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创业江淮”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创业资金、场地、税收等各方面给出扶持政策,并针对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科研人员等不同类型的创业主体提出针对性政策。(7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等话题。尤其是对:“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在当下政府和高校都在呼吁“全民创业”的氛围下,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有激情、有志向、有抱负的大学生,作为一名急于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学生“村官”,关于自己到底能为本村的发展干些什么、能否通过自己的创业示范带动本村“三农”的发展是很多“村官”曾经都思考过的问题。
作为一名在村服务期满三年、创业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在“如何看待大学生“村官”创业”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供刚入职不久、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村官”参考。
对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与大学生“村官”创业相关的政策咨询、专业培训、资金扶持、专家指导、持续跟进等方面做足工作,让大学生“村官”对创业行情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对自己是否要从事创业工作有一个科学的预判评估。对于有创业意愿和能力即将开始创业的,或者已经开始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应该给于充分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让他们有机会在成功创业富民的同时,在农村实现自身的价值。
引导大学生“村官”因地制宜,在工作所在村从事农业相关的创业工作。在我国为数较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自然资源较为匮乏、基础条件较为薄弱、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等问题。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所在村从事“三农”相关的创业工作,应该因地制宜,深挖潜力,借助外力,搭乘“互联网+”之风,尊重市场规律,以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传统文化发掘、特色种养殖、项目精包装、乡村旅游业打造等方式,积极探索在农村开展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
对创业条件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村官”,相关部门不能在创业方面进行盲目的引导。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行业似乎正在或者已经走向饱和,对于任何想要白手起家开始创业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村官”们。跟一般创业者相比,“村官”具有资金缺乏、业务不精、经验欠缺、有本职工作不能全心投入等劣势,这直接注定他们的创业之路多半会困难重重,崎岖坎坷。即使对于已经开始创业的大学生“村官”们,也多面临缺少必要的风险规避机制和创业企业不健全等问题。所以,大学生“村官”要慎重创业,严忌急功近利、跟风创业;对创业条件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村官”,相关部门也不能在创业方面进行盲目的引导。
大学生“村官”在创业的同时,应该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从事“三农”相关的创业且有所成,在带领村民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靠自己的力量发家致富、向村民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又能让自己充分得到锻炼和成长,这当然好。但即使因为主观或客观条件所限,没有进行创业,也照样可以做一个优秀的“村官”。换句话说,即使是创业者,首先也应该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创业的同时,应该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因为创业项目,完全把群众之忧、百姓之苦完全抛之于脑后。
总之,希望有意创业或已经创业的大学生“村官”能够搭乘经济发展之“高铁”,开启农村创业“新旅程”,在创业富民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未能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村官”,也照样可以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百姓满意的“村民贴心人”。