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于今年5月中旬至8月中旬,通过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到我乡13个行政村、119户农民家中开展调查,广泛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生活支出、通讯用电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乡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但从总体来看农民致富的脚步还十分缓慢,且缺乏后劲,因此,有必要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全乡经济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新地乡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把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强抓三大建设、构建富裕之乡”的工作思路,强基础,重民生,抓经济,谋发展,促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一)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取消农业税以及对粮食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兴起了新一轮农机购买热潮,在调查的农户中,有的农民家中购买了大马力,还有部分农民购置了收割机等。农机具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一是居住房屋更大了。被调查的农户中,有90%的农民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抗震安居房,人均居住面积是五年前的1.5倍,农民建设在注重面积的同时,更加注重房屋质量和室内外装饰,房屋也由过去的土木、砖木结构向钢筋混凝土方向转变。 二是消费观念转变了。被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用于衣着服饰、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 三是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有的村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有的开办农民文化书屋,各村还自发组建了老年秧歌队、中青年舞蹈队、民间艺术团等,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方式。老百姓的参与率大幅提高。 (三)农村社会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 十八大以来,新地乡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文明和谐乡村建设、政府自身建设“三大建设”统揽全局,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民生问题。 二、制约农民致富,限制农村发展的因素 虽然,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从总体来看,这个提高显得十分缓慢和缺乏后劲,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依然困难,与城县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趋势尚未根本改变,限制农民致富的因素依然很多。 (一)农民思想不够解放,束缚其增收致富 第一,农民在家靠、坐、等,有一些小活也不愿意去干,缺乏干活挣钱的主动性。 第二,有的农民思想观念仍满足于“有吃有穿,有房子住,吃菜不用买”现状。特别是中老年人不但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还心疼子女,宁可不挣钱,也不想让他们出去闯荡,传统思想观念一时难以转变。 第三,有些村民怕担风险。不少农民致富的愿望很强烈,但对于出现的新项目、新品种、新模式,他们即跃跃欲试,又裹足不前,惟恐拿不准搭上了本钱,便抱着等到别人成功了自己再跟着学的相法,邯郸学步,难以创新。 (二)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阻碍农民增收致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滞后,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在农村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非常低。而在第一产业中,又以种植业所占比例较大,在种植业品种中,一般品种多,优质品种少,大众产品多,富有地方特色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普通品种多,加工产品少,没有高科技产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耕种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链不长,效益不高,农民出售的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非常少,附加值很低。 (三)农民文化程度不高、适应性差,限制其增收致富。当地农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社会中,人们世代靠种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外界社会交往不多,主要从事以手工为主的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科技含量 也比较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下,缺乏竞争力,随着县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农民务工的技能、知识要求越来越高,而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文化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县场经济发展需求,农民外出务工的难度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少。 三、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农民收入是农民生活、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县场的基础,农民收入不能增长,农民生活就无法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就会受到影响,农村消费县场就扩大不了,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先决条实践证明,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解决人的现代化,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先进设备、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对象和先进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最终都要通过农业生产主体新一代的农民来实现。而有知识、善经营、懂管理的人才要靠培养。首先,培养其发展意识,让其真正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好处和意义;其次,通过基础、职业、继续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了解现代农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培训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积极培养种植和养殖方面的骨干群体,让他们先干起来,先富起来,做出示范,干出成效,让农民为之心动,使大家跟着学、跟着富。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村经济繁荣,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要改善农业设施装备。要改变过去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田标准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 装备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扩大优质高产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和经济效益。发展现代农业,要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实科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是提高山区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一要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活动,大力普及农业先进科学适用技术;二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广优良品种;三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狠抓农业科技示范,科技承包,把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提高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县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县场对接的最佳选择,通过农业产业化可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同时获得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的收益。 (三)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就业创业,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就业市场,把促进农民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引导和支持农民广泛利用各类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在生产的广度深度中增加就业容量。扩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就业容量,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大规模开展兴修水利、整治土地、植树造林、修桥铺路、治理环境等,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拓展就业空间。拓宽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家庭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工业,加快发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活跃农村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培训,积极鼓励农民创办实体,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在农村自主创业的农民要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各方面予以支持。 (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农村改革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政治保障 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维护农民的利益,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按农业发展要求,整合专业技术力量,按产业发展需要配备专业农技人员。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协调,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合力,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