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调研 > 崛起在双阳河畔的新农村 返回首页

崛起在双阳河畔的新农村

――来自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的报告

时间:2013-12-06 14:02来源: 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人民政府作者:王洪德收藏

  从省内闻名的“丰林模式”到依龙镇的整镇推进,经短短3年时间的积极努力,搞出了改善民生的大动静。且不说推进的难处有多少,仅依龙人的勇气和胆识就值得称赞。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三者之间虽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甚远。依龙镇能把三者完美结合,缘于心中时刻牢记“执政为民”这一宗旨,缘于敢打硬仗、敢于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缘于其务实的工作作风。而这一切,正是我们迎接各种挑战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和要求。从这点上来说,依龙镇的整镇推进,堪称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标兵。


丰林社区农民公寓楼外景


赵德舜(前排左一)向吉炳轩(前排右二)介绍农民公寓楼建设情况

  “丰林模式”的由来

  2008年冬季,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丰林村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小小会议室里,挤满了党员和群众代表。县镇村三级领导与农民面对面,就泥草房改造问题展开大讨论。

  “新中国成立60年了,咱们农民的住房翻盖了几次,却仍然居住在土房里,有的夏不挡雨,冬不避寒,做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我们心酸呀。”县领导动情地说:“现在国家对泥草房改造有优惠政策啦,咱们应当借机对泥草房进行改造,建设新农村。”

  泥草房改造话题一提出,农民们怀着各样的心情,你瞅瞅我,我瞧瞧你,没人吱声。一阵沉默之后,有人试探着问:“改造?咋改呀?”

  当领导们将扒土房建楼房“一步到位”的设想端到农民面前时,引发了热议。

  “开什么国际玩笑呀,连砖房都建不起,建什么楼啊?”有农民当即提出异议,在场的农民跟着哄堂大笑······

  面对农民们的疑惑,领导们并不着急,等农民们安静下来,扳着指头,给农民们算起了建砖房与建楼房的成本账。

  在农村,建一所大砖房少说也得10万,而建楼房,1平方米1000元 ,如果建设两室一厅一厨一卫70平米的楼房,造价为7万元,政府给予每户2万元补贴,还差5万元,也就是说,没有住房的农户拿5万就住楼了,有住房的农户加上拆旧补偿金,每户拿三四万块钱就住楼了。这样一算账,农民们活心了。接下来又提出了做饭、上下水、冬季取暖、农机具往哪放等一系列问题,领导们不慌不忙,一一给出了答案。

  参会者见领导说的在理儿,扒土房建楼房渐渐形成共识,但思想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纷纷表示回家合计合计。

  在即将迎来2009年新曙光的日子里,经全民公决,一致同意撤并5个自然屯,集中建设农民公寓楼。就这样,这个只有240户仅有7所砖房、砖瓦化率不到3%的丰林村,开始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

  2009年春寒料峭的季节,丰林村规划设计、筹集资金、工程招标、备料等前期准备工作紧锣密鼓。4月29日,春风习习,县4大班子领导为丰林村农民公寓楼建设工程奠基。在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依安县宏大建筑公司先行垫资,建设者们喊出了就是不挣钱,也要给农民建好楼的口号,他们抢晴天战雨天,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4栋5层20413平方米农民公寓楼拔地而起。同时完成了大型沼气池、秸秆固化站、给排水、仓房、广场、道路等主要配套工程建设。

  2009年12月24日,虽然是三九严寒的天气,可丰林人并没有感到寒冷。那“吃水不忘挖井人,住楼感谢共产党”的暖流,在每个人的心头涌动,笑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这天,丰林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来宾的祝福声中,全体村民整体迁入了新住宅楼,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近邻自强和奋斗村的农民看到生活水平与己差不多的丰林人,居住环境彻底改变,全部入住了楼房,眼馋了。2010年及时跟进,利用丰林村3屯腾空的老宅基地,建设了11栋农民公寓楼,以此实现配套资源共享。这里,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一条撤屯并村、集约利用土地、建设中心社区新农村建设新路子,聚集了千户5000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小城镇,3个村共撤并13个自然屯,腾空老宅基地4000多亩,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一时间,省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

