进行系列专题培训,从办学******、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各方面,缩小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差距,逐步为农民工的孩子们获得真正的教育公平夯实基础。
“我喜欢这里绿色的***坪***场,喜欢教室里的地板和新桌椅,喜欢像爸爸妈妈一***关心照顾我们的校长和老师……”来自黑龙江鸡西市的小东二校四年一班学生李增基高兴地说。
据李艳清校长介绍,学校***继开展了对待教育对象一视同仁的不歧视、不抱怨、不慢待、不放弃的“四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等“六个关注”活动;教学上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胆怯、自卑等心理,开展了教师与学生拉近距离的“笑的艺术”活动,等等。
据了解,沈阳市教育局还开展了“城乡孩子互学”和“让我玩”体育公益项目等活动,让城乡孩子们在活动中打破“心墙”,让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真诚交流,使城里孩子从外来农民工子女身上学到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农民工子女也从对方身上学到城市居民的良好习惯。
“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双方共同成长,是一种双赢。”沈阳市教育专家蒋秀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