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专栏作者、财经作家 苏小和(资料图)
图左为禹作敏(资料图)
作者简介:苏小和,和讯网专栏作者、财经作家、独立书评人。在《南方周末》 、《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新京报》、《东方早报(博客,微博)(博客,微博)》、《上海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开设书评和人物专栏,与王晓渔、戴新伟、成庆等人发起运作《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倡导公民社会常识阅读。出版《我们怎样阅读中国》、《中国企业家黑皮书》、《我的自由选择》等著作。
1993年1月,天津的一个小村庄惊动了美国的《纽约日报》,他们这样报道:“大邱庄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公司。这个村有4400人,却有16辆奔驰轿车和一百多辆进口的豪华小轿车,1990年人均收入3400美元,是全国人均收入的10倍,1992年,大邱庄的工业产值据称达到了40亿元。”
这个引起海外媒体关注的村庄领导人叫禹作敏。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力量,大江南北涌现出无数草莽豪杰。禹作敏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在1992年的国家统计局《统 计年鉴》上,天津大邱庄成为社会总产值、人均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均高居第一位的中国“首富村”。与“首富村”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自古以来华北盐碱地上的大 邱庄就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当地有“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的民谣。给大邱庄带来天翻地覆改变的,正是大队书记禹作敏。
大邱庄的起步,比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早。在举国茫然的1976年,时任大邱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禹作敏,起用了村里人 称“刘万能”的能人刘万明。刘原来在天津一家冶炼厂当工人,此人不仅懂冶炼技术,而且在天津的同行中有一批熟人。在禹作敏的大力支持下,刘万明利用大队凑 起来的10万元钱,低价从轧钢厂买来旧部件,串成3台轧钢机搞冷轧,当年就赚了27万多元,第二年又赚了60多万元。如此下来,刘万明、刘万全兄弟俩成就 了大邱庄的发家工厂,再以滚雪球办法,“母鸡下蛋”,由一个厂变成4个厂。
禹作敏有一张很能反映他个性的脸:瘦削,满脸沟壑,脸色发黄,一双异乎寻常的浓眉高高挂在一对精明的细眼睛上,眼珠大而黑,几乎看不到眼白。这个从盐碱地里长出来的庄主从来就有一股天生的霸气和倔犟劲。
1981年因宏观混乱出现了第一次治理整顿,各地开始清查社队企业的“乱发展”问题,当调查组来大邱庄追究轧钢厂与国营企业争原料的时候,他组 织了村民与之抗争,清查组成员对他说:“你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当即反驳说,“尽管没做亏心事,但是鬼老在你门前敲,日子能好过吗?”在他的带头 下,每天都有老头子拎着棍子来质问清查组,“我们刚过了几天好日子,你们就来了,我们挨饿的时候你们怎么不来?”还有小伙子也来 “轰炸”,“我们打光棍多年,刚找上对象,你们一来就散了,这媳妇要是找不上你们得负责!”清查组陷入了不堪其扰的“人民战争”,最后在大邱庄实在住不下 去了,只好搬到乡里去。这成为他早期最值得炫耀的行为。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大邱庄的钢铁企业就开始迅速裂变、扩张,一个企业繁衍成几个,“以钢为纲”,带钢、线材、管材生产线一条接一条建起来。此时,支撑大邱庄集体经济的四大企业集团津美、万全、津海和尧舜也相继形成,旗下有200多家分公司。 1992年,大邱庄的企业发展到达一个顶峰,产值达到45.5亿,利润为5.1亿。
大邱庄成为中国民间经济迅猛成长的一个标志,所有来这里参观的人们都会惊叹于它的整洁与富有,小小的村庄由一排排红砖灰瓦的平房构成,其间柏油 马路交织在一起,路修得极好,路边立着只有大城市里才有的那种华灯。这个小村庄还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村庄的所有居民不但可以免费获得所有 的生活用品,还免费享有房子、车子、子女入学以至医疗等14项福利待遇。 这个乌托邦般的村庄,很快成为改革开放中最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