  在丰林、自强、奋斗村紧锣密鼓建设农民公寓楼过程中,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副书记的杜家豪(现任湖南省省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效廉、副省长于莎燕、省政协副主席李继纯等省领导和相关省厅局领导以及市领导先后到丰林村调研并给予指导,给依龙镇建设新农村鼓劲加油添砖加瓦。

  特别是2010年10月6日,秋风送爽,艳阳高照,省委书记吉炳轩(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风尘仆仆地踏上依龙镇的土地,来到丰林村视察新农村建设。吉炳轩越看越高兴,当即对这里撤屯并村,建设中心社区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他说:“我在全省看了很多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总体上看都不错,但只有丰林撤屯并村、土房变楼房一步到位、形成中心社区的做法带有方向性,‘丰林模式’应在全省推广开来。”

  整镇推进的提出与实施

  在丰林、自强、奋斗3个村集中建设农民公寓楼初期,依龙镇党委书记赵德舜并没有考虑什么模式,只是觉得将多个村整合到一起集中建设楼房挺好的。随着工程的推进,赵德舜越来越感到,这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实际步骤,是集约利用土地的最好方法。丰林、自强、奋斗3个村集中建楼了,外地参观学习者不断,本镇其他村咋办?赵德舜按照撤屯并村的思路,对全镇18个行政村重新进行了规划,将其整合为8个中心社区,并将规划图版很严肃地与其他图版立在了丰林村。

  吉炳轩充分肯定了丰林模式之后,对依龙镇按照丰林模式规划的“八区”,十分感兴趣,觉得依龙镇的领导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能干事、能干成事,突然问赵德舜:“你的‘八区规划’啥时实施呀?”赵德舜连奔儿都没打,当即表态:“吉书记,如果省里每户支持2万元,我用3年时间,将依龙镇所有土房全部变成楼房。”吉炳轩见赵德舜态度斩钉截铁,连声说:“好、好、好。”

  在随后的10月8日至10日召开的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现场推进会上,省委、省政府正式决定,依龙镇按照丰林模式实施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对投楼的农民每户补助2万元,省直各部门要在配套工程上全力支持,举全省之力打造一个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由此,依龙镇成为全省独一无二的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的乡镇。难怪赵德舜无限感慨地说:“规划无价。”

  10月11日,依安县迅即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依龙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了依龙镇详细的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办公室,与以往不同的是办公室主任变主管局领导担任由县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由办公室主任亲自带队驻扎依龙镇解难题、抓启动、全力推进。

  很快,依龙镇吹响了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的号角。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认同结果,关系到能否整镇推进。依龙镇首先组织镇村干部,利用冬闲季节,深入村屯与农民面对面,宣传党的政策、住楼好处、答疑解惑,调动农民积极参与到整镇推进工程中来。

  当大多数农民对整镇推进认同之后,信息及时反馈到省委办公厅,省住建厅、财政厅、农委、新农办、农村农源办、民政局、扶贫办、水利厅、交通厅等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闻风而动,纷纷来到依龙镇调研,就整镇推进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表示要在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上不遗余力给予支持。

  省里给力,激发了依龙镇干部群众整镇推进的激情。建新选址、规划设计、工程招标、组织农民选户型交定金等一系列前期工作紧锣密鼓。

  2011年4月28日,春光明媚,依龙镇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喜悦,挂在了每个老百姓的脸上。县4大班子领导、县直各部门领导、各乡镇领导云集依龙镇,为5个社区农民公寓楼奠基剪彩。

  整镇推进建设工程战役打响后,县长和副县级领导包社区,依龙镇机关干部包村,包进度、包质量,死看死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一期工程40万多平方米130多栋农民公寓楼拔地而起,高高地矗立在双阳河畔,同时配套了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系统。

  时隔1年后的2011年12月30日,2012年的元旦前夕,吉炳轩冒着严寒,第二次踏上十分熟悉的依龙镇的土地,到楼区,入农户,亲眼看到整镇推进硕果累累,感到十分欣慰,对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龙镇齐心协力抓推进表示相当满意,同时要求省里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依龙镇整镇推进工作的支持。

  2012年2月16日,此前已经2次到依龙镇进行调研的省委副书记杜家毫,带着落实省委书记吉炳轩的指示,第3次来到依龙镇,就依龙镇整镇推进还有那些困难进行调研,明确提出省直各部门要对依龙镇整镇推进工程扶上马再送一程。

  到2013年12月,依龙镇138栋农民公寓楼主体建设工程全部竣工,绝大部分农民入住。下步,对部分没有绿化、硬化、亮化、广场等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全镇农民即将全部入住楼房,彻底告别祖祖辈辈居住泥草房的历史。

  泥草房改造与棚户区改造紧密结合

  全镇万户农民即将彻底告别泥草房入住楼房,而具有百年历史的小城镇建设却落后于周边各村建设,绝大多数居民仍旧居住在平房里,出现了“外熟里生”现象,严重影响了依龙镇整体形象。趁热干,成为依龙人建设新农村的新理念。

  为改变小城镇面貌,实现“人口向中心社区集中”目标,2012年,县委、县政府给予依龙镇政策倾斜,小城镇居民住房改造走棚户区改造政策,农民到小城镇投楼的,继续享受泥草房改造政策,为开发建设小城镇提供了宽松环境。同时,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在依龙镇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地解决问题,土地、住建、规划等部门在依法依规办理相关手续的同时一路绿灯。

  各开发建筑商,积极做好居民动迁思想工作,对动迁的居民房屋给予合理补偿,动迁工作较为顺畅。目前,依龙镇小城镇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建设的20栋楼房拔地而起,呈农村泥草房改造与小城镇棚户区改造同步运行之态势。

  2011年实施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以来,昔日农民居住的泥草房大部分变为楼房,小城镇居民住房也因农民公寓楼的建设带动了棚户区改造,楼房逐年增多。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主大街水泥路面较窄,有车辆停靠后,机动车通行显得十分困难,次干道全为土路,阴雨天道路十分泥泞,多处积水,车辙半尺多深,使车辆和人们难以出行。 2013年,新一届党委、政府下决心改变依龙镇小城镇环境差问题,得到县委、县政府鼎力支持,县委书记张伟志、县长王书伟、副书记陈立军等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亲临依龙镇就依龙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主持召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电业局、网通公司等相关部门领导会议现场办公,就地解决依龙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际问题。决定由县政府、镇政府和县直各部门等多方筹措资金,2013年投入2500多万元,用于依龙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原则,先行建设排水管线6000多延长米,将主大街明水全部变暗排,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5120延长米次干道路面硬化工程,筑路工程建设者,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做到不偷工,不减料,所用筑路材料全部为设计标准,所有路基全部打水稳,对个别基础较软的地段,还铺设加固了钢丝网,对次干道硬化路面全部采用先进的新型振捣设备,由9个电动振捣棒并列捣固,使硬化路面更加坚固。同时强化路面养生,坚持天天洒水,确保路面强度。对2800延长米东西南北主大街进行拓宽,两侧各加宽2米,将主大街由原来的7米拓宽为11米,小城镇主大街拓宽、次干道建设工程已经于9月15日告捷竣工,10月15日通车,不仅给车辆通行和人们出行带来方便,还缓解主大街交通拥挤压力。同时主大街高低压线路和网通线路将全部明变暗,安装双排路灯,重新植树,还要加大环境卫生管理和清运力度,做到日产日清,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项目竣工后,依龙镇小城镇将旧貌换新颜,一改往日脏乱差的环境。

  按照这个建设速度,到2015年建镇100周年之际,依龙镇的泥草房全部变成楼房,在全省率先实现住房城乡一体化。王洪德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